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評展|“基弗在中國”曾被叫停,如今他在紐約大都會“挑釁”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dbgt.com.cn)評展欄目,以親身的觀展體驗和獨立的視角,評點近期熱展。本期評點的展覽有紐約大都會的“挑釁:安塞姆·基弗”,以展覽借鑒歷史和反思時局;上海中華藝術宮的“海上延伸——2017上海藝術家聯(lián)合大展”,呈現海上藝術現狀;北京畫院美術館的“我生無田食破硯”,梳理呈現白石老人的書法意蘊;本欄目歡迎投稿,投稿郵箱:dfzbyspl@126.com,郵件標題請注明“評展”。
挑釁:安塞姆·基弗
地點: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布魯爾分館
展期:2017年12月13日-2018年4月8日
點評:在藝術家50年的職業(yè)生涯中,安塞姆·基弗從不憚于在歷史問題上進行角力。這批藝術家正視歷史的努力和膽魄,也造就了今日德國藝術的光輝格局。而今,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舉辦基弗的回顧展,對于美國人而言,也是借鑒歷史和反思時局的機遇。
評星:四星
前年中央美院美術館的“基弗在中國”展覽被藝術家本人叫停,曾經在國內引起軒然大波。關于美術館的展覽程序和倫理問題,引起了業(yè)界的熱烈討論。而今,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布魯爾分館舉辦的基弗個展,從藝術家角度,展現其充滿挑釁性的一面。
在藝術家50年的職業(yè)生涯中,安塞姆·基弗從不憚于在歷史問題上進行角力。二戰(zhàn)之后,整個德國社會陷入沉寂與反思。1969年,時年24歲的美院學生基弗穿著父親的軍裝擺出非法的“納粹禮”,在歐洲古跡和海景前留下了自身的影像。6年之后,藝術家選取了18張照片,組合而成名為“職業(yè)”的作品,引起公眾的巨大爭議。盡管基弗的作品刺痛、激怒了戰(zhàn)后歐洲公眾的脆弱心靈,但也在某種程度上是對于當時彌漫于西德的歷史失憶癥的一種反擊。
此后,他將鉛塊、泥土、干草等材料作為素材,并從宇宙學、神秘主義等各種宏觀主題尋覓靈感,以近乎煉金術的方式進行創(chuàng)作。安塞姆·基弗的藝術創(chuàng)作,和喬治·巴塞利茲、A.R.彭克等一道,成為戰(zhàn)后德國新表現主義的中堅。這批藝術家正視歷史的努力和膽魄,也造就了今日德國藝術的光輝格局。

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發(fā)起國和戰(zhàn)敗國,德國社會在戰(zhàn)后經歷了深刻的反思和艱苦的重建。希特勒在政期間受到貶斥的“墮落藝術”在戰(zhàn)后重新開始回到公眾視野。例如卡塞爾文獻展,正是在城市廢墟中舉辦的現當代藝術展覽,它代表了基礎設施的重建伴隨著時代精神的重塑,整個過程也塑造了今日歐洲的文化與政治格局。
21世紀以來,美國在各種國際爭端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也經歷了諸如“9·11”等恐怖主義事件。而今,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利用一整層空間舉辦基弗的回顧展,也是一次借鑒歷史和反思時局的機遇。(文/小樹)
海上延伸——2017上海藝術家聯(lián)合大展
地點:中華藝術宮
展期:2017年12月26日- 2018年5月30日
票價:免費
點評:上海藝術似乎是個特別的現象,沒有藝術市場的瘋狂,但有著冷靜的視角;少有抱團起哄,卻呈現出百花齊放的藝術狀態(tài)。和做其他事情一樣,上海的藝術家作品少有沉重的表達,卻有敏銳的態(tài)度。
評星:四星
相比其他美術館,由世博中國館轉型而來的中華藝術宮帶著多重身份,她是美術館、是美術作品的殿堂,是公眾美育的大課堂,也是觀光客打卡之地。如何平衡自己的多重身份,對中華藝術宮而言是一種挑戰(zhàn)。
正在41米層舉行的“海上延伸——2017上海藝術家聯(lián)合大展”或是對這項挑戰(zhàn)的一種解答。對于普通觀眾而言,是對上海美術現狀的一種展示;對于專業(yè)觀眾,則提出了上海美術現象的研究課題。

