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紀念|導演李行:傳統(tǒng)文化的堅守者,兩岸交流的推動者
有“臺灣電影教父”之稱的導演李行,于8月19日晚9時55分因心臟衰竭在臺北病逝,享年91歲。

李行 人民視覺 資料圖
李行曾與李翰祥、胡金銓、白景瑞,并稱中國臺灣的“四大名導”。上世紀60年代,他的“健康寫實”電影和瓊瑤改編電影,開啟了此后20余年臺灣電影的黃金時代。他導演的《養(yǎng)鴨人家》《汪洋中的一條船》《早安臺北》《心有千千結(jié)》《彩云飛》《海鷗飛處》《吾土吾民》《原鄉(xiāng)人》《小城故事》等影片,是臺灣電影中傳統(tǒng)倫理文化內(nèi)核的代表。他所代表的溫馨寫實的風格,他所堅持的中華傳統(tǒng)的人倫之美,在臺灣電影的發(fā)展中,無疑成為主流電影人所承襲的電影傳統(tǒng)。
他捧紅了秦漢、林鳳嬌、甄珍等一批臺灣明星,同時也引領(lǐng)了當時臺灣電影的市場化探索。
《汪洋中的一條船》作為第一部在大陸公映的臺灣電影,成為一代人的經(jīng)典銀幕記憶。

《汪洋中的一條船》海報
晚年的李行,致力于兩岸電影的交流工作,自1990年代開始頻繁往返于兩岸,不僅促成“金雞”“金馬”長年的友好合作,還將自己的全數(shù)作品捐給中國電影資料館收藏,為的是要“落葉歸根”。
臺灣著名電影學者焦雄屏曾說:“臺灣每一個很重要的電影風潮起來時,李導演都是領(lǐng)航者?!?/p>
健康寫實主義與傳統(tǒng)倫理的捍衛(wèi)者
李行原名子達,生于1930年的上海,成年后闔家遷至臺灣。他的家庭是極為傳統(tǒng)嚴父慈母式的中國家庭,他在家中排行老三。他曾在一篇文章里寫道,“我們逢年過節(jié),是要給父母磕頭的,要祭祖的?!?/p>
1948年,因國共內(nèi)戰(zhàn),李行隨父親李玉階離開蘇州赴臺。不論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動蕩,還是顛沛至臺灣,他們一家人從未分離過。
李行自幼喜愛戲劇表演,在學校里就參加劇團活動,自己演戲、導演,活躍于舞臺。他大哥李子弋形容他為“成長于劇場,成就于電影”。離開大陸前,李行在蘇州國立社會育教學院藝術(shù)教育系戲劇組讀大一,到臺灣后立下了要做演員的志向。
費穆的經(jīng)典之作《小城之春》是李行電影生涯的啟蒙之作,包括上世紀40年代中后期《一江春水向東流》、《萬家燈火》、《太太萬歲》等作品,后來都能看到,被李行在有意無意中借鑒到自己的作品里,影響了他的寫實主義電影風格。
戲劇生涯則為其從影鋪下了扎實的基礎(chǔ),極為傳統(tǒng)的家庭背景確定了其后來創(chuàng)作中對中國倫理的強調(diào)。
不過,以演員身份進入演藝圈后,李行漸漸發(fā)現(xiàn)演員并不適合自己,便慢慢退到幕后,從副導演做起。
他執(zhí)導的第一部電影,是1959年的《王哥柳哥游臺灣》。由于當時沒有導演的經(jīng)驗,他與兩位朋友一起聯(lián)合執(zhí)導,一份導演費三個人分,老板才勉強同意。
《王哥柳哥游臺灣》是一部年輕人邊學習邊摸索拍出的處女作,講述當擦鞋匠的王哥意外中了獎券,和朋友柳哥(一位三輪車夫)兩個人,共用了44天的時間游遍了全臺灣的名勝古跡。

