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吃的全球史:比薩漢堡冰淇淋的大歷史
【編者按】
比薩原先只是意大利那不勒斯地區(qū)窮人吃的下等食物,二戰(zhàn)后隨著觀光和移民潮而擴散至全意大利、全世界。
19世紀,美國的小販開始出售一種街頭食物——漢堡。一個多世紀后,漢堡不僅成為了風行全球的快餐食品,而且還成為文化領(lǐng)域富有表現(xiàn)力的一個符號。它在營養(yǎng)、經(jīng)濟和文化方面引發(fā)廣泛沖突,比如“麥當勞全球化”問題。
長假期間,難免要吃吃喝喝?!俺缘娜蚴贰边@套書,讓我們在吃的同時也能漲知識,了解這些美食的全球發(fā)展歷史,以及他們的文化內(nèi)涵。

冰淇淋在意大利叫“格拉圖”(Gelato),在法國叫“格蕾絲”(Glace),在俄羅斯叫“馬洛茲耶諾”(Morozbenoe)。在全世界,從東京到都靈,從丹佛到德里,人人都喜歡冰淇淋。著名女歌手莎拉·麥克拉克蘭(Sarah McLachlan)唱過這樣一句歌詞:“你的愛比冰淇淋還美好!”。這世上,除了浪漫的愛情以外,再也沒有其他快樂具有冰淇淋那么巨大的誘惑力,不管是美味的食物,還是其他東西。
為什么這個冰冰的、甜甜的東西有這么讓人難以抗拒的吸引力呢?
首先,冰淇淋味道美妙無窮。冰淇淋含有奶油或牛奶、甜味劑和香料,經(jīng)過攪拌和冰凍,具有冰涼的奢華感。另外,冰淇淋帶給人強烈的情感沖擊,它能刺激大腦的快樂中樞,使人產(chǎn)生幸福感。美國劇作家尼爾·賽門(Neil Simon)描寫少年成長的話劇《少年十五二十時》(Brighton Beach Memoirs)中,主人翁尤金·杰羅姆(Eugene Jerome)驚訝地說道:“只要有人給你冰淇淋,你就一下子神氣起來了,真是不可思議!”

同時,冰淇淋還能勾起美好回憶——讓人回想起童年時期的歡聲笑語或重要經(jīng)歷,比如特別的生日、愛國慶祝活動等。冰淇淋的巨大魅力就在于,人們只要一看見這甜甜的冷凍食物,大腦里就會回想起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以及天真無邪的純真年代。冰淇淋售貨員們,開著白色廂式貨車穿行于紐約大街,或是騎著自行車在西貢(Saigon)街頭游走,用歡快的聲音叫賣,讓人感受到夏日的悠閑。(我自己有關(guān)冰淇淋的記憶卻是苦樂參半。由于對奶制品過敏,我直到四歲時才第一次嘗到冰淇淋,那是一種香草味的冰淇淋,是我一生中嘗到的最美味的東西)。
這樣一種帶給人們無窮樂趣的食物,它的故事也同樣精彩。冰淇淋是一場流動的盛宴,在形形色色的人身上上演著精彩的故事,中國古代皇帝、英國歷代國王、獲得解放的奴隸、女發(fā)明家、精明的商人、做廉價冰淇淋小販的意大利移民、鐘愛美食的美國第一夫人、健康飲食專家、善于自我節(jié)制的傳教士以及當下的貪吃“饞嘴貓”。
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冰淇淋有不同的名稱,包括“冰塊”、“冰凍奶酪”、“奶酪”等。最初,冰淇淋作為一種享有國際聲譽的奢侈品甜點,只有上流社會的人才有資格享用。隨著歷史的演進,冰淇淋一路發(fā)展,從富人生活的標簽,變成了今日大眾化的美食,不管是王公貴族,還是貧民百姓都為之垂涎。

2006年11月,眾議員貝蒂·布朗提交了一份議案給德克薩斯州議會,正式認定德州的阿森斯市為“漢堡的發(fā)源地”。議案的依據(jù)是,她認為在19世紀80年代,弗萊徹·戴維斯在其位于阿森斯的午餐柜臺發(fā)明了漢堡。德州議會就該議案舉行了聽證會。2007年3月,州議會通過了該議案。
無獨有偶,威斯康星州議會也于2007年8月通過了一個議案,認定查理·那格林才是漢堡的發(fā)明者,而西摩鎮(zhèn)才是真正的“漢堡之鄉(xiāng)”。公開宣稱是漢堡發(fā)明者的其他有力競爭對手還包括曼切斯家的弗蘭克及查理兩兄弟、康乃迪克州新哈文市的路易斯·蘭斯。前者據(jù)說于1885年已經(jīng)在紐約的伊利縣集市擺設(shè)了第一個漢堡攤點。而后者據(jù)說于1900年左右開始賣漢堡。所有這些例子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即都沒有關(guān)鍵證據(jù)浮出水面來支持任何一方的說辭。誰發(fā)明了漢堡三明治——如果把漢堡嚴格界定為一種夾雜兩片面包之間的熱牛肉餡餅的話——這恐怕永遠也弄不明白了。但是可以確定的是,這種牛肉與面包的組合是在19世紀末期問世的,遠遠晚于三明治以及牛肉餡餅的問世。
漢堡的久遠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18世紀的英國。據(jù)說那里是三明治的起源地。18世紀60年代,有位法國人皮爾-金·格羅斯里(Pierre-Jean Grosley)曾經(jīng)到倫敦游歷。他回國后,將其所見所聞寫成了一本書。他的書成為18世紀最暢銷的倫敦旅游指南。在書中,格羅斯里記錄了一名政府大臣如何持續(xù)打了24小時牌,靠吃一種兩片面包夾的牛肉來支撐自己。格羅斯里宣稱,這道餐點就是以這位打牌的大臣朋友的名字命名的。然而,格羅斯里并未點明這道餐點的名字或者發(fā)明者。但是《羅馬帝國衰亡史》的作者愛德華吉本(Edward Gibbon)在他的日記中記載著他于1762年11月24日在一家叫做“可可樹”(Cocoa-Tree)的時尚男士棋牌俱樂部里吃到了一種叫“三明治”的食物。綜合上述兩項資料,三明治的發(fā)明者可能就是約翰·蒙塔古(John Montagu),也就是第四代的三明治伯爵(Earl of Sandwich),他在1760年代曾擔任海軍部長一職。事實上,這位伯爵也不太可能是把一片牛肉夾在兩片面包中吃的第一人。盡管如此,此后他還是被譽為三明治的發(fā)明者。

