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李丹婕︱顏真卿、歐陽詢、馮承素住過的長安通化坊
太平興國七年(982),北宋京兆府(今西安市)官員李延襲在荒郊野地里發(fā)現(xiàn)一塊已經(jīng)倒地的巨碑,他認出這塊碑碑體是顏真卿的隸書,碑額則是李陽冰的篆文,簡直“貴如珠璧”。經(jīng)他動議,這塊碑于當(dāng)年八月二十九日被移回京兆府孔廟重立起來。這次遷移原委被一一記錄、刻寫在碑側(cè)空白處。唐長安城基本毀于唐末戰(zhàn)亂,五代初年復(fù)建時,僅大致保留了原皇城規(guī)模。本來位于皇城之外務(wù)本坊的孔廟和太學(xué)也相應(yīng)北遷至原唐代尚書省所在區(qū)域附近,到元豐三年(1080),地方官呂大防主持將太學(xué)和孔廟部分遷入京兆府“府城東南隅”,即今西安碑林所在地,巨碑也當(dāng)隨之搬遷,進入碑林。

這塊巨碑就是今藏于西安碑林的名碑《顏氏廟碑》,也是唐代書法名家顏真卿(709—784)晚年的一件巨作,又名《顏少保碑》《贈太子少保顏惟貞廟碑》《贈太子少保薛王友顏惟貞家廟碑》,額題《顏氏家廟之碑》;刻于唐建中元年(780)七月、立于同年十月,是顏真卿為其父顏惟貞(?—712)建廟所立。其尺寸規(guī)模,據(jù)《金石萃編》卷一〇一記為“連額高一丈一尺四寸四分,廣五尺三寸;二十四行,行四十七字,碑陰同。側(cè)廣一尺二寸,各六行,行五十二字,并正書”。雖為顏惟貞廟立,但碑文將顏氏家族五服之內(nèi)族人包括其中,可說是顏氏宗譜,故此碑可視為顏氏家廟碑,碑所在之廟則為顏氏家廟。
那么問題來了?!额伿霞覐R碑》最初立在哪?也就是說,顏氏家廟究竟在哪?朱關(guān)田《顏真卿年譜》(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年,340頁)“建中元年”條有“于敦化坊高祖顏思魯故宅建顏氏家廟”,所據(jù)材料是《唐兩京城坊考》卷三記,“(長安)敦化坊,西門之北,秘書監(jiān)顏師古宅”。游自勇《禮展奉先之敬——唐代長安的私家廟祀》一文(《唐研究》第十五卷,2009年)附唐代長安私家廟祀分布圖,也將顏氏家廟標(biāo)在敦化坊,位于長安城東南隅,南邊便是曲江池。
這個定位其實不確。徐松《唐兩京城坊考》長安坊里材料錄自宋敏求《長安志》,而《長安志》各種明清刻本,自朱雀門東第五街升道坊以下,至朱雀門西第一街豐樂坊以上,包括敦化坊在內(nèi)區(qū)域的內(nèi)容,存在嚴重的顛倒脫落現(xiàn)象。辛德勇《隋唐兩京叢考》(三秦出版社,1991年)“都亭驛考辨”條已揭示這一問題,并指出《唐兩京城坊考》“敦化坊”下內(nèi)容為誤植,本當(dāng)列于“通化坊”條,即朱雀街西第二坊。

那么顏師古宅就應(yīng)位于通化坊西北部,相應(yīng)的,顏氏家廟也當(dāng)從長安東南隅的敦化坊“遷回”位居城中的通化坊。這一重新定位,有利于我們把握《顏氏家廟碑》最初建立的環(huán)境,也將加深我們對顏真卿及其家族在長安的生活空間,以及顏、殷兩家的世代聯(lián)姻關(guān)系的理解(參陳尚君《殷顏世婚與文化傳承》,《文匯讀書周報》2017年2月6日)。
《顏氏家廟碑》額陰有十行正書,共九十字,以《碑額陰記》之名收錄于《顏魯公集》卷一五。這篇文字簡單介紹了當(dāng)時顏氏家廟的內(nèi)部格局,我們可以由此獲知顏宅的來由及其初唐以降的若干變化。《碑額陰記》寫道:“高祖記室君國初居此宅,虢州君、舍人君侍焉,堂今置廟地。高祖妣殷夫人居十字街西北壁第一宅,秘書監(jiān)君、禮部侍郎君侍焉。虢州君居后堂,華州君于堂中生焉,今充神廚。少保君堂今充齋堂。廳屋充亞獻、終獻齋室。”
