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神說,這個東西你不能吃:宗教中的飲食禁忌
世界各大宗教基本上都有飲食禁忌。這些禁忌原本出自各宗教的古老傳統(tǒng),在歷史上又成為強化認同的重要標志。這些宗教飲食禁忌往往有相通之處。比如源自猶太教的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都有守齋和禁食某些食物的傳統(tǒng)。然而,基督教傳播的地理環(huán)境與猶太教訂立飲食律規(guī)之時的環(huán)境差異巨大,所以許多食物的禁忌在基督教中已不復存在。反而是后來在7世紀出現(xiàn)的伊斯蘭教,因為地理環(huán)境等方面的緣故,幾乎全盤繼承了猶太教的飲食傳統(tǒng)。而在中國,美食本為我民族所熱衷者,一般民眾少有忌口。但是在修道之人看來,有些食物會阻礙他們飛升。從各個宗教的飲食禁忌中,我們可以約略看出其背后的文化含義和信仰條例。
“你們不可吃……”:亞伯拉罕傳統(tǒng)宗教
宗教中飲食禁忌在亞伯拉罕傳統(tǒng)宗教中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作為一種民族宗教,猶太教有著非常嚴格的飲食傳統(tǒng)。雖然在歷史上他們屢遭迫害,四散流亡,但對飲食傳統(tǒng)禁忌的堅持,也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強化民族和信仰凝聚力的紐帶作用。

《舊約·利未記》中詳細規(guī)定了猶太人應當如何飲食、如何獻祭的事項。比如猶太人以及一些基督徒都不吃動物的血和脂肪,因為《利未記》上明確寫了“一切脂肪應歸于上主。凡是脂肪和血,你們都不可吃:這為你們世世代代,在你們任何所居之地,是一條永久的法令”。在以色列民族的先祖看來,“血”隱含著“生命和靈魂”的意思,而用血來祭祀神明也是西亞中東一帶其他古老宗教(異教)的傳統(tǒng)。作為“司祭的國家,圣潔的國民”,猶太人是不吃血的。所以,在吃肉的時候,猶太人一般都是在屠宰動物的時候將之完全放血,一般都是直接在動物的喉嚨處一刀殺死,之后自然放血。此外,肉類在食用之前要進行蒸煮,將其殘留的血液完全放盡才算合乎禮法。因此,許多猶太教的屠夫,本身都受過嚴格的律法教育,才能從事這一行業(yè),而在不少偏遠的猶太人定居點,本地的拉比常常兼任屠夫。

單就家畜來說,基本上凡是偶蹄反芻的動物都可吃。羊在以色列民族中屬于潔凈可吃的食物,而且具有很強的宗教內涵。比如說,在猶太教和基督教的傳統(tǒng)當中,都有對綿羊和山羊的區(qū)分。尤其是基督教中,往往因綿羊的溫順將之視為遵循上主之道的好人的代表,而山羊往往是悖逆者的象征。此外,山羊和綿羊在猶太教中都被視為祭品,《舊約》中有非常明確的指示。比如,在《出埃及記》中寫道,要把羊切成碎塊,將內臟和腿洗干凈,放在肉塊和羊頭上。這種以羊為祭品的理念,在基督教中則衍伸為耶穌基督作為祭品,由此有了“天主羔羊除免世罪者”的說法。此外,對于飛禽也有明確的限定,比如禽類中雕類、鷹類、鸮鳥等都不能吃,而有翅膀卻在地上爬行的也不能吃。(但是有腿可以蹦跳的可以吃。)
直到今天,猶太人還遵循著卡什魯特(kashrut)飲食誡命,將所有的食物分為科謝爾(Kosher)食品和不潔食品?!翱ㄊ掺斕亍币辉~源于希伯來文的Kaf-Shin-Reish,意為合適、適宜或正確的。在猶太教傳統(tǒng)中,不僅是食用的食物有分類,而且整個準備過程都有一套嚴格的規(guī)矩,所有的食物都要經過拉比的檢驗,許多食品生產廠家也都需要聘用拉比監(jiān)督生產,以保證食物合乎教規(guī)法典的要求。如果大家以后坐國際航班選擇猶太餐的話,就會看到餐盒上寫著“我是xxx拉比,這份食物經過我的檢驗,符合律法規(guī)定的”之類的字樣。