《王哥柳哥游臺灣》海報
電影以“風光片”形式展現(xiàn)了臺灣當時的代表性地標,在戲謔中傳達溫馨與歡樂,上映后票房大賣,成為臺灣喜劇電影史上的代表作之一。很長一段時間,臺灣人仍將體重過重的人稱為“王哥”,將體型瘦小的人稱為“柳哥”,都是受這部電影的影響。
之后,李行又執(zhí)導了《兩相好》《金鳳銀鵝》《白賊七》等不少輕松有趣的喜劇片,雖然大受歡迎,但是,作為從小受中國傳統(tǒng)教育長大的李行來說,只拍喜劇片并不讓他滿足。
直到1963年的《街頭巷尾》中,李行講述一個大雜院中來自外省與本省的居民互相扶持的故事。拾荒者石三泰對孤女小珠疼愛有加,雖然生活貧困,但兩人感情深厚,情同親生父女,過著甜蜜滿足的生活。這部李行導演首次執(zhí)導的國語電影,也是后來“健康寫實”電影風潮的先驅(qū)。
“健康寫實主義”,是當年任職中央電影公司總經(jīng)理的龔弘提出的。這部獨樹一幟的影片,當年在一片黃梅新腔舊曲和都市奇情悲喜劇的廝殺中,成為臺灣地區(qū)年度賣座第十名。李行樸素、寫實又符合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的敘事樹立起清新的形象,并在之后長久地影響了臺灣電影。公映期間,電影的廣告詞說,“家家戶戶梁山伯,不如來看街頭巷尾”,連引領(lǐng)黃梅調(diào)電影潮流的李翰祥導演,也在報端撰文大贊這部影片。
之后,李行又執(zhí)導了《蚵女》和《養(yǎng)鴨人家》兩部影片?!厄屡分v述養(yǎng)牡蠣的少女阿蘭,母親早逝,父親酗酒并嗜賭。阿蘭整日忙碌養(yǎng)家,她與青年漁民金水相愛。幾經(jīng)波折后,一對有情人終成眷屬,漁村也成立了新的合作社,開始了幸福的生活?!娥B(yǎng)鴨人家》則集結(jié)了張永祥、賴成英等臺灣電影骨干主創(chuàng),亞洲影展、金馬獎雙料最佳女配角的女星唐寶云出任女主角,另有葛香亭、葛小寶父子檔搭配演出,強強聯(lián)合之下,成為了“健康寫實”美學風格的代表佳作。

《蚵女》海報
李行后來回憶也提到,這種寫實是有選擇性的寫實,走的是健康明媚的路子,在這些作品里,有著李行擅長的倫理問題。比如《養(yǎng)鴨人家》里養(yǎng)父與小月間曲折動人的故事,探討的是生與養(yǎng)之恩孰更重的命題。

《養(yǎng)鴨人家》海報
李行作品序列里對倫理、道德和仁義等中式命題探討最深入的,非1972年的《秋決》莫屬。這是李行作品中少見的古裝片,講述漢朝時期,在奶奶溺愛下長大的三代單傳裴剛被陷害后殺人入獄,來年秋后問斬。在一整個四季變幻中,桀驁不馴的裴剛經(jīng)歷了逃獄,失去奶奶,為傳宗接代與被送進牢獄的蓮兒成親,至悔悟后接受問斬責罰的過程。

《秋決》海報
整個故事在極端情境之下對東方倫理的呈現(xiàn)可謂“登峰造極”。雖然在今天的眼光看來,影片中的價值呈現(xiàn)未免有些陳腐刻板的意味,但在很長一段時間,這是極為符合典型的中國式倫理道德與情理法思辨的敘事?!肚餂Q》也是李行自認一生里拍攝的最滿意的作品。
據(jù)說,李行一直想要再拍一部《跪在滾燙的石板上》,依舊由《秋決》的男主角歐威主演。在實景中,拍出一年四季的變化,講述一個人跪在寺院門口祈求僧人為其剃度的故事??上В瑲W威在拍完李行的《婚姻大事》(1974)后因尿毒癥去世,《跪在滾燙的石板上》終因各種原因未能成片。
在“瓊瑤電影”中開拓電影市場、堅守人文關(guān)懷
除了“健康寫實”電影以外,李行導演還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兩度拍攝了根據(jù)瓊瑤小說改編的愛情文藝電影,帶動了臺灣兩撥瓊瑤電影的改編風潮。
“沒有李行拍瓊瑤,就沒有瓊瑤。”李行曾這樣評價自己和瓊瑤之間的“淵源”。不過,他拍瓊瑤小說多是出于商業(yè)考慮。
李行還是一位造星高手,甄珍、林鳳嬌、秦漢、秦祥林、鄧光榮、鐘鎮(zhèn)濤等,都出演過李行的電影。
1960年代,在拍攝健康寫實片的同時,公司經(jīng)理也和李行商量著總不能老拍鄉(xiāng)土題材,于是公司在1965年買下了瓊瑤的短篇合集《六個夢》。李行將兩個短篇中的《追尋》改編成《婉君表妹》,另一個《啞妻》改編為《啞女情深》。

