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紅色如何從貴族與權力的顏色變成革命與無產者的顏色?

在西方基督教的象征系統(tǒng)中,紅色在歷史上曾象征著圣靈降臨節(jié)讓使徒復活的火舌;也象征死亡、地獄、毀滅的撒旦之火。它象征著貴族與權力,也象征著禁忌之血與罪惡,還象征著愛情——高級教士與戰(zhàn)神、西方古代的妓女和新娘都身著紅色。后來在巴黎公社時期“紅旗是由犧牲者熱血染成的”,又讓紅色成為了革命和無產階級的顏色。重慶大學出版社拜德雅近日出版的新書《善變的色彩:顏色小史》中,通過法國歷史學家、圖像和顏色學家米歇爾·帕斯圖魯(Michel Pastoureau)和法國作家多米尼克·西蒙內(Dominique Simonnet)對話的形式,呈現(xiàn)了在西方象征系統(tǒng)中,不同顏色的歷史。澎湃新聞經(jīng)出版社授權,摘引“紅色”部分,以饗讀者。小標題為編者所加。
S=米尼克·西蒙內
P=米歇爾·帕斯圖魯
紅色是種傲慢的顏色,它充滿了野心,渴望著權力,它想為人所見,它向所有人施壓。我們先將它的傲慢放在一邊不談,它的過往并非一貫光彩照人。紅色也有隱藏的一面,這種腐壞之紅(如同人們所謂的血統(tǒng)不佳)伴隨著時間的發(fā)展,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它是狂怒、暴力、罪惡和罪孽等極壞事物的遺留。您一定得提防它:這種顏色背后隱藏著雙面性。它著實令人著迷,同時又像撒旦地獄之火一樣灼烈。

在中世紀末期,紅色就已經(jīng)是妓女的顏色了:為了與正直的女性區(qū)分開來,妓女們必須穿著紅裙子,戴紅圍巾或者穿紅衣服。后來,煙花之地也需要用紅色招牌或紅燈籠標明。在畫家那里也能看到給“職業(yè)淫蕩者”和“誘惑的女性”等形象配紅衣服的情況。
基督教的象征體系:
紅色既象征生之火焰也象征死之鮮血
S:如果說有哪種顏色真正稱得上是色彩的話,則非紅色莫屬!人們說紅色獨自代表了所有其他顏色,也就是說,紅色本身就是顏色。
P:所謂的“紅顏色”實際上是同義詞疊用!此外,有些詞匯,比如拉丁語coloratus或者西班牙語colorado,既表示“紅色”,也表示“彩色”。俄語里面,krasno?是“紅色”的意思,但也有“美”的意思(從詞源學上來看,“紅場”是“美麗的廣場”之意)。古代的色彩系統(tǒng)圍繞著三個極點構成,白代表無色的,黑大致代表了暗色系列,而紅則代表了彩色,它是唯一能配得上這個稱謂的。它的這種優(yōu)勢地位曾凌駕于整個西方世界。
S:是因為紅色很吸引眼球,同時在自然界中卻很少出現(xiàn)的緣故么?
P:顯然,人們珍視那些與周遭環(huán)境最不相容的東西。然而還有另外的原因:人類很早就掌握了紅色顏料的配制,并將它用在繪畫和染色上。自從公元前35000年開始,舊石器時代的藝術就開始使用紅色了。這種紅來自棕紅色的土壤:請看一看肖維巖洞里的野獸吧。新石器時代,人類開發(fā)了茜草,這種草在各種環(huán)境中都能生長,它們的根可以用來染色。后來,人類從一些金屬中獲取紅色,比如氧化鐵,或水銀的硫化物……所以有關紅色的化學出現(xiàn)得很早,也卓有成效。此乃這種顏色獲得成功的關鍵所在。
S:我能想象得到,與我們剛剛所談到的不受關注的藍色不同,紅色,它有一個極為榮耀的過去。
P:的確。在古代,人們就對紅色倍加尊崇,把它奉為權力的符號,即教權和戰(zhàn)爭的象征。戰(zhàn)神馬爾斯、羅馬的百夫長們、那些高級教士們都身著紅色。縱觀其發(fā)展史,這種顏色之所以有威望是因為它反映了兩個因素:火焰與鮮血。我們對此既可以從正面來看,也能夠從反面思考。早期基督教圍繞著這四個端點形成了一個強大的象征體系,這一象征一直延續(xù)到今天。紅色的火焰,代表著生命,圣靈降臨節(jié)中的圣靈,降在使徒身上使其重生的火舌,但同時它也代表著死亡、地獄、用來折磨和毀滅的撒旦之火。紅色的血,象征基督流淌的鮮血,擁有能夠凈化和封圣的救世主的力量,但同時也是骯臟的肉體、犯罪、罪孽和《圣經(jīng)》中所忌諱的不潔。
S:好一個矛盾的體系……
P:在象征領域里,所有的東西都是矛盾的,對顏色來說尤為如此!每種色彩都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身份,可令人驚訝的是,從長遠來看,這兩面性趨向于相互融合。在那些表現(xiàn)擁抱的場景中,畫家經(jīng)常把猶大和耶穌表現(xiàn)成兩個同樣的人物,穿著同樣的衣服,相同的顏色,仿佛他們代表了一個愛人的兩個極端。請您讀一讀《舊約》:紅色既與錯誤和禁令相關,也和權力以及愛情有關。這種象征的雙重性存在已久了。
S:紅色,尤其成了權力的象征。
P:對于其中某些紅色來說,是的!古羅馬帝國時期,人們用骨螺(地中海地區(qū)產量極小的一種貝殼)中的彩色物質制成的顏色是專門供給皇帝和軍事領袖的。中世紀時,因為巴勒斯坦和埃及海岸上骨螺資源的枯竭,導致了古羅馬猩紅色制作方法的失傳。人們不得已而轉向了胭脂蟲,一種生長在橡樹葉上的蚧殼蟲卵。

