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經(jīng)濟地位會反映情商嗎?
原創(chuàng) Theresa Barger 神經(jīng)現(xiàn)實 收錄于話題#深度 | Deep-diving 297 個 #認知科學 87 個

多年來,社會心理學家都知道那些擁有較高社會經(jīng)濟地位的人對他人情緒的解讀能力較差。然而,2021年6月,社會心理學和人格科學(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雜志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1],人們在遭遇經(jīng)濟不平等狀況時會產(chǎn)生更強烈的競爭意識,他們的情商也會因此降低。
研究報告的共同作者、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史蒂文·海因(Steven Heine)說:“當社會不平等程度更高時,得失間的差距更大。這時人們會變得更加自我中心。”海因認為,一般來說,沒有人會愿意處在社會經(jīng)濟階梯的底端。分配給底端之人的資源總量縮減時,競爭就會加劇,隨之而來的是更自私的社會風氣。海因說:“我們發(fā)現(xiàn),當人們更清楚地意識到經(jīng)濟不平等時,他們會表現(xiàn)得更像富人?!?/p>
海因說,“世界上許多國家的經(jīng)濟不平等情況一直在加劇,特別是美國。不平等程度更高時,人們對彼此的興致也會減弱。這導致了更多的犯罪行為與腐敗現(xiàn)象,更多人愿意去偷工減料和相互欺騙。我們發(fā)現(xiàn),這些情況都是在人們更自私及自我中心、更具有競爭性,以及更缺乏對同胞的關心時發(fā)生的?!焙R蚝退暮现咴谘芯恐袑懙?,不平等程度越低的國家社會問題越少,原因之一可能是這些國家的公民更關注其同胞面臨的困境。
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這一概念是由研究人員彼得·沙洛維(Peter Salovey,現(xiàn)為耶魯大學校長)和約翰·梅爾(John Mayer)在1990年提出的,它被定義為識別、理解、標記、回應和調(diào)節(jié)自己與他人情緒的能力。高情商與職場成功密切相關,有許多文章和研究都探討過這一聯(lián)系。然而,2004年《應用心理學》(Applied Psychology)的一篇綜述指出[2],許多關于這方面的研究都過度依賴于專家意見、軼事、個案研究和未發(fā)表的問卷調(diào)查,這導致文章中夸張的言辭多于確鑿的證據(jù)。
傳統(tǒng)觀念認為那些情商較高的人一般都是成功人士,而研究則表明那些社會經(jīng)濟地位高的人情商反而比較低,那么這兩種觀點是否相左呢?
耶魯大學管理學院的社會心理學家邁克爾·克勞斯(Michael Kraus)說:“成功與情商之間的聯(lián)系相當弱,這可能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笨藙谒古c人合著的一項研究于2010年發(fā)表在《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雜志上[3]。該研究顯示,在三項獨立的測試中(分別測試同理心、準確判斷互動者的情緒、根據(jù)人眼睛的照片準確地判斷其情緒),低收入者的得分均比高收入者高。

- Raphael Salimena -
地位高,情商低?
根據(jù)《心理科學》雜志2016年的一項研究顯示[4],高收入人群擁有更多的資源,因此他們對他人的依賴性較低,關注他人情緒的積極性也不高。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社會心理學家、研究報告的共同作者皮亞·迪策(Pia Dietze)認為,富裕的人可以自給自足,這使他們將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自己身上。她說,在底層社會環(huán)境中長大的人擁有較少的物質(zhì)資源,且更依賴其他人來幫助他們。在相互依存的文化中長大,人們就會學會解讀別人的面部表情并考量他人的看法。
根據(jù)克勞斯于2009年和2010年發(fā)表在《心理科學》雜志上的研究顯示[5-6],更富裕的人在與他人交往時往往更不用心,他們在判斷他人情緒時不太注意非語言線索,對他人情緒的感知能力也較差?!爱斈阌袡嘤袆輹r,你有理由不去注意別人的情緒狀態(tài)?!笨藙谒拐f,“簡單來說,他人的感受對你產(chǎn)生的影響較小,因為事情的結果更多是在你自己的控制之下。所以,這可能會導致富裕的人有意地忽略他人的心理狀態(tài),或者是長久以來一直缺乏對他人情緒解讀能力的鍛煉?!?/p>
這一現(xiàn)象在社會層面上也能體現(xiàn)出來?!疤貏e是在資本主義如何構建社會的問題上,真正富裕之人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對他人漠不關心——或許是完成圣誕節(jié)運輸訂單的倉庫工人,或者是被鈷礦和其他用于制造電動汽車電池的原材料開采所摧毀的非洲群落。積累財富需要降低對那些因此而備受剝削之人所經(jīng)歷的痛苦的關注。”克勞斯這樣說道。
事實上,克勞斯和同事于2012年在美國心理學會(APA)發(fā)表的研究顯示[7],那些經(jīng)濟地位較低的人更關心陌生人的遭遇。他們進行了三項衡量對他人關心程度的實驗。在其中一項實驗中,來自社會底層的參與者在觀看旨在誘發(fā)同情心的視頻時會心率放緩——這是與他人共情時會產(chǎn)生的一種生理反應。

