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與巴西:“熟悉的陌生人”
當前,全球化進程雖有受挫,但全球化大勢無可逆轉(zhuǎn),人類的命運史無前例地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這就使得增進了解和理解就變得愈發(fā)緊迫。然而,語言和文化的巴別塔阻礙了這一使命的實現(xiàn)。而今,中國為解決這一全球問題創(chuàng)造性地提供了中國方案。2014年3月27日,習近平主席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中第一次提出了他的“新文明觀”:“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fā)展的重要動力?!?/p>
作為中國優(yōu)先關注的新興市場之一,拉美是習近平主席踐行其文明交流互鑒思想的重要地區(qū)。早在2013年,他在墨西哥參議院發(fā)表演講時就強調(diào),“人文上,中拉要加強文明對話和文化交流”。2014年7月,習近平主席在巴西利亞會晤拉美國家領導人時又共同宣布將“人文上互學互鑒”作為構建五位一體的中拉關系新格局的關鍵支撐之一。2016年11月,在中拉文化交流年閉幕式上,習近平主席再次強調(diào),“文化關系是中拉整體外交的重要一翼,要以中拉文化交流年舉辦為新起點,牢牢把握中拉整體合作的歷史機遇,充分借鑒彼此文化成果,讓中拉文明成為不同文明和諧相處、相互促進的典范?!?/p>
巴西是拉美第一大國,也是金磚集團成員國。兩國不僅在雙邊事務上,而且在多邊事務上都有著廣泛的共同利益和關切?;诖?,2012年雙方領導人共同宣布建立全面戰(zhàn)略伙伴關系,這也是第一個同中國建立這種伙伴關系的拉美國家。2014年7月,習近平主席訪問巴西期間更是提出了構建“中巴命運共同體”的主張,以加強雙方發(fā)展戰(zhàn)略對接,攜手面對國內(nèi)改革和全球治理的共同任務。構建中巴命運共同體的新使命無疑增強了文明交流互鑒的緊迫性。
事實上,中巴文明交流互鑒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2008年和2016年,中國和巴西相繼承辦了奧運會,并利用開幕式展現(xiàn)了各自的文明與傳承,從中既能看到兩地文明的歷史積淀,也能窺見兩地文明交流的起始。文明互鑒之所以發(fā)生在相當程度上源于中巴文化的共同特質(zhì):包容性。正如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教授所精辟概括的那樣,“中國文明就其本質(zhì)而言是一種對話文明,其表現(xiàn)是開放、包容和進步”,即通過不斷的學習實現(xiàn)自身的進步。里約奧運會開幕式集中彰顯了巴西的文化精神:多元、混合、包容。巴西著名詩人奧斯瓦爾德·德安德拉德(Oswald de Andrade)將巴西的這種文化特色賦予一個極其本地化的術語——“食人主義”(Canibalismo),即不斷地消化和吸收外來文化并將其轉(zhuǎn)化為明顯具有巴西特色的混合文化。
正是因為中巴文化這種共同的包容性,使得中巴兩國雖有天涯之遙,但文化交流和影響卻并不見弱。巴西著名文化人類學家吉爾貝托·弗雷雷(Gilberto Freyre)認為“對于巴西作為熱帶地區(qū)的一種新型文明的直屬,中國甚至起過直接的影響”,甚至徑直稱巴西是“熱帶中國”(China Tropical),這一思想集中體現(xiàn)在其同名著作中。巴西漢學家特謝拉·萊特(José Roberto Teixeira Leite)在其《中國在巴西》(A China no Brasil)一書中則系統(tǒng)地梳理了中國文化對巴西方方面面的影響,認為中國元素嵌入了巴西人的生活,從而使巴西文化有著豐富的東方性。
早期,中國文化向巴西傳播主要通過商品介質(zhì)。這尤其體現(xiàn)在農(nóng)作物的移植(比如茶),器物(水磨、瓷器、紡織品、服飾)的傳遞和藝術品的傳入。換言之,“中國文化傳入巴西以有形文化為主,無形文化次之;在傳入時間上也亦非齊頭并進,而是有形文化居先,無形文化居后?!边@種文化傳播特點主要歸因于海上絲綢之路的開辟。16~18世紀,葡萄牙在亞洲以澳門和果阿為據(jù)點,開辟了澳門—果阿—里斯本—巴西(或先到巴西再到里斯本)的商貿(mào)航線。這條西向的印度洋通道,是中國與美洲聯(lián)系的第一條管道。中國商品的盛行甚至開始對巴西產(chǎn)生無形的影響,以致巴葡語詞匯中出現(xiàn)了一個新詞:chinesice,意即“中國風格”。

而在19世紀末期,中國也開啟了對巴西的首次探索。1887年清朝政府派遣游歷大臣傅云龍等遠赴巴西進行國情考察。正如他本人所說,“遵朝游歷,云龍以前未之有也”,在中國歷史上這也是首創(chuàng)性的。傅云龍抱持“以目證耳,以今較昔”之決心,回國后撰寫《游歷巴西圖經(jīng)》10卷,全面系統(tǒng)地闡述了巴西國情,開創(chuàng)了中國人“發(fā)現(xiàn)”巴西的先河。他的筆觸讓中國人看到了一個“政俗皆美”的巴西社會和未來巴西的潛力:“瑰奇之寶,羽毛之美,草木之蕃,論者謂之五大洲冠”。很快,巴西朋友就會看到130年前中國人眼中的巴西——這部10卷本的著作已由暨南大學金國平教授翻譯成葡萄牙語。
近現(xiàn)代以來,中巴文化交流日趨頻繁,大大推動了兩國文明互鑒。中國國畫大師張大千曾旅居巴西17年,留下諸多傳世珍品并影響了巴西的藝術品;巴西著名記者卡洛斯·塔瓦雷斯40多年來孜孜不倦地研究和傳播中國,以增進中巴之間的相互認知;2015年巴西球星羅納爾多決定在中國開辦30所足球?qū)W校,助力中國足球發(fā)展。歷史性的文化聯(lián)系和日益緊密的經(jīng)濟合作,驅(qū)動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和巴西人學習彼此的語言和文化。截至2017年,拉美已有20個國家成立了39 所孔子學院,其中巴西一國就有10所;而目前中國設有葡語專業(yè)的大學也已經(jīng)驟增至40多所。
盡管如此,中巴之間的相互認知仍然遠遠不夠。一個最近的案例是,甚至中國的精英知識分子對2016年里約奧運會開幕式進行了錯誤的文化解讀。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國對巴西歷史和文化的知識相當缺乏,研究巴西文化和國民性的幾部經(jīng)典至今沒有中譯本。不惟如此,研究彼此的學者和機構也寥寥無幾。未來一個時期,要深化中巴文明交流互鑒無疑首先需要加強對彼此文化的翻譯、研究和傳播力度。
【本文系作者于2017年8月17-18日在福建泉州舉辦的“金磚國家治國理政研討會”上的發(fā)言。作者郭存海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拉美文化特殊學科負責人,中拉青年學術共同體(CECLA)聯(lián)合發(fā)起人兼負責人】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