相對于猶太教的嚴格規(guī)矩,基督教則相對較為開放。尤其是在傳教早期,當這個宗教信仰從猶太人轉向羅馬人(主要是小亞講希臘文的地區(qū))的時候,飲食上的禁忌也就不得不有所放寬了?!蹲谕酱笫落洝分杏涗浟俗谕介L老們給安提阿教會的信,其中寫道為了不給這些人添加什么重擔,只要求他們“戒食祭邪神之物、血和窒死之物,并戒避奸淫”,能夠戒絕了這一切就可以了。值得一提的是,這條禁令在天主教中并沒有按照字面意思遵守,甚至還成為中世紀時期和東正教會分裂的“一大罪狀”。被稱為“外邦人”宗徒的保祿曾專門就飲食與信仰的關系做過論述。他說,有人信百物都可吃;但那軟弱的,只吃蔬菜。然而,吃的人不可輕看不吃的人,而不吃的人也不可論斷吃的人。因為這些事,不過是肉身的誡命。
基督教中也有四旬期,即在復活節(jié)前的四十天要守齋。在守齋期間,一般在圣灰星期三和基督受難日的周五,只能吃一頓飽飯。在中世紀的時候,整個時間都是禁止娛樂的,并禁止食用熱血動物的肉。而東正教的守齋更為嚴格,除了四旬期之外,每年圣誕節(jié)之前五周的將臨期,八月上旬的圣母升天節(jié)之前,若干圣人、宗徒的瞻禮前和幾乎所有的周三和周五都要守齋。他們的守齋則是禁絕任何的動物肉類,包括魚。不過,奶和蛋不在此列。
這也是繼承了猶太人的逾越節(jié)傳統(tǒng)。對猶太人來說,逾越節(jié)之前的守齋有更為詳細復雜的規(guī)定,以紀念先知摩西帶領他們的祖先在曠野中四十年,最終逃離了埃及。而在基督宗教中,四十天齋期應對的是耶穌在荒漠中退省苦修的日子,為耶穌的受難而刻苦懺悔。因此,沒有豆腐的他們,主要的蛋白質來源就是冷血動物了。而冷血動物中,最易得的食物就是魚了。魚在基督宗教中具有非常強烈的象征意味。這個詞的希臘文拼法為ΙΧΘΥΣ,正好匹配“耶穌、基督、神的、兒子、救主”這五個基督信仰的核心關鍵詞。所以,在基督教早期,魚的形象甚至比十字架還要普遍,成為信徒之間秘密溝通的暗號。尤其是在西歐一帶,有湖有海,魚蝦之屬甚為易得,而教會對于食用魚蝦之類也沒有什么禁止的條件。因此,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中世紀人們的主要蛋白質來源就是奶和魚。

關于魚,猶太傳統(tǒng)也不是什么都吃的。根據(jù)《利未記》所說,凡是江河湖海中“有翅有鱗”的都可以吃,而“無翅無鱗”的則應當視為“可憎的”,亦即不能吃。比如赫赫有名的鰻魚飯,嚴守教規(guī)的猶太人是不能吃的,因為這個魚“不科謝爾”。一般來說,“不科謝爾”的東西都“不清真”。
伊斯蘭教的飲食禁忌、宰殺方式等等都是沿襲猶太教傳統(tǒng)而來。他們的經文上說:“禁止你們吃自死物、血液、豬肉,以及誦非真主之名而宰殺的、勒死的、捶死的、跌死的、觝死的、野獸吃剩的動物,但宰后才死的,仍然可吃?!痹趥鹘y(tǒng)上,豬肉、狗肉、馬肉、驢肉、兔子肉等等都是伊斯蘭教所禁止食用的肉類,包括甲魚、螃蟹、貝類等外表丑陋的水產也不能吃。事實上,這些禁食清單基本上完全沿襲了猶太教的食譜,只是在動物宰殺時念的“咒語”不一樣。唯一的一個例外是駱駝。在《舊約》中,駱駝被認為是不潔凈的,不能食用,而起源于阿拉伯半島的伊斯蘭教則該變了這一規(guī)定。另外,伊斯蘭教嚴格禁止飲用酒精類飲品,而猶太教是允許喝酒的,但是釀造過程中也要嚴守禮法規(guī)矩。所以清真食物并非不是沒有豬肉就可以了,它在本質上是一種宗教性飲食。因此,我們在清真食堂吃的肉肉們,可都是臨死之前聽阿訇念過經的。

