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欧美乱伦|手机AV永久免费|澳门堵场日韩精品|日本性爱欧美激情|蜜桃狠狠狠狠狠狠狠狠狠|成人免费视频 国|欧美国产麻豆婷婷|99久久久国产精品福利姬喷水|婷婷内射精品视频|日本欧洲一区二区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江南風物|蓼岸風吹紅橘香

2022-11-29 08: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字號

原作者:黑逗

注意!??!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zhuǎn)載?。?!

五代宋初詞人孫光憲曾寫下“蓼岸風多橘柚香,江邊一望楚天長”的詞句。想來,江南人最能領略這句詩的真味。秋末冬初,一片蒼翠的樹木之中,散落著星星點點的紅色、黃色,在萬物肅殺的時節(jié)見了,心中便無由來地生出一股歡欣。

北宋 趙令穰《橙黃橘綠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橘柚皆為秋冬佳果,然相比柚子,吳地紅橘的名聲則更為響亮。2002年李少紅導演的電視劇《橘子紅了》,講述江南小鎮(zhèn)發(fā)生的一段往事。劇中見證了主人公情感糾葛的那片橘園,取景地在吳中東山鎮(zhèn)的陸巷古村。而對于吳地居民來說,生機盎然的橘園、紅彤彤或金燦燦的橘子,已成為秋冬時節(jié)記憶的一部分,深植于江南乃至整個長江流域的文化基因中。

電視劇《橘子紅了》里的橘園收獲景象

早在先秦時期,那位以天真爛漫的情懷留名后世的文學家屈原,已經(jīng)注意到了橘這種植物。“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屈子認為,橘樹是受了天命,扎根南國,心志堅定,不可動搖。這種說法,當然富有屈子式的托物言志色彩。而同樣成書于戰(zhàn)國時期的《晏子春秋》則認為:“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span>這種觀點影響到東漢的文學家王逸。他在注解《橘頌》時,認為橘受天命,生于江南,如果過了淮河,結(jié)的果實就是酸酸苦苦的枳。

實際上,據(jù)現(xiàn)代園藝家解釋,“南橘北枳”現(xiàn)象是古人在培育橘樹時產(chǎn)生的一個美麗的誤會。春秋戰(zhàn)國時期,人們利用枳作為砧木,芽接培植橘苗。橘比枳耐寒能力弱,所以,把枳砧嫁接培植的橘苗從淮南移到淮北,由于耐受不了北方的寒冷,橘苗的地上部分會被凍死,而地下部分的枳砧由于更耐低溫,卻安然無恙,翌年春天照樣萌發(fā)枳芽,長成枳樹,幾年后開花結(jié)實。古人不明就里,認為是橘樹自身“有個性”,歌詠贊頌,長達兩千多年。

在氣候較為溫暖的長江流域,種植橘樹的努力則卓有成效。司馬遷著《史記》之時,“江陵千樹橘”已是富豪的標志。《三國志·吳書·三嗣主傳》注引《襄陽記》,則講述了東吳威遠將軍李衡與橘樹的故事。李衡去世之前,把兒子叫到床前交代后事,說他給自己的妻兒在武陵留下了“木奴一千頭”,可保衣食無憂。

兒子對這話懵然不解,把父親的遺言轉(zhuǎn)達給母親。李妻給兒子解釋道:“你父親生前常說:‘江陵千樹橘,當封君家’,所謂木奴,一定是橘樹。家里這七八年少了十來戶仆人,原來都是你父親派去種橘樹了。”

后來,這些橘樹一年所產(chǎn)可抵絹千匹,李家竟因此致富。直到晉咸康年間,東吳都滅亡了,李家還沒敗落。

東晉 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同樣在晉朝,東晉書法家王羲之也盡情享受了一把種橘的樂趣?!稌x書》中記載,王羲之有自己的果園,種了青李、來禽、櫻桃等水果,一俟果熟時節(jié),便率領子孫前往,看到有成熟的,就地采摘,分而食之。他在手札里也大大方方地承認:“吾篤喜種果,今在田里,唯以此為事。”《奉橘帖》中,他贈友人三百枚自己種的橘子,“霜未降,未可多得”,短短七個字,透出一代書圣對自己勞動成果的珍視。

