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龍場之悟中的王陽明|守住一顆曠達心,走出人生困境

1508年,36歲的王陽明開始了生命中的至暗時刻。說起來,適逢他的本命年。
這一年,他被貶謫到貴州龍場,擔(dān)任龍場驛站站長(龍場驛驛丞)。
“龍場在貴州西北萬山叢棘中,蛇虺魍魎,蠱毒瘴癘……”這是《陽明先生年譜》里對龍場的描述。這里的生存環(huán)境極其惡劣。在這個小村落里住的還大多是少數(shù)民族兄弟,語言也不通。
在這個徹徹底底的蠻荒之地,王陽明居無定所、缺衣少食,遭遇如此困厄,但他卻始終抱持著“道自升沉寧有定,心存氣節(jié)不無偏”的堅定信念,耕種,修煉,講學(xué),悟道……
王陽明在《瘞旅文》中,坦陳了自己的心得:自吾去父母鄉(xiāng)國而來此,二年矣,歷瘴毒而茍能自全,以吾未嘗一日之戚戚也。
挫折是人生的催化劑。恰恰也是在這樣艱險的環(huán)境中,讓王陽明有足夠的時間沉淀內(nèi)心,用理智的堅持和忍耐為自己贏得了生機,完成了生命中的“脫胎換骨”。
在經(jīng)歷了對朱熹理學(xué)的質(zhì)疑之后,王陽明提出了“心即理”的主張,宣告了“心具萬理,知行合一”的心學(xué)本體工夫論體系的誕生,這就是著名的“龍場之悟”。
所有的經(jīng)歷或許都是最好的安排,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
正德元年三月上旬,陽明懷著一腔“投簪實有居夷志”到達龍場驛,開始了居夷處困的生活。
龍場驛離貴陽治城西五十里,在群山萬壑的包圍之中。自從洪武中奢香開赤水烏撒道通烏蒙,立龍場、陸廣、水西、奢香、金雞、閣雅、歸化、威清、谷里九驛,這條長長的驛道便成為貴陽與水西之間東西交通的要道和聯(lián)系苗民漢人的紐帶,苗、漢民雜居,九驛中唯龍場驛、陸廣驛在貴陽界內(nèi),已經(jīng)是一個逐漸“苗俗化衣冠”的地帶。陽明并不是編管或流放的囚犯,他畢竟是龍場驛的驛丞,大小還是個官,又是從京都下放的名人,無辜的謫臣,他自稱“卻喜官卑得自由”,所以地方上的官民對他還是尊敬有加,在生活上盡量給予照顧安排。剛到龍場驛,一時沒有住處,就先造了一座草庵給他臨時居住。同僚們都來問訊祝賀,開懷醉飲。
耕種
這時正逢春末青黃不及斷糧的時候,陽明主動提出請學(xué)于農(nóng),學(xué)陶淵明一樣躬耕隴畝,種田南山,下地干活。
陽明實際是以驛丞的“地方卑官”帶頭耕稼,學(xué)夷俗火耕,同時推廣華夏的農(nóng)耕之法,進行“貧寡發(fā)余羨”的春荒救濟。他自己在躬耕田畝的實踐中也懂得了農(nóng)稼“物理”,“物理既可玩”,真正體會到了“格物窮理”、“隨處體認物理”的真諦。帶頭耕稼成了陽明到龍場驛踐行居夷化俗之志的首善之舉。
修煉
但是身處貶謫困境的“陽明山人”尤忘懷不了“默坐澄心”、“靜入窈冥”的心我修煉。所以他一到龍場驛,就尋找可以靜坐修煉的洞穴。他先在東峰發(fā)現(xiàn)了一個叫東洞的石穴,高敞深廣,洞巖上建有僧寺與文昌閣。于是他就把東洞改名為“陽明小洞天”,從草庵移居到洞穴中。這個陽明小洞天既是他的起居之室,也是他的修煉之所。
陽明選擇石穴居住,并不是因為龍場驛窮到?jīng)]有住房供他家居,也不是因為當?shù)孛缑衩擅恋竭€不會范土架木造屋,更不是要浪漫地學(xué)過上古先民的洞穴野處生活,而是作為“陽明山人”的他要“豹隱文始澤,龍蟄身乃存”,從他把東洞改名為“陽明小洞天”來看,顯然他是要像在紹興陽明洞中一樣在陽明小洞天中端居靜坐,進行“默坐澄心”、“真空煉形法”的修煉。
為了靜坐導(dǎo)引修煉,陽明很快又在陽明小洞天附近找到一石洞,也寬敞高深,可坐上百人。他便將石洞取名為“玩易窩”,在洞石上鐫刻“陽明玩易窩”五字,洞口也鐫刻上“陽明小洞”四字,表明這個石穴既是他玩《易》用《易》的陽明洞,也是他靜坐澄心修煉的陽明洞。道教的內(nèi)丹學(xué)本來就是借用《易》學(xué)的卦爻思想體系建構(gòu)起來的,在玩易窩中,陽明奇妙地把用《易》占《易》同靜坐修煉的實踐結(jié)合起來,儒家《易》學(xué)同道教內(nèi)丹修煉學(xué)珠聯(lián)璧合。