《婉君表妹》海報

《啞女情深》海報
這種愛情文藝類型的電影,角色常困于階級、學歷或生理上的差異,愛情的信念則成為救贖的利器。如《啞女情深》中的啞女方依依,婚后生一女又是啞巴,丈夫靜言在失望之余離家出走。而依依則在家為公婆送終,撫育幼女,日夜操勞,終至病倒。在她彌留之際,才見到丈夫歸來。這種影片宣揚傳統(tǒng)倫理道德的規(guī)范,強調(diào)女性的犧牲美德。
事實上,李行本人并不是非常認同瓊瑤的“戀愛腦”,他也曾吐槽過,“瓊瑤劇里的男女愛情都是不正確的?!?/p>
在你儂我儂的三角故事里,李行也以他的眼光試圖找到其中社會關(guān)懷和有價值的部分。比如《婉君表妹》里三個表兄弟追求一個表妹的故事,在李行看來,是過于荒唐的。于是最后在爭奪得難分難解之時,其中一個出走進入黃埔軍校,參加革命了,這是李行心中“健康寫實”的部分。而《啞女情深》中,李行涉及了殘障教育問題。
從1973年的《彩云飛》開始至1977年的《風鈴風鈴》為止,李行和張永祥編劇,兩人搭檔共改編了六部瓊瑤作品。1970年代,也是瓊瑤三廳電影(客廳、歌廳、咖啡廳)最流行的時候。
李行依舊試圖在瓊瑤電影里挖掘與倫理相勾連的主題。比如《心有千千結(jié)》里,浪蕩子在過世父親的安排下,一步步走向正途。