古代使用的猩紅色,是從地中海東側海岸上不同的軟體動物的汁液里得來的。其中,最難得的是骨螺,也就是這幅鑲嵌畫里位于兩條魚中間的那種貝殼。大量的骨螺才能產生一丁點兒顏料,其高昂的價格和與權力象征的關聯(lián)由此而來。這種染料的加工過程極其漫長而且相當復雜,在布料上,顏色的跨度從鮮紅到深紫,其中還包含著不同的紅色調和藍色調。當然,這種紅顏色并非永固不變,而是會隨著時間的流逝發(fā)生轉變。
S:這得能找到胭脂蟲?。?/p>
P:確實。采集胭脂蟲需要精細的手段,生產這種紅色又是相當昂貴的。可是最終得到的那種紅色相當盛大,光彩奪目,穩(wěn)定耐久。貴族們一貫享用的,就是這種奢華的顏色。而農民們則穿著廉價茜草染的衣服,顏色就不那么搶眼了。直接看是看不太出二者的區(qū)別的:它們最主要的不同就在于材質和價格。從社會等級上來看,紅色和紅色是不一樣的!況且,在中世紀的人們看來,物體的光彩奪目(表面的暗沉或者光亮)比它本身的色彩更為重要:相對于褪色的紅色來說,鮮艷的紅色更能與亮麗的藍色相搭配。無論在世俗社會還是在教士群體中,那種新鮮的紅色,每每總是權力的標志。從13、14世紀開始,之前穿白袍的教皇換上了紅裝,紅衣主教亦然。這象征著這些重要人物已經(jīng)準備好為基督流血奉獻了……與此同時呢,人們在繪畫中把魔鬼也畫成紅色的了。在小說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一個叛變的騎士身著紅衣,從他的徽章到他裝飾坐騎的流蘇都是紅色的,這對英雄是種貶損。人們對這種雙重的矛盾很適應。

與歐洲其他地方相比,紅色在意大利長期處于權力之色的地位。每當威尼斯舉行盛大活動時,總督身著鮮紅色的外衣,頭戴同色便帽,帽角向后翻折,曰“公爵之角”。衣和帽均由胭脂蟲粉染成,這是一種源自動物的珍貴染料。作為尊貴和權威的符號,這種顏色喚醒人們關于古代猩紅色的記憶,可惜古代猩紅色的制作秘方在中世紀就已經(jīng)遺失了。
男性顏色與女性顏色:
從權力與戰(zhàn)爭的象征到妓女與新娘的衣著
S:小紅帽……她是在中世紀的森林里遇險的么?童話故事也進入了這場符號游戲么?
P:這是當然。在所有版本的童話里(最早的一版是在公元1000年), 這個小女孩就穿著紅衣服。人們之所以給孩子這樣穿,是否正如歷史學家所說的,為了從遠處就能看見?或者因為,像古文獻中所記錄的,故事發(fā)生在五旬節(jié)和圣靈降臨節(jié)那天,節(jié)日禮拜的顏色就是紅色? 或者還可能這是一位心理分析學家撰寫的故事,寓意小姑娘將在床上看到狼,將會流血?我想說說我從符號學方面給出的闡釋:一個穿紅衣服的小孩給她穿著黑衣服的祖母一個白顏色的小油罐,這里面包含有古代顏色體系中的三種基本色彩,在別的童話中也能找到這種搭配:白雪公主從一個穿黑披風的巫婆手中接過一個紅蘋果;烏鴉掉的白奶酪被紅狐貍叼走了……一直是同樣的象征符號。

