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自然散步| 跟含羞草一樣,它們也擁有神奇的“超級感覺”
周敏
每次地震后,類似“含羞草可以預報地震”的論調(diào)都會在網(wǎng)上熱鬧一陣,有些還直接就把它叫做“地震花”。雖然有中科院這樣的權(quán)威科研單位指出這種傳言科學依據(jù)不足,但類似傳言依然很有市場。這表明,大家對擁有“超感覺”的神奇植物非常感興趣。
植物既沒有眼睛也沒有耳朵,也不能動,它們也有感覺嗎?答案是肯定的。事實上,植物擁有超級敏感的各種感覺。
含羞草的“感震性”,敏銳而細膩
含羞草(Mimosa pudica,豆科含羞草屬)原產(chǎn)于熱帶美洲,清朝年間,法國傳教士湯執(zhí)中將其進獻給乾隆皇帝而來到了我國。它的葉為二回羽狀復葉,兩對羽片通常排列在小枝頂端,一碰之下,葉片就會立即閉合;過了一陣又會慢慢復原。這個好玩的特性,就連乾隆皇帝都覺得新奇,由此為湯神父換來了在中國采集植物的特許通行證。
含羞草葉子的這種特性,植物學上稱之為感震性。意大利植物學家斯特凡諾·曼庫索(Stefano Mancuso)在《它們沒大腦,但它們有智能——植物智能的認識史》一書里寫到,“含羞草不僅演化出極為敏感的觸覺,而且能分辨不同類型的觸覺刺激......如果意識到這種觸碰并無實質(zhì)威脅,葉片又會重新張開?!狈▏参飳W家讓·巴蒂斯特·拉馬克(Jean-Baptiste Lamarck)曾做過一個實驗:攜帶含羞草乘坐馬車穿越巴黎。所有的含羞草一開始都因為馬車的顛簸而閉合了葉片,但很快又都張開了,并一直張開著。這意味著,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含羞草已經(jīng)明白了馬車的晃動是沒有威脅性的,因此停止了耗費能量去閉合自己的葉片。
含羞草原產(chǎn)熱帶美洲,現(xiàn)已廣泛分布于世界熱帶地區(qū)。 本文圖片除特別注明外,均為作者周敏 圖
為什么含羞草會“害羞”?植物學家們發(fā)現(xiàn),在它的葉柄或葉片基部的葉枕有10~20層薄壁(運動)細胞,這些細胞能發(fā)生可逆的膨脹與收縮變化。一旦含羞草的葉子被觸碰了,葉枕里的運動細胞就會收到信息,細胞液會迅速向細胞間隙流動以減少膨脹能力并降低壓力,葉片排水后收縮并閉合起來。反之,當刺激消失后,運動細胞吸水后重新膨脹,從而再次打開葉片。
在網(wǎng)上看到一段有趣的視頻:“如果一直不停地刺激含羞草,會有什么后果?它會不會被累死?”還真有國外的生物學家做過這個實驗,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它們就跟坐馬車穿越巴黎的同類一樣,過一段時間之后就安之若素,不再害羞地合攏葉片了。
最近逛花市,發(fā)現(xiàn)含羞草小盆栽很流行,一盆十元至二十元不等。大概因為它有點像寵物,閑得無聊時可以碰著玩吧?
