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風追司馬:陜西韓城為何會有兩座太史公墓
暑熱猶存,倒也云淡風輕。在這樣的一個初秋的日子,西安講學余暇,和音韻學專家水谷先生以及他的幾個學生,包租一輛商務(wù)車,早上從西安出發(fā),直奔韓城。200多公里的路程,在高速公路上奔馳不到兩個小時,便進入了韓城的地界。
觀察著窗外溝溝坎坎的黃土高原特殊地貌,聽著司機師傅講述陜西的風土人情,車向韓城中心部疾馳。驀然,道路正前方偏左猶如斷崖一般的黃土高坡上,矗立著的一列字牌闖入眼簾。千米之外,八個紅地黃色大字,依然清晰醒目,如果近前,一定是十分巨大。內(nèi)容不是商業(yè)廣告,是對韓城的宣傳。這八個字為“史記韓城,風追司馬”。

不是旅游熱點地域的韓城,吸引我們前往的正是這八個字所述。以《史記》開創(chuàng)了紀傳體史書體裁的司馬遷,故里就是韓城。
對文字敏感的我,腦海里這八個字一直在縈回?!笆酚涰n城”易解,“風追司馬”之風為何風?
到了韓城市內(nèi),朋友介紹的韓城史記研究會會長薛先生,先利用午飯前的一個多小時,引領(lǐng)我們一行參觀了城內(nèi)頗具規(guī)模的文廟和毗鄰的城隍廟。午飯后迅即驅(qū)車20多公里,前往司馬遷的故里。
上午在接近韓城的高速公路上,車過一座長達3公里的高架橋時,左手側(cè)曾遠遠望見依山而建的古建筑群,曾經(jīng)來過的水谷先生告訴我說,那就是司馬遷祠。
不過,我們此刻驅(qū)車前往的,并不是上午途經(jīng)的那座司馬遷祠,而是去一處不大為人所知的司馬遷遺跡。
我們的車沿著雖不寬闊卻也平坦的公路走了一段不算短的時間,沿途時見農(nóng)民在把收獲的早熟蘋果放在路旁等待收購。上午來時的路上,陜西人的司機許師傅跟我說,陜西的人口密度很大,農(nóng)民人均擁有的土地數(shù)量也只有一兩畝,因此大多種植一些經(jīng)濟作物。的確,前些天朋友陪同去看唐陵時,正遇上農(nóng)民在收獲并就地販賣葡萄。
車入徐村。熟悉路徑的薛先生引導車子穿過村莊,讓車子停在了村頭,走向了路邊的一座“法王行宮”的不大的牌坊。穿過牌坊,走上一條通往高坡的羊腸小道。在車行時望見窗外黃土高原的奇特地貌,曾讓我和幾個沒見過這樣奇觀的學生很是興奮,不停地隔著車窗拍照。此刻走在小路上,放眼看去,這樣的地勢就在身邊。不過,自然景觀還沒來得及讓我們再度興奮,攀行不過三四十米,坡頂出現(xiàn)了新的景觀。
出現(xiàn)在眼前的,是一個小戲臺和緊挨著的一座墳墓。墓碑上隸書大字赫然:“漢太史公司馬遷之墓?!蹦贡笫菆A形磚砌墳墓。寫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的一代巨匠司馬遷,墳墓居然冷寂地棲處于萋萋荒草雜木之中!我不敢相信。

薛先生介紹說,這座墳墓是司馬遷的后代重建的。的確,在中間一行大字“漢太史公司馬遷之墓”的左側(cè),記有“歲次甲戌清明重建”,右側(cè)則記有“徐村同馮后裔敬立”兩行小字,背陰則有記錄重建經(jīng)緯的墓記。年代并不久遠。“同”“馮”為徐村二姓,“同”是“司”字多一豎,“馮”是“馬”字多兩滴水。旁邊的戲臺兩旁還有一副對聯(lián)為:
真假真假真真假真假分不清
錯隱錯隱錯錯隱錯隱辨不明
對此,聯(lián)系到坡下法王行宮的牌坊,薛先生講了一個傳說。傳說司馬遷遭受宮刑之后,其子嗣親人為了避難,逃到徐村。法王行宮的牌坊和坡上戲臺都是借助其他事由做的障眼法?!巴薄榜T”二字為隱姓,戲臺對聯(lián)訴隱衷。事實與否,我只是姑妄聽之,并不想追究。
離開司馬遷墓,再入徐村,來到一處古建筑群,中央的匾額是“漢太史遺祠”,原本緊鎖著的大門,村長為我們的到來打開。入門有匾曰“入則愛見”,反面對著出門人的匾則云“出則愾聞”。院內(nèi)兩旁的建筑物破敗失修,中間的殿堂供奉著司馬遷像,看上去倒還是時有香火,不甚破舊。祠堂的左側(cè)為很早以前的司馬家族墳塋,右側(cè)則為“龍門書院”,后來曾作為小學校使用,兩副乒乓球案還擺在露天。
龍門書院外下坡有磚階數(shù)階,過了一個拱門,薛先生特地提醒我們看拱門背面刻著的一幅匾額。這4個字正為“風追司馬”。薛先生介紹說,當年央視和鳳凰衛(wèi)視做司馬遷的節(jié)目,曾苦苦思慮題目而難以決定,最后發(fā)現(xiàn)了這塊匾額,大喜過望,于是那期節(jié)目便叫作“風追司馬”,從此“風追司馬”遍韓城。據(jù)報道,韓城還在文廟發(fā)起了“風行司馬精神,追逐史圣腳步”的簽名活動,有位國學聞人也寫下“風追司馬到韓城”的詩句。我覺得“風追司馬”之“風”,絕非自然界之風,是范仲淹所說“先生之風山高水長”的精神之風,“追”則為風從景行之意。龍門書院旁的“風追司馬”,當是勉勵學子要學習和達到司馬遷的學問與境界。