- Raphael Salimena -
對不一致結果的解釋
迪策說,多年來測量情商和同理心的研究結果不一致,一些研究表明社會經(jīng)濟地位高的人情商低,一些研究則表明他們情商高,還有一些研究顯示社會經(jīng)濟地位對情商的高低沒有影響。引起不一致結果的部分原因是研究受試的身份定義方式不夠統(tǒng)一。一些研究人員按照收入的高低來劃分社會經(jīng)濟地位的高低,而另一些研究人員則按照受試本人或受試父母的受教育程度高低來劃分。
迪策和她的合著者發(fā)現(xiàn),當研究人員允許受試根據(jù)自我認同的社會經(jīng)濟地位來劃分階級時,實驗得出了一致的結果。迪策于2021年1月發(fā)表在《社會心理學和人格科學》上的研究發(fā)現(xiàn)[8],當受試自我認定為窮人、工人階級、中產(chǎn)階級、中上階級或上層階級時,來自最低的兩個階級的人表現(xiàn)出更高的情商,而處于最高階級的人表現(xiàn)出最低的情商,其中工人階級和中產(chǎn)階級的受試之間有著明顯的分界。迪策說,最大的差異出現(xiàn)在那些父母沒有上過大學的人和父母有大學學歷的人之間。
迪策說,在窮人和工人階級的家庭中,人們更傾向于關注他人,因為他們可能更具威脅性,或者對別人的工作環(huán)境有著更大的控制權?!叭绻?lián)想到社會種姓制度,那么這不僅是關于錢的問題,也與你的成長、受教育方式、以及你父母對世界的看法相關?!钡洗恼f,“上層社會的人有足夠的資源和金錢去獨立生活,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p>
參考文獻
1.Schmalor, A., & Heine, S. J. (2021). Subjective Economic Inequality Decrease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Especially for People of High Social Class.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https://doi.org/10.1177/19485506211024024
2.Zeidner, Moshe, Gerald Matthews, and Richard D. Robert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 the workplace: A critical review." Applied Psychology 53.3 (2004): 371-399.
3.Kraus, M. W., C?té, S., & Keltner, D. (2010). Social class, contextualism, and empathic accuracy. Psychological science, 21(11), 1716-1723.
4.Dietze, P., & Knowles, E. D. (2016). Social class and the motivational relevance of other human beings: Evidence from visual attent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7(11), 1517-1527.
5.Kraus, M. W., & Keltner, D. (2009). Signs of socioeconomic status: A thin-slicing approach.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 99-106.
6.Kraus, M. W., C?té, S., & Keltner, D. (2010). Social class, contextualism, and empathic accuracy. Psychological science, 21(11), 1716-1723.
7.Stellar, J. E., Manzo, V. M., Kraus, M. W., & Keltner, D. (2012). Class and compassion: socioeconomic factors predict responses to suffering. Emotion, 12(3), 449.
8.Dietze, P., & Knowles, E. D. (2021). Social class predicts emotion perception and perspective-taking performance in adult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7(1), 42-56.Dietze, P., & Knowles, E. D. (2021). Social class predicts emotion perception and perspective-taking performance in adult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7(1), 42-56
作者:Theresa Sullivan Barger | 封面:Ryo Takemasa
譯者:Andie | 校對:景行 | 編輯:山雞 | 排版:光影
原文:
https://www.discovermagazine.com/the-sciences/why-emotional-intelligence-takes-a-dive-among-the-affluent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