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欧美乱伦|手机AV永久免费|澳门堵场日韩精品|日本性爱欧美激情|蜜桃狠狠狠狠狠狠狠狠狠|成人免费视频 国|欧美国产麻豆婷婷|99久久久国产精品福利姬喷水|婷婷内射精品视频|日本欧洲一区二区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好好的年輕人,為啥偏愛玩弄老相機?

2022-10-31 13: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字號

出品 | 虎嗅青年文化組

作者 | 黃瓜汽水

題圖 | 渣渣郡

本文首發(fā)于虎嗅年輕內(nèi)容公眾號“那個NG”(ID:huxiu4youth)。在這里,我們呈現(xiàn)當下年輕人的面貌、故事和態(tài)度。

CCD相機,在小紅書一火就是大半年。

曾經(jīng)被稱為電子垃圾的卡片機,這次讓廣大民間攝影師們跌了個踉蹌——不管是玩徠卡的還是玩哈蘇的,看完CCD爆火都沉默了。

再也沒人在乎老法師的“德味”和“毒”,因為現(xiàn)在年輕人最癡迷的是低像素。

傻瓜相機,顧名思義,傻瓜般的操作,低廉的畫質(zhì),更不用提什么參數(shù)了。而正是這個曾經(jīng)被掃進垃圾堆里的歷史遺留產(chǎn)物,現(xiàn)在卻變成了小紅書辣妹的必備時尚掛件。

圖源:小紅書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其他暴風(fēng)之中起死回生的“電子古玩”。除了老款iPod和黑膠唱片,耳機現(xiàn)在也開始流行復(fù)古有線耳機。

《怪奇物語》帶火了一首Kate Bush的流行金曲,也讓人們揀回了對有線耳機的熱情。不管是Max佩戴的realistic nova 45,還是一線網(wǎng)紅易夢玲脖子上掛著的Koss PortaPro耳機,音質(zhì)如何暫且不論,拍照上鏡、日常有態(tài)度才是第一位的。

《怪奇物語》第四季

本期虎扯電臺,我們想拋開網(wǎng)紅性質(zhì),聊一聊最近火起來的這股復(fù)古風(fēng)潮,以及那些年我們與老相機的故事。

無論哪種相機重回消費主義的大舞臺,最終能留下的,都是拍照的人和故事。

傻瓜相機復(fù)古回潮?聊聊我們與相機的故事!

主播:木子童、渣渣郡、黃瓜汽水

錄制、剪輯:CC

在小紅書搜索“CCD相機”,顯示結(jié)果有將近8萬篇筆記。

CCD之所以能火,用一句話總結(jié)就是:花一支口紅的價錢,就能買到朋友圈時下最潮的社交貨幣。

當別人還在發(fā)愁P圖P歪了背景欄桿時,真正的審美達人已經(jīng)進入了下一個境界:玩的就是真實。

美顏相機里調(diào)不出的濾鏡和質(zhì)感、噪點和光影,膠片相機與CCD相機都能做到,且每一張的曝光都是獨一無二的。

各路法師拿著最貴的裝備,扛著最笨重的鏡頭,把攝影參數(shù)卷到了極致。然而事物一旦觸碰了天花板,就會產(chǎn)生向后攣縮的傾向。就像吃膩了山珍海味的富豪,也會突然喪失胃口。

高濃度的科技含量和復(fù)雜的參數(shù),總會讓一張照片變得了無生機,總感覺少了點什么。所謂的少了點什么,其實少的就是“不完美”的缺憾。

而CCD相機與膠片相機能提供的“缺憾”,恰好是一張照片的靈魂所在。它不可控,卻總能帶來意外的驚喜,所謂“膠片開盲盒”的快感正在于此。

有意思的是,CCD相機、膠片相機、復(fù)古DV機、有線耳機這一系列新時代古玩,都離不開明星和網(wǎng)紅的帶貨。

易烊千璽、歐陽娜娜、沈月,全是復(fù)古相機的老玩家,也是這股復(fù)古風(fēng)潮中站在前排的時尚舵手。

當明星和網(wǎng)紅直接參與了這場潮流復(fù)興之后,CCD與膠片相機迅速在傳播過程中被加工為一種全新的Z時代態(tài)度標簽——與虛偽和過度精致勢不兩立。

曾經(jīng)低科技的缺點,如今搖身一變,成了年輕人為它瘋狂心動的原因:

低像素,符合了Y2K和千禧風(fēng);閃光燈過曝,才能品出微妙的迷幻氛圍。

@木子童回憶,回想起膠片時代的老照片,右下角總會有一個日期圖標,上面寫著的是1998年x月x日。小時候覺得特別土,沒想到現(xiàn)在搖身一變,成了復(fù)古相機的必備元素。

就連模仿CCD相機質(zhì)感的各種濾鏡app,都必須加上一個古早味滿滿的日期logo,不然就沒有那味兒了。

不確定性是最迷人的。

拿膠片相機來說,想要拍一組膠片,整個過程是漫長而繁瑣的。并且沒有任何愛好者能夠保證,付出了金錢與精力之后,就一定能獲得一組成功的照片。

從買膠卷開始,就要考慮高昂的成本。市面上較為經(jīng)典的膠卷,這些年一路從30塊漲到了100多塊。按照一卷36張照片計算,每按一次快門,就相當于花掉3塊錢。有的膠片愛好者自嘲,我們買的不是膠卷,而是最新的理財產(chǎn)品。

@黃瓜汽水是一位膠片相機愛好者,她對此深有體會:“每按一下快門,心都在滴血。然后我就會想,眼前的這個畫面,它值得我花3塊錢把這個快門按下去嗎?如果拍砸了,豈不是浪費了這3塊錢?”