顏真卿的高祖叫顏思魯,是北朝末年著名學(xué)者顏之推之子。顏思魯在隋朝曾任東宮學(xué)士,與后來撰寫《大唐創(chuàng)業(yè)起居錄》的溫大雅同職。唐朝建立初年,顏思魯為秦王府記室參軍,故被顏真卿稱為“高祖記室君”。顏之推的妻子、顏思魯?shù)哪赣H出身殷家,即上文所說“高祖妣殷夫人”。開皇二年(582)隋朝決定在龍首原南麓重建新城,并于次年完工遷都,顏思魯一家隨之搬進新城通化坊居住。這也說明隋初大臣多住在郭城北部、宮城南邊坊里,當(dāng)時囿于人力財力,郭城南邊還沒有建設(shè),由此顏宅也不可能位于東南隅的敦化坊。
顏宅最初大體有兩部分,即顏思魯夫婦宅和顏思魯母殷氏宅。顏思魯?shù)乃膫€兒子分別于兩處陪侍。與顏思魯夫婦共居的,是曾任虢州刺史的“虢州君”顏勤禮和曾任太子通事舍人的“舍人君”顏育德。侍奉祖母殷氏的是秘書監(jiān)顏師古和禮部侍郎顏相時。其中殷氏宅位于“十字街西北壁”,與《兩京新記》云“西門之北,秘書監(jiān)顏師古宅”位置一致。顏氏家廟神廚由顏思魯夫婦宅后堂、顏勤禮宅改建而成,這里也是顏勤禮孫、曾任華州刺史的“華州君”顏元孫出生的地方,顏元孫弟顏惟貞即文中所謂“少保君”。顏氏家廟齋堂原本是顏惟貞宅的中堂,亞獻、終獻的齋室則原是顏惟貞宅的廳屋。景云三年(709),顏惟貞之子顏真卿應(yīng)該就出生于這里。

顏、殷兩家世代通婚,顏思魯母、顏之推妻為殷氏,顏思魯妻也姓殷,是北周御正中大夫、麟趾殿學(xué)士殷英童之女,為初唐功臣殷嶠的族妹。據(jù)《兩京新記》載,原隋代蔡王楊智積宅入唐后改為唐鄖國公殷嶠宅,位于通化坊東南隅。顏思魯長子顏昭甫即顏惟貞父親,依舊與殷家聯(lián)姻,顏昭甫妻即唐代著名書法家殷仲容的姐姐,其父叫殷令名,祖父殷聞禮是為顏思魯夫人殷氏之兄,同為殷英童的子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九二記,殷英童、殷聞禮、殷令名累代工書畫,到殷仲容更是長于“寫貌及花鳥,妙得其真,或用墨色,如兼五彩”。顏昭甫也不遜色,據(jù)顏真卿《大宗碑》記,顏昭甫工于書法,“善工篆隸草書,與內(nèi)弟殷仲容齊名”。顏昭甫去世得早,據(jù)《顏氏家廟碑》追溯,顏惟貞“少孤育,舅殷仲容氏蒙教筆法。家貧無紙筆,與兄(顏元孫)以黃土掃壁,木石畫而習(xí)之,故特以草隸擅名”,此事又見于顏真卿撰《顏元孫碑》,稱顏元孫“少孤,養(yǎng)于舅殷仲容家,……仲容以能書為天下所宗,人造請者箋盈幾,輒令代遣,得者欣然,莫之能辨”??梢?,顏元孫、顏惟貞兄弟自幼長在舅舅殷仲容家,二人筆法皆承自殷氏,甚至常常代筆,幾可亂真。
那么顏元孫、顏惟貞兄弟出生于通化坊,自立后又生活在通化坊,那他們成長所在的殷仲容家何在?由2004年出土的殷仲容夫婦墓志可知,殷仲容宅同樣位于通化坊(參《唐殷仲容夫婦墓發(fā)掘簡報》,《考古與文物》2007年第五期)。殷仲容妻顏頎還是顏師古的女兒,與顏元孫、顏惟貞父顏昭甫為伯叔兄妹,也就是說,殷仲容不僅是顏元孫、顏惟貞的舅舅,還是他們的表姑父。顏惟貞弟兄雖自幼成了孤兒,養(yǎng)于舅家,卻并沒有離開通化坊。
唐隆政變后,睿宗即位,改元景云,政變功臣、睿宗諸子李隆基兄弟五人皆封王開府,顏惟貞因政治清白入薛王府任官,目前傳世顏惟貞于景云二年(711)撰文并書寫的《蕭思亮墓志》,落款便是“中大夫行薛王友顏惟貞”。他與當(dāng)時朝廷文官賀知章、殷踐猷、陸象先、寇泚等人私交甚好。轉(zhuǎn)年(712)七月,顏惟貞不幸病故,留下顏夫人與十個孩子相依為命,其中就有當(dāng)時僅四歲的顏真卿??恐伔蛉舜蟾绲亩α椭?,顏惟貞的子嗣才得以順利長大成人,而顏夫人之兄正是顏惟貞的生前好友殷踐猷。殷踐猷去世于開元九年(721),顏真卿曾為其撰寫墓碣,稱殷踐猷學(xué)識淵博,開元初年曾與元行沖、韋述等同修王儉《七志》《群書四錄》等書,與賀知章、陸象先、顏元孫、韋述等交情甚篤。殷踐猷的宅第,也在通化坊,照顧顏真卿一家可說相當(dāng)便利。
