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特級教師吐槽2015高考歷史試題:問題多多,摧殘智商
歷史學科一直被人詬病為“貝多芬”(背多分),死記硬背是大家所痛恨的歷史學科頑癥,有許多學生喜歡歷史卻不喜歡歷史課原因在此。歷史教學和考試需要改革,需要更加靈活,需要能考查出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這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經是歷史學界共識,但20多年來,路走偏了,偏在哪里呢?先不說哪個卷,除了上海卷稍好,全國各地歷史高考命題風格就像一個媽生出的,驚人相似,都有以下缺陷:
一、選擇題不像選擇題,像狩獵游戲。學生是獵物,命題人通過精心設計的陷阱讓學生上當,于是,有了區(qū)分度和效度,這些陷阱美其名曰“歷史思維能力”。每當看到用這些穿著“歷史思維能力”外衣的題目來愚弄孩子時,我就氣不打一處來。以2015年全國卷二第24題為例:
24、古代儒家學者批評現實政治,往往稱頌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堯舜一樣圣明,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適應現實政治
B 反對進行社會改革
C 理想化的政治訴求
D 以復古為政治目標
我的那個神!作為一個有25年教齡的歷史特級教師,我很慚愧,我不曉得應該選哪個答案,我覺得每個答案都有道理,哪個答案最有道理呢?取決于說話時的背景,如果此人仕途受挫,孤燈飲酒呢,就該選A;如果此人仕途如日中天呢,就該選C或D;如果此人在跟人辯論朝政呢,也許就該選B??上攵?,在斷頭去尾的情況下,要讓學生就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選出一個被看作標準答案的選項,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
用命主觀題的思路來命客觀題,叫作考察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這是各省市高考題普遍存在的問題。本來,選擇題的主要功能是考查學生的基礎知識,主要應注重知識的廣度而非深度。美國歷史考試在這方面值得我們學習。他們的選擇題有70道,一般說來,一道選擇題中,每一個選擇項都是一個知識點,那么70道選擇題就意味著有個350知識點(每道題目有5個選項),覆蓋面遠大于中國高考題,中國只有12道選擇題。常識+大題量,是美國歷史考試中選擇題的特點,他們的選擇題答案客觀唯一,題是這個樣子的:
“如果每個人都很有教養(yǎng),那么家庭將會得到很好的管理;當家庭管理妥當時,國家將會變得有秩序;當國家管理井然有序時,那么全世界都將會變得和平友好。”上述引句屬于哪種信仰堅持的信條?
A 道教
B 禪宗佛教
C 大乘佛教
D 日本神道教
E 儒家思想
(答案:E)
本來,在教材版本多樣化、知識點不確定的背景下,題目應該不依托任何一種版本的任何一種歷史評論,內容都應該是常識性的,都應該是人所共知的“大路貨”,不應該存在刁難學生的題目,不應該在選擇題中過多加入歷史認識論部分,而應該多考查歷史事實本身,讓客觀題擁有毫無爭議的標準答案,這是命客觀題的最起碼的要求,否則,選擇題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
二、客觀題時常沒有標準答案,而主觀題卻有標準答案,主觀題不像主觀題,這是目前歷史高考最匪夷所思的地方。在高考主觀題中,沒有歷史知識點的考試答案是難以想象的,不能采點給分就無法操作評卷,這是中國高考歷史現狀,也是歷史高考試題最大的弊端。我們的主觀題無法把歷史素養(yǎng)好、思維縝密、邏輯性強的學生甄別出來,這給大學選拔造成了極大的困擾,以至于現在一些名校不得不走大學先修課的路子來選拔苗子。
之所以叫主觀題,意思就是沒有唯一正確答案,帶有很強的主觀性,但這個主觀性不是打胡亂說,是在事實和證據的基礎上,進行有說服力的表達。主觀題理所當然是考察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主要手段,重心應該放在考察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上,不應該刻意地再考查知識的再認再現。然而,我們的主觀題“不務正業(yè)”,刻意考察記憶,比如2015年全國卷一第45題,唐代幣值改革的內容;2015年北京卷第41題,列舉20世紀60年代以來,我國取得的科技成就,等等。而在考察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方面卻是千瘡百孔,慘不忍睹。
首先,主觀題本來應該考查學生對歷史材料的真實性、精確性進行甄別和評估的能力,這是歷史學科最最基礎的素養(yǎng),但我們的高考題根本就沒有這樣一個考查環(huán)節(jié),主要還停留在考查學生的理解、歸納的層面上。這一導向后果之嚴重,不但導致學生批判性思維匱乏,連命題者也對史料缺乏甄別以至于鬧笑話,比如2015全國卷一第48題,如圖:

這是真實的嗎?事實上,成吉思汗征召丘處機完全是因為他想尋求長生不老之術,據耶律楚材《西游記》記載:“渠謂丘公行年有三百,有保養(yǎng)長生之秘術,乃奏舉之”;并且成吉思汗也并沒真正被丘處機說服感化,在短暫地停止了屠城之后,又繼續(xù)屠城,而這則材料傳達出的是與歷史真相相反的信息。這樣的二手材料被用作高考題,不是笑話么?
當然,主觀題的主要問題還不在此,而在于放棄了“說服力”標準。本來主觀題是要全面考察學生建立在閱讀理解基礎之上的評估史料并進行有說服力的表達的能力。表達是否邏輯嚴謹,論據是否能支撐其觀點,是主觀題最關注的東西,然而,我們的考題玩的是花拳繡腿,表面上提供了史料,要求學生基于史料來表達,而事實上呢?題目所提供的史料根本不足以支撐學生的論點,簡單地說,就是史料太少,只起了“藥引子”的作用,比如2015年全國二卷第39題:

甚至有些主觀題,只是戴了一個史料的帽子,貌似考察學生的歷史闡釋能力,其實考的是死記硬背,比如2015年廣東卷第35題,截圖如下:

本來材料題是最具有歷史學科特色的一種題型,本來是體現“說服力原則”的最好選擇,我們需要培養(yǎng)學生辨別材料的真?zhèn)巍⑻崛〔牧现械挠行畔?、利用材料中的證據來論述問題的能力,本來應該更多地挖掘材料題自身的檢測功能。
然而,這些“本來”全都成了可望而不可即的幻想,偽裝的歷史思維能力和赤裸裸的死記硬背仍然折磨著學生,仍然堅定不移地摧殘著學生的智商。從這個角度來說,歷史的問題比語文的問題大得多,大到了影響中國未來人口素質的程度,大到了影響未來社會穩(wěn)定和政治選擇的程度,簡單地說,大到了禍國殃民的程度!
(本文原題《歷史高考禍國殃民——點評2015歷史高考題》,原載“大時代”微信公眾號,澎湃新聞經作者授權刊發(fā)。)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