每當夜晚來臨,合歡的“感夜性”
很多植物都能感受到夜晚的來臨,進行葉片的開合運動——葉子白天張開,接受陽光進行光合作用,到了夜晚則閉合進入睡眠狀態(tài)。植物學家將此特性稱之為感夜性,如合歡、皂莢、決明屬等豆科植物。
合歡(Albizia julibrissin,豆科合歡屬)的小葉兩兩對生,一到夜間便成對相合,故俗稱“夜合花”、“夜合槐”。也因為這個特征,在我國,合歡自古以來就是愛情的象征。此外,我曾經(jīng)試過,它的葉片被碰觸后也會緩慢地閉合。
合歡,也叫夜合花
植物的感夜性很早就引起了植物學家們的注意。植物分類學的祖師爺卡爾·林奈是第一個系統(tǒng)研究這個問題的人,他在1755年寫過一篇叫做《植物的睡眠》的論文,描述記錄了幾種植物的葉子在夜間的不同狀態(tài)。
最早引起林奈關(guān)注植物感夜性的也是一種豆科植物,叫做百脈根(Lotus corniculatus,豆科百脈根屬)。這是一位法國植物學家寄給他的禮物,林奈觀察到在臨近黃昏的時候,百脈根會把葉片抬高包圍其花序,看上去就像黃色的小花不見了。到了第二天,葉片打開,小花又重新回來了。他猜測,引起植物葉片這種變化的原因是光線的改變,而非溫度。林奈認為,植物的睡眠是其生命最基礎的活動之一,就像動物一樣。
百脈根
有趣的是,植物在睡眠時呈現(xiàn)出不同的姿勢,比如豆科植物的葉子通常會下垂,而酢漿草的三枚心形小葉則是從中間對折后下垂于葉柄的遠端。拋開表象上的差異,它們顯示了一個共同的規(guī)律:葉片在夜間的形態(tài),都是它們發(fā)芽時的模樣。
三角紫葉酢漿草(Oxalis triangularis),小葉從中間對折后下垂
舞草,氣溫越高跳得越歡
舞草(Codoriocalyx motorius)是原生于我國南方的一種小灌木,廣東、廣西、福建、江西、四川、云南、貴州及臺灣等地區(qū)均有分布。它的花是豆科植物里很常見的蝶形花,但卻因為一個奇異的特質(zhì)而大名鼎鼎——它的葉子會跳舞。在上世紀80年代,“廣西發(fā)現(xiàn)會跳舞的植物”的消息就見諸數(shù)十家報紙,轟動一時。

舞草的花,攝于廈門。 張詠梅 圖
在廣州華南植物園,植物掛牌上,繪聲繪色地描述了它是怎么跳舞的:“當氣溫達24℃以上且無風雨時,小葉聞聲起舞,左右擺動,上下彈跳,時快時慢,周而復始。當氣溫達28℃至34℃之間,特別是雨過天晴的陰天,跳動更具戲劇性,葉片如久別的情人重逢,雙雙擁抱,又似蜻蜓點水上躥下跳,生動有趣。傍晚,葉片豎貼枝干,緊緊依偎,猶如靜靜休息,真是植物界罕見的景觀?!?/p>
舞草的葉子是三出復葉,頂生小葉較大,側(cè)生小葉很小,會跳舞的正是這一對小葉。即便在睡眠狀態(tài)下,舞草的小葉仍會徐徐轉(zhuǎn)動,只是速度比白天慢。

跳舞的舞草 indefenseofplants 圖
氣溫越高,舞草的小葉舞動越明顯。對于舞草這種奇異的特性,植物學家們提出了不少有趣的猜想,但真正的原因至今還是個謎。不過,至少可以確定,舞草對溫度升高的感應能力是極其靈敏的。
人們通常認為植物是無知無覺的,比如我們愛說,“人非草木,豈能無情”。但事實上,植物不僅擁有跟人類相仿的視覺、嗅覺、聽覺等五種感覺,另外還有十五種我們沒有的感覺,比如感知土壤溫度、水源方向,以及辨識空氣或土壤中的化學物質(zhì)對它們有害還是有利等。
相反,倒是號稱“萬物之靈”的人類,在高度依賴科技產(chǎn)品的現(xiàn)代生活中,變得越來越有知無覺了。在這方向,我們還需要多向植物學習呢。
(作者周敏,資深媒體人,博物愛好者,現(xiàn)為自由職業(yè)者。參與編寫《認識中國植物 西南分冊》,個人公眾號:植物上癮者。 聯(lián)系我們/投稿郵箱:sjdl_2020@163.com)
【上海文藝評論專項基金特約刊登】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gòu)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gòu)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