裝膠卷、合上蓋子、調(diào)試速度和光圈、摁快門,比起用手機一秒鐘就能完成的動作,膠片攝影為一幅畫面所花費的時間,可能是幾分鐘甚至幾個小時。讓恰當?shù)墓饩€在恰當?shù)臅r機被捕捉,這本身就是一項接近崇高的攝影儀式。

@渣渣郡感慨,就像我們吃面條一樣,吃米其林面條和吃一碗牛肉面,感覺是截然不同的。

我們或許走得太快,對手機攝影的便捷與高效到厭煩了,所以才會費盡心思找回“麻煩”的感覺。

在兒時回憶里,大家接觸的第一個相機,往往就是傻瓜相機。

@渣渣郡回憶,傻瓜相機幾乎是每一次家庭出游必備的東西?!爱敃r每個旅游景點會有賣膠卷的小飯,然后他們會把黃黃綠綠的柯達和富士膠卷堆在一起,像一個零食車一樣,摞得很高,再用膠帶貼出兩個大字:‘膠卷’。”

后來他上大學(xué),收到的18歲生日禮物,就是一臺數(shù)碼單反Nikon D300s,也算是跟上了文藝青年的早班車。這臺數(shù)碼單反,陪@渣渣郡走過了以色利和約旦,以及日本的大街小巷。

“在布達拉宮旁邊,有一個4塊錢的觀景臺,我起一大早,從黎明一直拍到日出,拍了100多張,內(nèi)存卡都拍滿了,照得特別滿足?!?/p>

現(xiàn)在,這臺相機不出意外地躺在家里吃灰。即便他再也不會背著這臺笨重的大單反走南闖北拍照了,他依舊舍不得賣掉這部相機。

對于@黃瓜汽水來說,膠片相機是她兒時對“攝影”二字的啟蒙,也是陪伴她的老伙計。

她的父親是一位經(jīng)歷過膠片黃金時代的攝影愛好者,家里遺留了許多90年代的老相機。其中@黃瓜汽水最喜歡的,是一臺Nikon Fm2和一臺美能達X700,也是這兩部相機,讓她在膠片業(yè)已消亡之后,又重新愛上了膠片。

有趣的是,這兩部購于1990年的老相機,歲數(shù)甚至比@黃瓜汽水本人還大。“每次捧著這兩部相機時,它們依然能很流暢穩(wěn)定地拍攝,金屬的質(zhì)感讓人覺得莊重,斬釘截鐵的快門聲讓人安心,你會忍不住對最頂尖的工業(yè)文明感到驚嘆?!?/p>

這兩部相機拍攝過@黃瓜汽水從嬰兒到成年的所有照片,如今又陪著她走過了國內(nèi)外許多地方。

有些時刻,必須用相機記錄下來,夾在相冊里,才能變成摸得到的時間碎片。

@木子童回憶,小時候每逢拍照,自己都會不耐煩,因為爸爸拍照的時候總是磨磨蹭蹭的。

“最開心的時候,就是一卷膠卷快用完的時候。因為一卷膠卷剛開始用的時候,我爸會拍得很慎重,要求我們擺姿勢。有時候抻了半天姿勢,笑得我門牙都晾干了,肢體也僵硬了,我爸才按快門。所以每次一到膠卷快用完的時候,我爸就會隨便找兩張趕緊照完,那個時候往往拍出來是最自然的狀態(tài)?!?/p>

@木子童在相冊里,甚至翻到了自己小時候頭頂紅色尿盆的照片,也是一旁的父親用相機抓拍的。

而@黃瓜汽水的父親,是一個古怪的紀實攝影愛好者。青春期的她無法理解,為什么自己最丑的樣子都被拍下來?為什么不能去影樓拍一組化著妝的漂亮寫真?哪怕是路邊的大頭貼都比父親拍的好看。

從小到大,她的狼狽瞬間都被一旁的父親悄悄記錄下來?!氨热缥覌屜游見W數(shù)作業(yè)寫得不好,把我揍的痛哭流涕的時候;比如我穿著棉毛褲洗腳的時候;比如我口眼歪斜摳鼻子的時候。十幾歲的我完全無法理解,你為什么就不能給我擺拍一組美美的照片呢?”

直到她現(xiàn)在快三十歲了才明白,原來攝影的意義不在于大光圈的糖水寫真,也不在于精致的妝容和刻意的姿勢。

“我爸跟我說過這樣一段話:我們拍照是為了紀錄真實。等你到了三四十歲的時候,你不會想起來自己十幾歲的時候,每天都在干什么好玩的事。但是這些回憶,相機都幫你記下來了。”

虎扯三人組感受最深的,是我們在科技時代逐漸失去了對“照片”的珍視感。

曾經(jīng)在膠片沖洗店焦急地等待著,才能換來裝著30多張照片的厚實信封,拿在手里迫不及待地翻閱,哪張拍得好,哪張沒拍好——這樣充滿實感的體驗,隨著膠片時代一同消亡了。

如今打開手機相冊,是清理不完的數(shù)字垃圾。100張照片里,我們精挑細選一張,拿出來精修P圖,心滿意足地發(fā)了朋友圈,獲得幾十個點贊。

而那些剩下的照片緩緩飄向云端,變成一串代碼,很快就被人遺忘。跟著它一同被遺忘的,還有照片背后的故事和回憶。

銀鹽、藥水、暗房、膠片,當這些詞語變成了古老的暗語,隱藏在小眾愛好者的圈層之中,我們才發(fā)現(xiàn)——

原來我們曾經(jīng)都擁有過如此寶貴的照片。

本內(nèi)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zhuǎn)載,授權(quán)事宜請聯(lián)系hezuo@huxiu.com

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lián)系tougao@huxiu.com

End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gòu)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gòu)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wǎng)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wù)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

            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