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品讀 | 邱華棟:詩歌是什么,詩人是什么
詩歌是什么,詩人是什么
談談李瑾《譚詩錄》的文學目標
文 | 邱華棟

中國當代詩人在詩學意義上的深度沉思結為文集的并不常見,因此,我讀到李瑾的《譚詩錄》文本時,有一種極大的驚喜。他是很有文學追求的,在這部沉思錄式的詩學談話中,以某種我們早已陌生的先秦諸子的思考方式和古代希臘哲人探源世界的詰問與回答的方法,具體而犀利地探討了詩歌和哲學、烏托邦、世俗化、思維、價值、空間、時間、自媒體、啟蒙等五十個核心詞匯之間的關系,帶給了我們洞見和智慧。這么宏闊的視野,深度的思索和凝視,都令我感到他的這本書價值非凡。
文中所涉及的五十個詞匯似乎很宏大,但又非常具體地關乎詩歌的本質,不僅詩歌無法繞過,詩人也無法忽略。暫且不管李瑾能否以一人之力改變我們對詩歌這門最古老本真的藝術的固定理解,他在努力表明,當代詩歌走向未來,有著多種面向和無數(shù)可能。他給我們指出了很多條小徑,這些小徑最終將成為通往羅馬和長安的大道,為每一位詩人所記取。
迄今為止,一切文學皆為人學。這句話固然真實不虛,卻過于迂闊空疏。單就詩歌而言,它不只是一種文學體裁,也是一種這樣的哲學——通過張揚語言去重新理解和定義人,這點已為啟蒙視野中的詩歌史證實。當我們在自我吟詠,并懷有相當然的遠方時,是否會有這樣一個疑問,人為什么會失去自己呢?哲學上的解釋是,如果把人的目的簡單歸結為某種外部的客觀現(xiàn)實或超驗的客觀必然性,結果會使人在外部現(xiàn)實和內部生活中失去了自我。李瑾就是在對自我的尋找中重新定義人乃至詩歌的,他談論詩歌的一個基點是將詩歌界定為一個人的事情。這點并不奇怪,海德格爾即說詩歌是最清白無邪的事業(yè),語言不過是作為寂靜之音說話;里爾克也指出,詩歌是在“走向內心”。
但李瑾走得更遠,他眼里的詩歌即是作者“自己”:“詩歌此在個體本心,是個體之‘我’察覺世界的情感悸動和隱秘體驗。因此,可以這么理解,詩歌只具有時間性而不具有空間性,情感的流動乃一維的,它發(fā)生在創(chuàng)作之前,一旦發(fā)生位移,固化為肉體性文本,被他人感知,詩歌就失去了‘本來’。因為個人的情感在發(fā)生時就已經完成,文本乃‘第二性’的。”據(jù)此,他推導出對詩歌內涵的如下描述:“詩歌為即時的思維和情感,一旦創(chuàng)作完成,就不再是詩歌。”李瑾的這種看法并非沒有道理,他是從人的內在性角度來把握詩歌的本質的,當然這也是人自身的本質。也就是說,詩歌也好,人也罷,不能再當作經驗的客體對待,認為他們是可以通過認知的手段加以把握的。在李瑾看來,“詩歌本來是不可說的,對這樣一種沉思性思維,本不可以輕易置喙而需保持沉默,詩人更當如此。因為一旦說出/寫出,內在個我的差異性就消失了”。這種見解無疑會將詩歌和人真正等同起來,因為詩歌產生于“我”的身份認同遭到嚴重威脅之際,亦即詩歌的出現(xiàn)或書寫不是文化事件,而是精神事件,詩歌是在自我發(fā)現(xiàn)和認同中建立起來的“我”的替代品。