《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局部

作為水果,柑橘味道酸甜可口,保質(zhì)期較長,耐貯運。長江中下游不僅自然條件適于種植柑橘,到中原的交通也較為方便。因此,至遲在唐代,江南地區(qū)已成為新的柑橘種植中心。韋應物擔任蘇州刺史之時,曾作《答鄭騎曹青橘絕句》:“憐群臥病思新橘,試摘微酸亦未黃。書后欲題三百顆,洞庭須待滿林霜?!?/span>中唐以后,江南種橘更是盛況空前。每到秋冬時節(jié),漫山遍野的橘樹“離離朱實綠叢中,似火燒山處處紅”“樹樹籠煙疑帶火,山山照日似懸金”,是格外熱烈而壯觀的景象。

中看又中吃的地方名產(chǎn),逃不脫進奉朝廷的命運。每年,太湖一帶的柑橘采收后,都經(jīng)精挑細揀,星夜兼程,奔赴京洛一帶,正所謂“若夕發(fā)于南國,已朝奉于北辰”。對此,白居易在刺蘇州之時,曾感慨:“洞庭貢橘揀宜精,太守勤王請自行。”橘農(nóng)之苦辛,運送人馬之疲憊,于此可見一斑。

從枝頭到達人們手中的“洞庭貢橘”,轉(zhuǎn)眼又成了歌頌的對象??深l瑜(一說韋應物)《洞庭獻新橘賦》將洞庭橘譽為“珍果”,但“珍果”的產(chǎn)地到底是蘇州的洞庭山,還是三湘大地上的洞庭湖?作者在這里和了個稀泥,說洞庭橘產(chǎn)地“亙?nèi)B巨吳”,既包括楚地的洞庭湖,也包括吳地的洞庭山,可謂十分講究贊美的技巧、語言的藝術。

南宋 林椿《橙黃橘綠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而到了晚唐詩人皮日休這里,雖然皮日休是襄陽人,但他筆下的洞庭橘,可是不折不扣的蘇州名產(chǎn)。在《早春以橘子寄魯望》一詩中,皮日休不吝筆墨,向臥病在床的好友陸龜蒙大贊吳地洞庭橘:“個個和枝葉捧鮮,彩凝猶帶洞庭煙。不為韓嫣金丸重,直是周王玉果圓?!?/span>末了還不忘送上貼心祝福“知君多病仍中圣,盡送寒苞向枕邊?!?/span>希望陸龜蒙在收到新鮮的橘子之后心情舒暢,也早日恢復健康。

南宋 馬麟《橘綠圖》
故宮博物院藏

至于蘇州洞庭橘這一品種的明確出現(xiàn),可能要晚至南宋。南宋有個人叫韓彥直,是名將韓世忠的長子。將門虎子卻有個特殊的愛好:研究園藝。韓彥直留給后世的不是兵法,而是三卷《橘錄》,詳細記載了27個柑橘類果樹的種和品種,其中就包括“洞庭柑”,并稱“其種自洞庭山來”,認證了蘇州洞庭山柑橘的地位。蘇軾《洞庭春色賦》用三百余字贊美洞庭橘釀成的美酒,北宋溫成皇后喜歡洞庭“金柑”。《歸園錄》中說金柑香清味美,置之樽俎間,光彩灼爍如金彈丸,可見柑橘之于宋人,遠不只日常水果那么簡單。

北宋 蘇軾《洞庭春色中山松醪賦》(局部)吉林省博物院藏

明清時期,蘇州洞庭山一帶仍有大面積橘樹種植。《震澤編》載當?shù)?span style="color:#2980b9;">“皆以橘柚為產(chǎn),多或至千樹”,到了收獲的季節(jié),橘樹結(jié)出碩果,橘農(nóng)心里卻正高興得開花?!堕L物志》《吳郡志》等文獻記載了洞庭橘的諸多品類。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更直言:“橘非洞庭不香?!?/span>洞庭紅橘經(jīng)明代醫(yī)學大V認證,更加名聞遐邇,甚至走出國門,遠銷海外。

晚明凌濛初的小說《轉(zhuǎn)運漢巧遇洞庭紅》,講述蘇州人文若虛帶著一簍洞庭紅橘和人搭伙出海的故事。文若虛本來以為紅橘只能作為同船人隨便吃吃的水果。不想到了吉零國,洞庭紅橘引發(fā)重金搶購,文若虛輕輕松松賺了大筆銀錢。彼時,在江南人眼中,洞庭橘外形金紅可愛,氣味芳香撲鼻,可以作為果品和居家清供,也是財富的象征。