《小紅帽》的童話非常古老。在公元1000年前后的列日地區(qū)就已經(jīng)有《小紅裙》的記載了。但是要弄清小姑娘穿紅衣的原因卻是很困難的。因為她是個孩子,就把她打扮得顏色鮮艷么?是由于當天是節(jié)日,所以她穿了最漂亮的裙子么?還是因為故事發(fā)生在圣靈降臨節(jié),宗教禮拜的顏色是紅色的?或者紅色在這里指代性欲:小姑娘將進入青春期,根據(jù)布魯諾·貝特爾海姆心理分析的闡釋法,小姑娘“急于和狼發(fā)生關系”?
S:中世紀的時候,您所說的這些符號都表現(xiàn)在服裝和想象中,日常生活里可不是這個樣子!
P:日常生活中也是一樣的!這些象征符號的應用很廣泛。例如染料工:在城市中,一些有紅色執(zhí)照(也可以染黃色和白色),另一些有藍色許可證(他們可以染綠色和黑色)。在威尼斯、米蘭或者紐倫堡,茜紅染料專家甚至不能使用胭脂紅。如果不遵守法規(guī),則有訴訟之虞。紅色染料商和藍色染料商居住在特定的區(qū),與其他區(qū)域截然隔離,原因在于他們配色場的污染嚴重,而且他們彼此經(jīng)常卷入嚴重的沖突,互相指責對方污染了河流。需要指出的是,布料業(yè)是當時歐洲唯一真正的工業(yè),在歐洲版圖上是重頭產業(yè)。
S:我敢打賭我們的紅色,絕對的傲慢之色,不會贏得宗教改革中貴族們的好感。
P:更何況它是教皇的顏色呢!對于新教改革者來說,紅色是傷風敗俗的顏色。因為它影射了世界末日時圣約翰所描述的,巴比倫的大妓女身穿紅色裙子,騎著海獸現(xiàn)于人間。路德則說,巴比倫,就是羅馬!所以必須把紅色從神殿和好的基督徒身上清除掉。這次紅色的“出逃”造成了一定的結果:自從16世紀開始,男人就不再穿紅色了(除了紅衣主教和某些騎士團的成員)。在天主教國家里,女人可以穿戴紅顏色。人們完成了一個有趣的位置對調:中世紀時,藍顏色偏向女性(因為圣母的緣故),紅色則是男人的顏色(權力和戰(zhàn)爭的象征)。如今這事情翻過個兒來了。從此以后,藍色成了男性的顏色(因為更為低調),紅色則向女性靠攏。如今依然保留著一些痕跡:藍顏色給男寶寶,粉色留給小女孩兒……直到19世紀,紅色還依舊是婚紗的顏色。
S:新娘子以前穿紅色婚紗!
P:當然了!尤其是在農村,也就是說,對于絕大多數(shù)人口而言。那么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婚禮那天,人們得穿上最美的衣服,而一件美麗絢爛的裙子一定是紅色的(在紅顏色方面,染料工人是最有競爭力的)。說到婚紗,人們又能發(fā)現(xiàn)我們所說的矛盾性了:長期以來,妓女都必須穿著一件紅色的衣服,為了在街上能夠明顯地區(qū)別于人。(也是出于同樣的原因,人們把紅燈籠掛在妓院的大門上。)紅色代表了愛的兩面:肉體的神圣和罪孽。幾個世紀以來,禁令中所使用的紅色也得到了強調,它很早就出現(xiàn)在法官的長袍上、行刑者的手套和風帽上,象征著鮮血的流淌。而自18世紀起,一塊兒紅布條則意味著危險。
危險的顏色:
從權力之紅和貴族之紅到革命之紅與無產者之紅
S:那這跟共產主義的紅旗也有某種聯(lián)系么?
P:對。1789年10月,制憲會議宣布在動亂情況下,要把紅色的旗幟插在十字路口,以表明嚴禁聚會,并預警公眾力量的介入十分危險。 1791年7月17日,大量的巴黎民眾聚集在戰(zhàn)神廣場要求罷免路易十六,當時他剛剛在瓦海納被擒獲。由于有騷亂的威脅,巴黎市長巴里緊急讓人升起一面大大的紅旗。但是,國家保安隊隊長在未得到允許的情況下擅自開槍了:造成了五十多人死亡。人們將他們稱作“革命的獻祭者”。隨著一個令人震驚的反轉,“由犧牲者熱血染成的”著名的紅旗成為受壓迫人民和進行中的革命的象征。隨后,紅旗差一點成為法國的國旗。
S:法國的國旗?
P:是的!1848年2月,起義軍重新在巴黎市政府門前高舉起了旗幟。至此,三色旗是革命的象征(然而,與我們預想的不同,這三種顏色并非是皇家色彩和巴黎市色彩的結合,其實前者是紅色,后者為栗色:借鑒于美國革命)。但是那個時候,三色旗已經(jīng)失去民心了,因為路易·菲利普已經(jīng)失勢了。有游行者要求把紅旗當作共和國官方的象征,“代表人民的饑饉和與過去的決裂”。多虧了臨時政府成員拉馬迪內,是他挽救了三色旗。他高呼道:“紅旗,是恐怖陣營,只在戰(zhàn)神廣場游走,而三色旗攜帶著國家的名望、榮耀和自由,將行遍世界!”當然,紅旗也有一個美好的未來,蘇維埃俄國在1918年采用了紅旗,1949年中國則延續(xù)了這一做法……這些故事還有些有意思的地方:在法國軍隊里,降旗之后,軍人折疊國旗時習慣性地把紅色條紋藏在內里,不讓它顯露出來。仿佛是為了抵擋古老的革命之魔一般。