不過,李瑾在重新理解詩歌時,并沒有陷入絕對個人主義的泥淖,他要做的是重建價值主體,即試圖通過挖掘詩歌的啟蒙意義恢復人作為社會性動物的個性和尊嚴。他的一個基本前提是,承認這個社會是網(wǎng)絡狀的、系統(tǒng)性的,人不是完全個體性或絕對自由化存在的,而是勞動性的客觀實在。這點顯然繼承了馬克思的思想,即把詩歌這類文學活動“當作人的感性行動,當作實踐去理解”。李瑾認為:“詩歌是內在個我的一種行動,但這種行動并非只發(fā)生在‘我’的內部,而是有充裕的外部性的。亦即,詩歌包含了自我,也包含了他者——這個意義上,內在個我是他者個我,他者是個我他者,詩歌的生成是個我和他者在自我中的對語?!焙翢o疑問,在他的視野中,一方面詩歌是動態(tài)的主我的集中體現(xiàn),同時處于穩(wěn)定和變化、統(tǒng)一和多元、個人和社會之間對立而交融的邏輯體系中;另一方面,在詩歌建立起來的平臺上,諸多主我有對話/吟詠的質性或可能。
一個有意思的話題是,李瑾在《譚詩錄》導言中并不承認自己的詩人身份,他提出:“自始至終,我并不承認自己的‘詩人’身份——身份不是自在之物,當然更不是自己建構、賦予或聲稱的,而是借助外在的他者來完成自身敘事的話語。既然是話語,每個人都有拒絕的權利,也內含無法舍棄的義務——就我而言,道理很簡單,因為我并不知道詩歌究竟是什么,包括無論寫作、發(fā)表和出版多少作品,無論是否引起關注、共鳴和承認,都無法讓我確切地知曉詩歌之確切的內在(內涵)。”在文學這個圈子里面,李瑾首先是一個詩人出身,他如此反對自己以“詩人”身份自居,顯然不是否定這個詞匯的德性,而是過于重視“詩人”這個稱呼的表現(xiàn)。
因為在他看來,詩歌的偉大之處在于,它使內在個我的敞開成為可能。當談及“敞開”問題,顯然已經超越文學視域了。也就是說,李瑾對“詩人”身份這個稱呼的否定恰恰是一種肯定:詩歌是動態(tài)的多元性系統(tǒng),它潛在地包含哲學或邏輯上的一切可能,甚至還是自我的對話。這樣一來,“詩人”就不是一個稱呼,而是一種價值和導向。當我們看到現(xiàn)實生活當中存在這樣的個別現(xiàn)象——會寫分行,就是詩人;發(fā)表幾首,就是名家,分行成為新詩的唯一規(guī)定性,人人懷有對新詩的一套認知、理解,且洋洋自得,并以自由為名拒絕評判時,自稱“詩人”顯然是對詩歌的一種冒犯或僭越,因為真正意義上的詩歌不是別的,而是抵御世俗、避免自墮的偉大的精神力量。
海德格爾曾說,如果不能在這個世界中擔負起對終極價值的追問,稱不上這個時代的真正的詩人。問題在于,盡管詩歌類似某種日用之道,但我們卻習以為常而不知其所以然,比如孩童們自小背誦經典詩詞,卻并不知道通曉這種體裁與詩人、時代的內在關系;比如我們可能對新詩的發(fā)展會有更大期待,但卻并不知道它一路走來經歷了多少次文學運動或涅槃重生。而且,時至今日,我們對詩歌這門古老而新的藝術的了解并不比電影、音樂、繪畫更深更多。這說明了什么?總結看來,至少意味著傳統(tǒng)的固見或規(guī)范可能過于簡單甚至自帶偏見。《譚詩錄》的閱讀非常愉快,閃電般的思維在網(wǎng)狀結構中均勻分布,文體的簡潔和文字的閃耀,讓我們看到了智性的露珠。這本書表達了李瑾對詩歌、詩人的理解,在某種意義上,這是從社會和個人共同形成的場域中重建詩歌的內涵外延。這一點,無疑是積極的和重要的,而我們也應該為這么一本被智性思索提升為明燈高地的詩學著作的出現(xiàn)而大聲喝彩。
《譚詩錄》

作者:李瑾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李瑾:出版詩集《落雪,第一日》《黃昏,閉上了眼》《人間帖》《孤島》等作品十余部。
本文作者:
邱華棟,中國作協(xié)書記處書記,著有長篇小說十二部,出版小說集、散文隨筆集、詩集等一百多種。
原標題:《品讀 | 邱華棟:詩歌是什么,詩人是什么——李瑾《譚詩錄》的文學目標》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