洞庭紅橘一般在11月底、12月初采摘,且具有耐貯藏的優(yōu)點,因此蘇州人喜歡在春節(jié)的時候,在家中放置紅橘果盤,寓意生活的紅紅火火。家中的小孩子嘴饞吃個橘子,還要把橘瓣上白色的筋絡都挑干凈了。吃到第三四個,父母便會提醒:橘子上火,不宜再多吃了。

南宋 佚名《橘枝棲雀圖》
明尼阿波利斯美術館藏

橘子諧音“吉”,內(nèi)又有籽,諧音“子”。因此,在洞庭紅橘產(chǎn)區(qū),不少人家結(jié)婚時,顏色鮮艷、寓意吉祥的紅橘也是必備的水果。金紅喜慶的顏色,象征著未來的幸福生活,清甜的味道,更為婚禮的氛圍增添了一絲別樣的甜美。

除鮮食之外,洞庭橘還可加工成橘餅、橘紅糕等食品。還有那些心靈手巧、勇于嘗試的吃貨,用橘子試做各種菜肴。例如,螃蟹肥美之時,正值橘子初上市,挑選橘子揭頂去瓤,填以蟹肉,滴滿橘汁,點上米酒,再蓋上橘頂,放入籠屜一蒸,就是“蟹釀橘”。橘子的清香酸甜中和了蟹肉的腥氣,又激發(fā)出蟹肉的鮮爽與之交融,令人食指大動。

而宋代《山家清供》中記載的“洞庭饐”,則是將嫩橘樹葉與蓮藕一起搗爛成泥,和上蜂蜜、米粉,上屜籠蒸熟。淺嘗一口,甜中帶著葉子的清香?!渡郊仪骞罚瑫麨?span style="color:#2980b9;">“鄉(xiāng)居粗茶淡飯之謂也”,記載了一百多道菜譜,原料多為山野所產(chǎn)的果蔬、河鮮以及野菜等。作者林洪,自稱林逋七世孫,通過這本“清供”菜譜,或許可以窺見林洪刻在基因里的那種對隱逸生活與回歸自然的清高追求。而這,與千百年前屈原所歌詠的橘樹“深固難徙,更壹志兮”的品格,很難說沒有相通之處。

圖自pixabay.com

轉(zhuǎn)眼間,又到了橘子成熟的時節(jié)。洞庭山的橘園,或許又是一幅“蒹葭淅瀝含秋霧,橘柚玲瓏透夕陽”的美景,蒼翠之中散落點點金紅。街市上金燦燦的橘子,也隨處可見。剝開橘皮,清香撲面而來;品嘗橘瓣,是沁涼的酸甜。一枚小小的洞庭橘,包含了千年江南故事,訴說著吳地的悠悠情思……

參考文獻:

1. 蔣天樞《楚辭校釋》上海古籍出版社

2. 湯化譯注《晏子春秋》中華書局

3. 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

4. 陳壽《三國志》中華書局

5. 韓彥直著,彭世獎校注《橘錄校注》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

6. 林洪《山家清供》中華書局

7.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人民文學出版社

8. 彭定求編《全唐詩》中華書局

9. 袁炳和《江蘇省柑桔栽培的氣候分區(qū)》,《南京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1983年第1期

10. 王玲《唐宋時期柑橘經(jīng)濟的幾個問題》,陜西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7

11. 余俊、喻云《蘇州市吳中區(qū)洞庭紅橘保護發(fā)展規(guī)劃研究》,《農(nóng)村經(jīng)濟與科技》2016年第2期

12. 曾雄生《從洞庭橘到溫州柑——宋代柑橘史的考察》,《中國農(nóng)史》2018年第2期

13. 孔翔、吳棟《陸巷古村緣何留不下洞庭紅橘?——鄉(xiāng)村旅游地經(jīng)濟作物的傳承機制初探》,《旅游學刊》2022年第1期

聲明:本館原創(chuàng)文章轉(zhuǎn)載,須經(jīng)館方授權。公益原創(chuàng)文章插圖,圖片版權歸屬于收藏地或創(chuàng)作人。

原標題:《江南風物|蓼岸風吹紅橘香》

閱讀原文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gòu)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gòu)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wǎng)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

            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