除了舅舅殷踐猷,對顏真卿才學(xué)成長發(fā)生深刻影響的還有伯父顏元孫。至德二年(757)顏真卿為顏元孫重立神道碑,并親自撰寫碑文,從中我們可以知道,顏元孫曾深受唐玄宗的看重和禮遇。景云二年(711)李隆基以太子身份監(jiān)國時期,曾任顏元孫“獨掌令誥”,并令他鑒定宮中書法藏品,還賞賜“藤箋、筆墨”等物。自幼喪父的顏真卿受到顏元孫嚴格的知識和才能訓(xùn)練,因此他在《顏元孫碑》末寫道,“真卿越自嬰孩,特蒙獎異,且兼師父之訓(xùn),豈獨猶子之恩”,特為自己與顏元孫親緣之外的學(xué)緣記下一筆。顏真卿后來的深厚學(xué)養(yǎng)和精絕書藝,固然得益于家學(xué)淵源,但更重要是少年時代得到殷踐猷和顏元孫兩位家族長輩的指點,而這些正發(fā)生在長安通化坊顏、殷兩家族宅之中。也就是說,顏家自隋朝建立大興城之初起便住在通化坊,殷家至晚從初唐也落居于此,兩家同居一坊的局面得以長久延續(xù)。
初唐時代的通化坊除了顏、殷兩家,還住著著名的書法家歐陽詢?!堕L安志》“秘書監(jiān)顏師古宅”條下原有注文寫道,“貞觀、永徽年間,太長少卿歐陽詢、著作郎沈越賓亦住此坊。殷、顏即南朝舊族,歐陽與沈又江左人士,時人呼為‘吳兒坊’”。歐陽詢十四歲喪父后,為其父好友、陳朝著名文士江總收養(yǎng),因此自幼便博學(xué)多識,尤其寫得一筆好字,書法名聲甚至遠播異邦。陳朝滅亡后歐陽詢隨江總進入隋朝,于太常寺任官,入居通化坊的時間很可能也是開皇三年。唐朝建立時,歐陽詢已年過六旬,但仍受重用,與顏師古同為初唐各項文教事業(yè)的骨干,也經(jīng)常參與宮廷法書的鑒藏活動。貞觀初年,太宗于弘文殿整理四部群書,同時建立弘文館,歐陽詢充任學(xué)士,并與另一位初唐書法名家虞世南一道在館內(nèi)教示京官五品以上弟子練習(xí)書法,并確立初唐時代的正書楷則。由此可見,唐初通化坊可說是一處與宮廷文化事業(yè)有著密切互動的坊里空間。高宗朝進入弘文館的拓書高手馮承素的墓志近年得以出土,這位初唐書法名家生前也住在通化坊(胡戟、榮新江主編《大唐西市博物館藏墓志》080,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9年)。因此,通化坊一區(qū)在中國書法發(fā)展史、乃至?xí)媯鞒惺飞系囊饬x,實在值得大書特書(參史?!短拼L安通化坊江南士族的書學(xué)傳承與法書收藏》,《大唐西市博物館藏墓志研究續(xù)一》,陜西師大出版社,2013年)。

顏師古曾是高祖李淵最信任的筆桿子,武德年間,“軍國多務(wù),凡有制誥,皆成其手”,玄武門之變當(dāng)日的危機關(guān)頭,李淵緊急召集七位心腹大臣問詢原委,顏師古赫然在列。這也使得李世民上臺之初即剝奪了顏師古的草詔之職。顏師古貞觀朝任職秘書省,從事校讎典籍,但終非太宗親黨,仕途頗不順利,其本傳稱,“師古既負其才,又早見驅(qū)策,累被任用,及頻有罪譴,意甚喪沮”,晚年郁郁不得志,顏師古最終選擇“闔門守靜,杜絕賓客,放志園亭,葛巾野服”的清靜生活,并開始“搜求古跡及古器,耽好不已”。顏家素善收藏,顏之推時代,家中便有數(shù)卷“二王真跡”,顏師古延續(xù)了這一家族傳統(tǒng),繼續(xù)收集字畫古玩,由此也使通化坊顏宅成為一處珍品薈萃之所。顏師古大概沒想到,自己失去的“代立王言”之筆到玄宗朝初年又回到了顏家子孫顏元孫手上。當(dāng)時顏元孫密友圈中,有開元初年撰寫《兩京新記》的作者韋述,同樣身出名門,學(xué)養(yǎng)深厚,也好收藏,據(jù)其唐書本傳,韋述“家聚書二萬卷,皆自校定鉛槧,雖御府不逮也;兼古今朝臣圖,歷代知名人畫,魏、晉已來草隸真跡數(shù)百卷,古碑、古器、藥方、格式、錢譜、璽譜之類,當(dāng)代名公尺題,無不畢備”,我們或可借此推想通化坊顏宅的文化氛圍,這也正是大書法家顏真卿出生、成長的環(huán)境,而將顏氏家廟建立于此,也表明顏真卿對顏氏百年祖宅的情感認同。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wù)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