- +1
古代生活家大賞:讀懂李漁,讀懂生活

讀懂李漁,讀懂生活。
在中國文化史上,悲劇和天才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有些天才生前受到悲劇命運的摧殘,死后還遭受著世俗的曲解,明末清初的文化奇才李漁就是這樣的人物。
放在今天,李漁是一個集寫作、編劇、導演于一身的自由創(chuàng)作者。一個休閑文化的倡導者,和文化產(chǎn)業(yè)的從業(yè)者。他是清代知名出版社芥子園的老板,他倡編的《芥子園畫譜》流傳至今,被齊白石、潘天壽視為經(jīng)典范本。
他寫成的《閑情偶寄》深諳生活之道,被林語堂稱為“中國人生活藝術(shù)的指南”。他留下的《笠翁對韻》是兒童熟悉對仗、用韻的啟蒙讀物。他的戲劇作品《鳳求凰》、《風箏誤》深受人們的喜愛,并且影響了18世紀的日本。他說:一藝即可成名,農(nóng)圃負販之流,皆能食力。

讀懂李漁,讀懂生活
文 | 誰最中國
來源 | 誰最中國(ID:shuizuizhongguo1)
攝影 | 小白funny

他寫成的《閑情偶寄》深諳生活之道,被林語堂稱為“中國人生活藝術(shù)的指南”。他留下的《笠翁對韻》是兒童熟悉對仗、用韻的啟蒙讀物。他的戲劇作品《鳳求凰》、《風箏誤》深受人們的喜愛,并且影響了18世紀的日本。他說:一藝即可成名,農(nóng)圃負販之流,皆能食力。

李漁之所以不被后世看好原因有三:
其一沒有考上科舉,轉(zhuǎn)頭做了賣賦糊口的末流商人(賣賦被當時的人稱為賤業(yè)),不符合中國人“修身治國平天下”的價值取向。
其二是寄情聲色,按照現(xiàn)今的標準,有點不思進取,把自己的風花雪月看得比什么都重要,這與板著臉孔不茍言笑的中國君子差別實在太大。
其三是寫了一本“風流”小說《肉蒲團》。其實,對這本書的評價絕對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淫者見淫”的問題。

今天我們不談暢銷書作家李漁,不談成功的文化商人李漁。只想談談“聽到楊梅就兩眼放光,抓到大閘蟹便吃得歡喜”的李漁。談談一個嗜花如命,為買水仙典當了家中首飾”的李漁。談談“一手搖著折扇,一手拎著給妻妾發(fā)明的箱式馬桶,走在金陵街頭”的李漁。因為,讀懂李漁,就讀懂了生活。


無論富貴還是貧窮,李漁的內(nèi)心始終豐富多姿。他懂得悅納生活,也懂得取悅自己。他可以為生活中的小事樂此不疲,也能對自己的愛好和興趣無限堅持。他可以在平凡中錘煉詩意,亦可在俗雅間放縱自己,他有成堆的癖好,并且每一個都做到了極致。

攝影 | 小白funny
李漁是重度大閘蟹上癮者,號稱“蟹仙”。每到吃蟹的季節(jié),筐載而歸。幾乎把家里七七四九個大缸全都裝滿了蟹,每天都要抓出來吃。他說:“獨于蟹螯一物,心能嗜之,口能甘之,無論終身一日皆不能忘之。”

李漁雖好美食,但并不主張大吃大喝,不加節(jié)制,他推崇的是“止崇儉嗇,不導奢靡”的飲食觀?;谶@種認識,李漁認為“飲食之道,膾不如肉, 肉不如蔬”。李漁極愛食筍,他說筍是“蔬中第一品也,肥羊嫩豬,何足比肩?!彼30压S和肉一起燉煮,最后只吃筍。

攝影 | 小森映畫
生活中,李漁深諳烹飪之道,他認為烹飪要使食物調(diào)融各種味道。
以“面”為例,李漁說:“南人食切面,其油鹽醬醋等作料,皆下于面湯之中,湯有味而面無味,是人之所重者不在面而在湯,與未嘗食面等也。而他的理念是:“以調(diào)和諸物,盡歸于面,面具五味而湯獨清,如此方是食面,非飲湯也?!比绱死w毫之處都不落粗糙的飲食藝術(shù),背后則是李漁對生命的珍惜與品咂。

圖片 | 來自網(wǎng)絡

生逢于明清易代的李漁,是一個懂得享受生活之樂,發(fā)現(xiàn)生活之美的人。他認為世間萬物在給人快樂、讓人忘憂的同時,也在造就人們獨特的精神品格。
李漁曾將四季中的水仙、蓮花、秋海棠、冬臘梅比作自己的四條命——予有四命,各司一時:春以水仙花為命;夏以蓮為命;秋以秋海棠為命;冬以臘梅為命。無此四花,是無命也。

有一年春天,李漁沒有富余錢財過年,等到水仙花開的時候,沒錢買。家人說他要自己克制,一年不看水仙花也沒什么可奇怪的。
李漁卻說:難道你們是要奪去我性命么?我寧可少掉一年的壽命,也不想一個季節(jié)沒有花的陪伴。況且我從他鄉(xiāng)冒著大雪回到南京,就是為了看這水仙花。如果看不到,豈不是不如不回來南京,就呆在他鄉(xiāng)過年算了?家人勸不過他,就給了他玉飾去點換水仙花了。

宋·趙孟堅《水仙卷》
李漁不僅愛花,也精細地研究各種花卉竹木的種植美學。在《閑情偶寄》中他這樣論柳:
柳貴乎垂,不垂則可無柳,柳條貴長,不長則無裊娜之姿,徒長無無益也。此樹應為納蟬之所,諸鳥亦集,長夏不寂寞,得時間鼓吹者,是樹皆有功,而高柳為最。總之,種樹非止娛目,兼為悅耳。

無論落魄還是富貴,李漁一生都寄情于他的生活。他熱愛生活的點點滴滴,懂得在平凡的生活中尋找和享受快樂。
他常常賦予周圍的人事以明確的美學意義。在他的心目中,無論是一棟房屋、一種器皿、一棵樹,乃至睡夢中聞到的一陣花香,都能給人帶來特殊的審美趣味,而這種精神上的娛悅,難道不就是人生在世最美好、最值得珍惜的東西嗎?

生活在改朝換代、兵荒馬亂的世道中,李漁并沒有歸隱深山。相反,他努力生存,認真生活。他寫書、做出版、排戲、造園、設(shè)計家具、烹飪美食,把自己的深情活在了一件一件作品之中。


原標題:《讀懂李漁,讀懂生活》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gòu)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gòu)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