S:也就是說,我們還在服從著古老的象征符號?
P:在符號的象征領域里,從來沒有什么東西真正地消失過。權力之紅和貴族之紅(至少是在西方世界里,因為亞洲文化里,黃色享有這一地位)已經(jīng)并肩跨越了數(shù)個世紀,就像另一種革命之紅和無產階級之紅一樣。另外,在法國,紅色也總代表著節(jié)日、圣誕老人、奢華、戲?。☉蛟汉透鑴≡嚎偸怯眉t色來裝潢)。在詞匯中,還保留著許多相關的說法(“氣得臉都紅了”,“眼紅了”),提醒著我們那些古老的象征。而且人們往往還把紅色與情色、激情聯(lián)系在一起。

長期以來,整個歐洲的戲院、音樂廳、歌劇院,都裝潢成紅色。座椅、墻壁、絨毛地毯、幕布:一切都是紅顏色,這是節(jié)日之紅,享樂之紅,是夸張之色,輝煌之彩。即使如今對紅色的使用不比當年了,但這個傳統(tǒng)依然在戲院的裝潢中保留著。
S: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紅色是很低調少見的。
P:藍色在我們的周遭環(huán)境中占領的地盤越大,紅色就越往后退。我們手邊的物品,很少有紅色的。比如,人們想象不出一臺紅色的電腦(因為這看上去不夠嚴肅),也沒法兒想象一臺紅色的冰箱(這有可能使人聯(lián)想到發(fā)熱)。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紅色的象征性依然延續(xù)著: 禁令牌、紅燈、紅電話、紅色警報、紅箱子、紅十字(在意大利,藥店的十字也是紅色的)……所有這些都出自同一個歷史,火與血的歷史……我給您講一個關于我自己的小故事。剛剛結婚沒多長時間,有一天我買了一輛二手車:老爺車車型,但是是紅色的!式樣和顏色根本就不搭。沒有人愿意出錢買。守規(guī)矩的司機覺得它太有反抗性了, 速度的追求者又覺得它的式樣太保守了。所以,我就撿了一個便宜。 可是這車我也沒能開多長時間:因為停車場的護欄掉下來砸在車頂上了,車徹底給砸壞了。所以我說象征符號是有一定道理的:這真是一輛危險的車啊。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