陽明在玩易窩中,儼然把自己看作為一個“甘囚奴,忘拘幽”的周文王在演易卦,但他的玩《易》用《易》卻落實到他的靜坐導(dǎo)引的修煉實踐中,所以能“函六合,入無微,茫乎其無所指,孑乎其若株”,最終達到了“精粗一,外內(nèi)翕”的修煉境界(萬物一體,我道合一),也成為直接開啟他的“龍場之悟”的心鑰。小小的玩易窩與陽明小洞天不僅是他靜坐修煉的洞天福地,而且也是他讀經(jīng)求道、反思宋儒之學(xué)、頓悟心學(xué)的精神逍遙游的天地,他的《五經(jīng)臆說》就是在玩易窩與陽明小洞天中寫出來的,他的“龍場之悟”也是在玩易窩與陽明小洞天中“日坐石穴”、“澄心精慮”中豁然頓悟的。
講學(xué)
陽明貶謫到龍場驛不僅抱著個人修道自悟的信念,而且更懷著為民居夷化俗的“君子儒”的志向。他是作為一個以倡“圣賢之學(xué)”聞名天下的理學(xué)家貶謫到龍場驛,從貴州地方官民來說,他們自然最希望陽明能在南夷民間講學(xué)教學(xué),培養(yǎng)諸生,教化百姓,傳播推廣中原文化。這正同陽明居夷化俗的志向抱負合拍。所以陽明到龍場驛只一個月,到四月中,驛地夷民就為陽明構(gòu)建了龍岡書院,請陽明主教書院。龍岡書院在龍岡山下,書院中建有西園,是陽明的起居之所,他從草庵搬居到了西園,生活終于安頓下來。
“龍岡”是取諸葛亮隱居臥龍岡的故事,陽明有自比孔明之意,要在龍岡山下潛隱,學(xué)做許由、子游、顏回、管仲、樂毅、龐統(tǒng)一流的人物。夷地如故鄉(xiāng),不知夷居之陋。
在龍岡書院中,建有何陋軒、君子亭、賓陽堂等,都是為書院來學(xué)諸生而設(shè),鮮明表明了書院培養(yǎng)“君子”的教育宗旨。何陋軒是諸生來集問道之所,軒名為陽明所取,是發(fā)揮孔子“君子居之(九夷),何陋之有”的思想,他專門作了一篇《何陋軒記》給諸生看。在陽明看來,中原華夏貌似典章禮樂文明燦爛鼎盛,但是自古及今的當權(quán)者們蔑棄道德,專用法令,專制獨裁,法網(wǎng)嚴苛,極盡殺戮殘民的權(quán)術(shù),人心譎詐奸猾,渾樸盡失,禮俗已是惡陋;而邊地夷民反倒是原始淳風(fēng)未泯,淳樸天性猶在,可以啟蒙教化,行禮化俗,何陋之有。所以君子才欲居九夷,以居夷化民為樂,不以“陋”視夷地夷民夷俗。陽明便在君子亭四周種上了象征“君子”的竹子,又作了一篇《君子亭記》,進一步發(fā)揮君子居夷不陋的思想,提出了居夷君子的四大品格。
陽明說的“君子”就是指君子儒,他自己以這樣的君子儒自期,他在夷地的書院主教講學(xué),也是要培養(yǎng)這樣的君子儒。書院中的“君子亭”,成為君子儒的崇高象征。陽明描繪這種偉岸的君子儒:持敬以直內(nèi),虛靜而若愚,遇屯而不懾,處困而能亨,順物而能當,守方而不拘,意適而非懈,氣和而能恭。在這里陽明其實不僅塑造了一個居夷處困的貶謫者的形象,而且更塑造了一個居夷化俗的心學(xué)大儒的形象。
悟道
陽明的“大悟”是針對朱學(xué)而言,他的“龍場之悟”就是悟朱學(xué)之非、心學(xué)之是,實質(zhì)上是一個“是陸非朱”之悟。
陽明認為既然心即理,心即太極,心具萬理,心含萬物,所以吾性圓滿自足,理在吾心,心外無理,自然不假外求,毋須向外格物求理,而只須自求其心,格正心中之理。這是一種宏大開闊、易簡直截的心學(xué)本體工夫論之悟,在這種對“格物致知”的大悟中,又包含了本體論之悟與工夫論之悟兩大悟:
(1) 在“格物”上,陽明悟到“心即理”作為一種心學(xué)本體論,是認為理在吾心,格物是格正心中之理,不是格外物之理,于是他把“格物”解釋為“正心”;
(2) 在“致知”上,陽明悟到“致知”作為一種心學(xué)工夫論,是“知”,也是“行”,知即行,行即知,致知即行知,于是他把“致知”解釋為“知行合一”。