“五葷三厭”與“食菜事魔”
飲食禁忌并非亞伯拉罕傳統(tǒng)宗教的特產。中國傳統(tǒng)宗教中,佛教的飲食禁忌最為人所知。根據(jù)《楞嚴經》,其主要的禁忌分為“葷”和“腥”。其中的葷并非肉食,而是指有異味的蔬菜,主要是大蒜、大蔥、韭菜等。經上說,葷菜生吃容易嗔怒,熟吃則助淫欲,為出家修行之人所厭棄。甚至說,如若食用辛菜,則“十方天仙嫌其臭穢咸皆遠離”。而所謂的腥,則是指各種動物的肉食,有些教派也將蛋類包括在內。此外,能夠使人產生興奮感的酒精類也是“僧家第一戒”。尤其是梁武帝頒發(fā)的《斷酒肉文》,為漢地佛教不食肉不飲酒奠定了千年傳統(tǒng)。

道教也有類似的飲食禁忌。正一道有所謂“四禁食”(牛肉、烏魚、鴻雁、狗肉)。道教還為這些禁忌賦予了一種文化道德上的寓意。牛終生勞作,是為“義”;烏魚產仔后目不能視,魚仔獻自身給母親充饑,是為“孝”;鴻雁失偶則終身獨居,是為“節(jié)”;狗則能看家護院,終生護主,是為“忠”。因此,此四種動物因代表忠孝節(jié)義,故正一道家不食其肉。此外,道家對于調料也有特殊的忌諱,這是亞伯拉罕傳統(tǒng)宗教中所沒有的。正一道的五葷包括大蔥、韭菜、大蒜、蕓苔、胡荽,四辛包括花椒、小茴香、八角、辣椒。這實際上涉及道家的養(yǎng)生學。他們認為這些東西雖然吃起來很爽,但進入人體內會生發(fā)出一股污穢腐敗之氣,既閉塞了心脈,又弄得嘴臭,為鬼神不喜,而有礙修行。這一忌口和猶太教非常不同。在《出埃及記》里,餓得難受的以色列人對這些“辛臭”之物非常懷念,“我們記得,在埃及的時候不花錢就吃魚,也記得有黃瓜、西瓜、韭菜、蔥、蒜”。直到今天,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等地上好的海鮮飯和意面之類,上桌前就能聞到一股對西方人而言“馨香的”大蒜味。

全真道的三厭也分為飛禽、走獸和水族,認為吃大雁“失神”,吃狗肉“阻氣”,吃鯉魚、鱔魚、烏龜則“耗精”。他們認為這三種動物體內都有一種暴戾之氣,容易污染修道之人的內心和血液。當然,后人也會從動物本身的道德寓意上來附會不能吃他們的原因。比如在《孫真人衛(wèi)生歌》中就寫道:“雁有序兮犬有義。黑鯉朝北知臣禮。人無禮義反食之,天地神明俱不喜?!绷硗?,《太微靈書紫文仙忌真記上經》上記載,禁止食用父母及自己生肖動物的肉,否則“元形喪始,根本亡度,此肉入口,命墜長夜”。這些也反映出孝道觀念在宗教飲食禁忌上的延伸。在《西游記》收豬八戒那一節(jié),八戒對唐僧和孫悟空說,我老豬早已斷了五葷三厭,單等從東土大唐來取經的僧人。當然,他的意思不是吃掉唐僧,而是和他一起上路。由此可見,佛教、道教在悠久的歷史發(fā)展中,呈現(xiàn)出了許多修行方式的結合。
此外,民間傳統(tǒng)宗教中也有類似的規(guī)定。比如赫赫有名的明教(結合了摩尼教、佛教和道教思想),在宋代文獻中常常被稱為“吃菜事魔”。這些人奉張角為祖師,尊摩尼為光明神,斷葷酒,只吃糧食和蔬菜。
相較來看,亞伯拉罕傳統(tǒng)宗教的飲食禁忌帶有更為強烈的神圣色彩,認為這些規(guī)誡直接來自于神的指示,因此需要更加嚴格地遵守。而中國宗教中的飲食禁忌,主要是一種修行的指南,飲食指導的核心在于幫助修行者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肉身和心靈。此外,亞伯拉罕傳統(tǒng)宗教往往帶有非常鮮明的民族宗教特征,飲食禁忌既是宗教上的戒律,也是民族與身份認同的紐帶,同時還是與其他信仰、民族相區(qū)別的標志。相比之下,中國的宗教飲食禁忌體現(xiàn)了更大的靈活性和包容性。不過,對于我們凡俗之人而言,可能一大盆熱氣騰騰的毛血旺、豬肉酸菜燉粉條之類的,更能幫助我們找到人生的意義吧。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