《心有千千結(jié)》海報
雖然有評論認為李行的作品里,常常將矛盾對內(nèi),且認為教育、感化、仁愛便能解決矛盾,是軟化回避客觀現(xiàn)實世界的表現(xiàn)。但就瓊瑤電影這類懸浮感頗重的故事而言,李行已經(jīng)盡量在商業(yè)感頗重的故事里,加入他的人文關(guān)懷。
在一次關(guān)于李行電影的研討會上,中國電影藝術(shù)研究中心研究員陳墨在談到李行的瓊瑤改編片時,認為可以從中看到民國風度以及導演一貫堅守的傳統(tǒng)倫理,也看到了李行導演的現(xiàn)代選擇,這是與其他導演拍攝的瓊瑤片最大的不同?!八倪@些瓊瑤改編片堅持了中國傳統(tǒng)的倫理道德精神,但是同時并沒有像其他人那樣把傳統(tǒng)精神和現(xiàn)代化精神,簡單變成一個二元對立的狀況。沖突和矛盾的雙方,都在導演溫熱的眼光注視之下。這其實是真正的中國精神。李行導演拍攝的這些瓊瑤片,在發(fā)乎情、止乎理的彈性空間內(nèi),能夠以一個現(xiàn)代化的視野對生活的各個方面進行檢索和評判,這是聯(lián)結(jié)傳統(tǒng)倫理、民國風度和現(xiàn)代化精神的一個最重要的紐結(jié)?!?/p>
北京電影學院教授王海洲也認為,李行創(chuàng)作這些愛情文藝片有鮮明的個人印記,如制作上非常精良,有很強的社會質(zhì)感,體現(xiàn)了溫柔敦厚的感情等,從而賦予了瓊瑤作品中更寬廣的文化意義,因而具有更深厚的文化價值。
晚年,李行在接受采訪時,依然表達出一些對瓊瑤電影的排斥,他說,“我雖是拍瓊瑤電影最多的導演,但我不是因為她的小說而拍的,是因為投資方堅決的要求,沒辦法才拍的。我不拍她的電影時,根本就不看她的小說。每次拍她的片子,我就有被污染的感覺。瓊瑤竟自負地說,自己的小說中的對白幾乎都能作為電影臺詞保留下來,我每次拍她的小說都要大作改編?!?/p>
1970年代后期,李行的電影創(chuàng)作回歸鄉(xiāng)土,接連執(zhí)導的《汪洋中的一條船》、《小城故事》、《早安臺北》三部影片,連續(xù)獲得1978、1979、1980年的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創(chuàng)下臺灣電影史的紀錄,達到李行導演生涯的巔峰。
影片《汪洋中的一條船》根據(jù)臺灣青年作家鄭豐喜的自傳改編,以生動的散文詩般的語言,通過人物內(nèi)心情感的回溯,將鄭豐喜困苦辛酸的童年、在求知道路上不斷堅毅前進和他的愛情生活,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這部影片不僅在當時造成空前的轟動,創(chuàng)下極高的票房紀錄,更一舉囊括了金馬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多項獎項,在當時可謂盛況空前。這也成為后來第一部與大陸觀眾見面的臺灣電影。
培養(yǎng)臺灣電影人才 推動兩岸電影交流
20世紀50至80年代的臺灣電影正是風起云涌的時代,經(jīng)歷了臺語片風潮、健康寫實主義作品潮、瓊瑤電影潮、新電影的崛起等時期。李行作為這一時期臺灣電影最活躍的中堅力量,見證了這個時代臺灣電影的發(fā)展,也培養(yǎng)和造就了臺灣一個時代的電影創(chuàng)作人才。
著名導演侯孝賢1973年初次進入電影界,就是在李行導演的《心有千千結(jié)》中當場記,他曾談到自己從事電影這行是受到了李行導演的吸引,雖然自己的作品在形式上跟李行導演不太一樣,但是“所有的觀念其實都跟李行導演同一條路”。
另一位臺灣新電影運動的旗手王童導演也曾表示,多年來,學到了李行導演嚴謹?shù)呐钠瘢沟米约涸谂钠臅r候也非常嚴肅認真。
到了20世紀80年代,李行放緩了電影導演的工作,一批由他制片的電影如今看來也是碩果累累,例如張毅執(zhí)導的影片《玉卿嫂》,陳坤厚執(zhí)導的《天涼好個秋》,陳國富執(zhí)導的《征婚啟事》等。
1990年,應中國電影家協(xié)會的邀請,李行率領(lǐng)臺灣電影導演代表團第一次訪問大陸,這成為推動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標志性事件。當時,在盛大的歡迎酒會上,李行講的第一句話就是:“回家的感覺真好?!?/p>
他的后半生,更重要的身份,是成為兩岸電影交流的文化使者。
“我從1990年來了以后,一直到現(xiàn)在我沒有斷絕兩岸的交流,有生之年,我要貢獻我的精力,為兩岸電影一直奮斗,推動中國電影的發(fā)展。我聽很多朋友講華語電影,我說什么叫華語電影,就是中國電影?!?nbsp;
臺灣電影界首次正式參加大陸影展、大陸電影界第一次組團訪臺以及每一屆的“海峽兩岸暨香港電影導演研討會”等,都是在李行的大力促成下實現(xiàn)的。
2012年,李行曾傳出罹患癌癥。經(jīng)過了12次化療、耳戴助聽器的李行之后也總是說自己還可以為兩岸電影多活幾年、多做幾年事。
在大陸電影市場繁榮發(fā)展起來后,他希望兩岸年輕影人可以互相學習,期許臺灣年輕影人能敞開胸懷、發(fā)揮創(chuàng)意與智慧,在耕耘自己的同時,放眼大中華市場,讓兩岸電影之路越走越寬、越行越遠?!?/p>
在2011年舉行的“臺灣新人新片展”的開幕式上,李行說:“現(xiàn)在是‘美麗新世代’,是年輕人的時代,我們老一代電影人已經(jīng)退到幕后,要當推手來推動兩岸電影的交流?!彼硎?,電影是一場馬拉松,而不是百米賽跑,所以作為電影人,需要從頭到尾一直堅持下去,哪怕中途經(jīng)歷坎坷,或是享受輝煌,也要把這條路走完。他希望自己的經(jīng)歷能夠激勵后人,自己則將以“落葉歸根”的情懷,當好電影的“終身義工”。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