離開司馬遷遺祠,車子開出徐村不久,司機便在路旁停下。路旁豎立一塊“韓城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牌,上面寫著“司馬祖塋”四個大字。石牌之后,便是一個面積不大的矮磚墻圍,前碑后墓,并立著兩塊墓碑,左右分別寫著“漢太史司馬公高門龍瑩”和“漢先太史司馬公之墓”。據(jù)薛先生介紹,這些都是司馬遷的先人。此地叫東高井,原本為司馬家族聚居之地,后因司馬遷遭受到不測,才逃到徐村的。薛先生如是說。

在司馬祖塋略作短暫停留之后,車子上路,繼續(xù)疾馳,直奔上午曾遙遙相望的司馬遷祠。
相比較剛剛考察過的寒傖破舊徐村司馬遷墓祠,依山而建的司馬遷祠豪華而壯麗。山下辟出的廣場,綠樹蔥蘢,碧草茵茵。廣場兩側(cè),按照《史記》十二本紀順序而建的石雕群像,從傳說的三皇五帝園開始,向游人講述著《史記》故事,有夏商西周,有春秋戰(zhàn)國,有秦皇漢武,有妲己呂后,有劉邦項羽,有文景之治。廣場中央則矗立著據(jù)說是世界上最高的手持書卷的司馬遷銅像。這是治史者的鼻祖,仰望高大的銅像,須頂禮膜拜。我在像前留影,刻意顯現(xiàn)高大與矮小,表達敬仰與謙卑。

豪華而壯麗的廣場是近年來公私出資而建。向山而進,穿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楊虎城和邵力子出資重建的堅固而別致的芝秀石橋,便來到了“漢太史司馬遷祠墓”的“山門”。

遠上祠墓石徑斜。石徑坡度緩處無階,每走不遠,便有猶如牌坊一樣的門,分別掛有不同內(nèi)容的牌匾,過了題寫有“漢太史司馬祠”的大門之后,第一道門的牌匾為啟功先生題寫的“漢太史司馬遷祠墓”。第二道門的牌匾為“高山仰止”,仰望巍巍在上的司馬遷祠墓,這四個字既是寫實,又有寫虛,表達景仰之意。

踏石而進,拾階而上。經(jīng)過又一道門的“史筆昭世”牌匾時,我特地在其下留影,以明吾志。余治史,不敢稱昭世,然亦有啟智尋鑒之心。

看到寫有“太史祠”牌匾的門時,知道已經(jīng)到達了山頂?shù)牡钐?。入門之后,同樣是前碑后墓樣式的司馬遷墓便出現(xiàn)在眼前。

據(jù)介紹,這座司馬遷墓,西晉永嘉四年(310)漢陽太守殷濟始建。是時,于西晉正為危急存亡之秋,“五胡亂華”,永嘉南渡。于此時建造了司馬遷墓,可有傳承一脈文化之意在?
此后,不分王朝,無論種族,一體相繼的歷代帝國政府,宋、金、元、明、清,都曾多次對祠墓進行過修茸。其實,文化的認同正是宣揚正統(tǒng)的根基。在明朝滅亡之后,同處于漢字文化圈的朝鮮、日本、越南,曾紛紛自稱過“中國”,接受了中華文化的他們,自認為承繼了正統(tǒng)。
現(xiàn)存的司馬遷墓冢為磚砌蒙古包形狀,相傳為采《易經(jīng)》“大哉乾元”之“元”為國號的元世祖忽必烈敕命所建。冢高約3米,周長為18米。墓冢周圍鑲嵌以八卦及花卉磚雕圖案。據(jù)說八卦象征著司馬遷“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終極探索。因而當?shù)厝艘舶阉抉R遷墓成為“八卦墓”。不管前人的意圖,無論后人的附會,“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則的確應該是治史者應有之志和終極目標。


徐村規(guī)模不大的司馬遷墓的頂上,生長著一棵自然而生的柏樹。而這里頗有規(guī)模的司馬遷墓的頂上,也生長著一棵高大的古柏,枝干一分為五,因而被稱為“五子登科柏”。 跟上午剛在韓城文廟庭院中看到的枝分為五的古柏一樣,附會的解釋都折射了科舉出現(xiàn)之后人們的夢想。
在司馬遷的故里韓城,居然存在兩座司馬遷墓。孰為真,孰為偽?同行的水谷先生讓我猜。
于我而言,真?zhèn)纹鋵嵅⒉皇顷P(guān)注之所在。讓我感興趣的是,兩座史圣之墓的建造者。一是民間所建,一是政府所為。民間所建狹小局促,破敗失修;政府所為宏大壯觀,香火不斷。連古柏似乎也勢力,長在民間所建墓上的,普通而尋常;長在官方修建墓上的,高大伸五枝。
“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政治是灰色的,文化之樹長青。政治藉文化留下痕跡,文化不藉政治而生存。文化不排斥政治,政治則時或?qū)ξ幕纬善茐?。不過,毫無疑問,當政治發(fā)出正能量之時,則會對文化的發(fā)展形成促進。文化歡迎正能量的政治。
拜謁史圣兩墓冢,忽然,近日來網(wǎng)上頻傳的一句話在腦海浮現(xiàn):“歷史研究是一切社會科學的基礎(chǔ),承擔著‘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使命?!闭\哉斯言,吾輩任重道遠。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wù)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