在美國,三明治走上了不同的發(fā)展道路。上流社會家庭享用的是精巧型的三明治,而勞工階層則需要更大的面包卷做成的更豐盛、更多樣化和更有飽足感的三明治,這些能夠帶來三明治常常在客棧和酒館出售。1880年,一名英國觀察家曾對美國的酒館吧臺做過描述,說那里滿是堆積如山的巨型牛肉三明治。他宣稱,一個管飽一頓。這些三明治被掃光的速度之快令他驚異不已。酒吧還常常免費派發(fā)這樣的三明治給客人做午餐,希望能刺激酒水的消費增長。牛肉從一開始就被當作三明治的夾餡,而且很多烹飪書里都提到了關(guān)于薄片牛肉加芥末的三明治食譜。牛肉三明治雖然暢銷,卻不是人人都適合食用。松軟面包中夾的牛肉片雖然薄卻頗難嚼爛,特別是對于那些牙口稀松或全無的人而言——這類人在19世紀并不少見。消化不好的人也沒法吃切片或切塊的牛肉,而消化不良的情況在19世紀非常普遍,歐洲和美國的醫(yī)務工作者常常建議此類病人食用生牛肉。精瘦的生牛肉被仔細剁碎撒在面包上,或者精榨其汁液,加熱后作“牛肉茶”飲用。到19世紀70年代,刮取生牛肉末的食譜已經(jīng)面世,因此也出現(xiàn)在了歐洲和美洲的烹飪書中,如伊麗莎白·S.米勒(Elizabeth S.Miller)的《廚房里》(1875)。在《波士頓烹飪學校烹飪書》中,瑪麗·J.林肯(Mary J.Lincoln)寫到,生牛肉三明治稍微烤后更美味。韃靼牛排則是一種更好的烹制生牛肉的方法,在餐館的菜單和英國的烹飪書上都可見到,例如查爾斯·赫爾曼·西恩(Charles Herman)的《精選配餐》(1901)。
1867年,一名紐約醫(yī)師詹姆斯·H.薩利斯包瑞(James H.Salisbury)站出來反對吃生牛肉。他和其他醫(yī)務人員認為生牛肉會致病。他建議可以換成吃刮取下來的牛肉,并把牛肉壓成厚一英寸的小肉餅來烤制。他還提議,如果喜歡的話,可以加入黃油、胡椒、鹽、伍斯特醬汁(Worcestershiresauce,一種微辣的醬油醋汁)、芥末、山葵汁或檸檬汁作調(diào)料。到1889年,“薩利斯包瑞牛排”的食譜已現(xiàn)身醫(yī)學書籍和烹飪書中。類似的食譜也改名換姓地問世,例如一個比較常見的名字是“漢堡牛排”。這個名字在19世紀后期變得非常通用。而“薩利斯包瑞牛排”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才開始流行起來。當時由于民眾愛國心作祟,“漢堡牛排”這種聽上去很德國化的名字被“薩利斯包瑞牛排”取代。但是,無論叫什么名字,這樣的牛肉餅都是裝盤盛出,用刀叉切割享用的。

1883年,法國文豪大仲馬(Alexandre Dumas Pere)到意大利城市那不勒斯旅游。
在那里,這位文學作家兼美食專家深入觀察了當?shù)刎毭竦纳詈土曀?,并在后來出版的游記《雙輪馬車》(Le Corricolo,1843)中,描述了那不勒斯的窮人(“Lazzaroni”,意大利語意為“乞丐”,因為他們衣衫襤褸,令人聯(lián)想到《圣經(jīng)》里的乞丐拉撒路[Lazarus]的形象)。大仲馬寫道,那不勒斯貧民一年到頭靠兩種食物為生:夏天是西瓜,冬天是比薩。而對于比薩,大仲馬這樣向讀者描述:比薩看起來很簡單,像一個扁面包,面包上面覆蓋著各種配料,窮人的一日三餐就吃配料不同的扁面包。
其實,比薩就是一種面包。不過,人們一般不是買下整個面包,而是有多少錢就買多大一塊。那不勒斯賣的比薩也可謂品種繁多:有素油比薩、豬油比薩、番茄比薩、小魚比薩以及奶酪比薩。配料的種類和熱銷情況讓大仲馬知道,哪些比薩是窮人們愛吃的。不僅如此,比薩食材的銷售對當?shù)厥袌霎a(chǎn)生了什么影響,他也一清二楚。而且,大仲馬還進一步掌握了該地區(qū)某些作物的收成形勢,以及地方經(jīng)濟的健康狀況,等等。因此,比薩不僅僅只是令人好奇的一方美食,也是度量美食市場的“溫度計”,是那不勒斯社會的寫照。大仲馬繼而寫道:因此,比薩不單單只是一種食物那么簡單,比薩的內(nèi)涵其實很豐富,不僅反映它賴以存在的社會,同時也在講述自己的故事。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