因為場地的局限,不常光顧藝術宮的觀眾,往往會吐槽中華藝術宮像是一個迷宮,為了克服這個缺陷,此次展廳的地上標注了展覽動線。沿著動線“新海派中國畫”、“上海新古典”、“上海抽象”、“雕塑新語”、“繪畫新語”、“裝置·觀念·圖片·影像”、“都市水墨”、“都市景觀”八個單元依次展開,不知不覺之中,觀眾走過了19世紀開始的海派藝術在當下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對于不熟悉上海藝術現狀的觀光客而言,呈現了上海這座城市藝術化的面貌。

對于相對專業(yè)的觀眾而言,展覽上的參展藝術家或是朋友圈互動的伙伴,或是學堂里教過自己的老師,或者家里掛有“同款”作品。這些藝術家不是畫冊里的名字,而是鮮活生動的人。這種關系似乎延續(xù)了“老海派”的某種意義和價值——藝術不那么高高在上,而是生活的一部分。
再對于理論研究者,上海藝術似乎是個特別的現象,沒有藝術市場的瘋狂,但有著冷靜的視角;少有抱團起哄,卻呈現出百花齊放的藝術狀態(tài)。和做其他事情一樣,上海的藝術家作品少有沉重的表達,卻有敏銳的態(tài)度。(文/小松)
我生無田食破硯
地點:北京畫院美術館
時間:2017年12月22日-2018年2月28日
票價:免費
點評: 此次展覽是北京畫院圍繞齊白石新的一期專題展,梳理呈現白石老人的書法意蘊。展覽以書法為中心,也配以畫作、詩稿、印章等多種展示內容。此外,北京畫院一如既往地以準備充足且別具新意的策展語言和服務配置,將作品成功編織到了完整的展覽敘述中。
評星:三星半
北京畫院以齊白石作品收藏而知名,最近再次策劃齊白石專題展覽,觀眾自然期待它依舊能出手不凡。本次展覽主要意在探討齊白石書法的意蘊和淵源,基本呈現出了白石老人書法的幾個面貌;同時,策展語言也富有新意與亮點,著實讓人耳目一新。
北京畫院的策展從來不會讓人失望??梢韵胂?,其巧思背后往往是學術展覽部的精心準備。這次齊白石的展覽位于一層與二層。一層入口處搭建一影壁,展覽的正式敘述潛藏于其后,猶抱琵琶半遮面。繞過影壁,兩堵樹立的展墻環(huán)繞一展臺:展墻上各刻有白石老人的篆隸和行草,而展臺則是整個展覽的“題眼”——上有白石老人自用硯臺一方,以及閑章一枚,印面文曰“我生無田食破硯”。
一層的內容是“臨古摹今”,概覽齊白石書風的來源。有金農的八開花卉冊頁;有齊白石1912年所繪、頗具揚州八怪風格的《水族四條屏》,上有大量小楷題跋,為其早年書跡。此類型小楷或被白石老人稱為“館閣體”,但絕無刻板之意。從這件作品看,早年的畫作已有結構的巧思,但筆力(尤其在書寫長線時)與墨法還不夠老辣,相對軟弱無力。為展示齊白石取法于篆隸碑版,北京畫院專門展出了李苦禪先生的舊藏,整張的《鄭文公碑》和《天發(fā)神讖碑》。相對遺憾的是,對齊白石影響巨大的《祀三公山碑》未有得見。

二層的展區(qū)主要展覽齊白石各種題材、風格的書法,有大批白石老人特有篆法的對聯(lián),有直書己意的關于潤格、應請索的告示,還有1950年代新中國建立后一系列的頌揚社會主義的條幅。整體看下來,反倒是恣意書寫的告示最有意趣,大字篆書對聯(lián)看多了,反倒有千篇一律之感,更別提宣傳式的條幅。配合這些書法,還有一些畫作點染,頗有趣味。另外,展廳一角有一些白石老人的日記、詩稿,既有原件,也有復印出來的成書,供觀眾觀看,工作不可謂不細致。書畫大都掛在一側展廳,為填充展廳中央的空間,展柜便出現在恰切的位置,呈現齊白石書畫用的工具和印章。比如精美的黃銅顏料盒(“白石畫、崔明良刻”),另有一方“中國長沙湘潭人也”的未刊印石,上有書寫上石的墨跡,此一點,可窺白石老人篆刻的前期準備工作。

另,入口處有導覽冊可供翻看,制作精良,內容詳實,合62頁;亦可于四樓購買,價僅5元,十分親民。(文/小羊)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