在“格物”上,朱熹以理在物中,把“格物”解釋為向外的“窮理”(格外物之理)。陽明一反朱熹之說,以理在吾心,把“格物”解釋為向內(nèi)的“正心”、“正念頭”。
在“致知”上,朱熹提出了敬知雙修,將知與行分為兩事,主張先知后行,行而后知,知行循環(huán)交互為用。陽明一反朱熹之說,提出了知行合一,知即行,行即知,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一如同體。
“龍場之悟”的覺醒,也使陽明陡然生起了擔(dān)當一代心學(xué)道統(tǒng)圣人的使命感與勇決心。
正德四年八九月中地震、天象災(zāi)變不斷,荒于嬉戲的武宗栗栗危懼,被迫下詔求言,起用“言士”。正好陽明在平阿賈、阿札之亂中以建言立功,完全符合武宗的“言士”標準,徐文華適逢其時把陽明的“言士”功績報到朝廷,被武宗看中。無奈這時武宗的“內(nèi)閣”全為奴顏媚事劉瑾的“閣老”們所把持,正是這班阿順劉瑾的“閣老”阻遏了陽明以“言士”進京任職,只給了陽明一個小小的廬陵知縣敷衍了事。武宗自食了起用“言士”的御諾,只含糊留下一句“(明年)冬間入覲”的話,虛情慰撫了一下失落的陽明。
陽明的功升廬陵知縣,宣告了他的罪臣貶謫生活的結(jié)束。處險地而反求吾心,自反而縮;處困境而不變其志,不改操守。陽明就是這樣在龍場驛的謫地困境中不屈地掙扎著,憂時不負君臣義,抱著“道自升沉寧有定,心存氣節(jié)不無偏”的堅定信念,踏著格物正心的覺悟之路,他走出了龍場驛,又回到時代的“風(fēng)波”中搏擊奮進,亦開始了他的超越陸九淵心學(xué)的“良知之悟”的心路探索歷程。
今日薦讀


《陽明大傳:“心”的救贖之路》
束景南著
分上、中、下卷,歷時50年寫就

《王陽明:“心”的救贖之路》
束景南 著
《陽明大傳》精華本
王陽明的偉大在于超越傳統(tǒng)儒家
狹隘的憂君憂國憂民,
上升到憂人憂心憂道
創(chuàng)立致良知、
復(fù)心體的心本哲學(xué)體系
人人通過致良知的工夫,
復(fù)歸善,實現(xiàn)"心"的救贖
摒棄500年來種種“謎案”“誤解”“偏見”“前見”
憑史料說話,據(jù)事實立論
歷時50年寫就一部王陽明思想大傳
作者簡介

束景南
浙江大學(xué)古籍所教授、博導(dǎo)
專攻儒家文化,早年研究朱子學(xué),出版有《朱子大傳》《朱熹年譜長編》《朱熹佚詩佚文全考》等著作,《朱子大傳》獲得第七屆中國圖書獎、首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等,《朱熹年譜長編》獲浙江省第十屆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成果一等獎、上海市1999—2001年度優(yōu)秀圖書一等獎,《朱熹佚詩佚文全考》獲全國古籍整理優(yōu)秀圖書一等獎、第六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在陽明學(xué)研究方面,出版有《陽明佚文輯考編年》《王陽明年譜長編》《王陽明全集補編》等,并在雜志上發(fā)表了多篇陽明學(xué)研究論文。其中《王陽明年譜長編》《陽明佚文輯考編年》分別獲全國古籍整理優(yōu)秀圖書一等獎和二等獎。
原標題:《龍場之悟中的王陽明|守住一顆曠達心,走出人生困境》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gòu)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gòu)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wù)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