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欧美乱伦|手机AV永久免费|澳门堵场日韩精品|日本性爱欧美激情|蜜桃狠狠狠狠狠狠狠狠狠|成人免费视频 国|欧美国产麻豆婷婷|99久久久国产精品福利姬喷水|婷婷内射精品视频|日本欧洲一区二区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中美浮夢錄︱大門口的囚徒(二):金山埃侖島上的中國移民

王元崇
2024-03-14 15:52
來源:澎湃新聞
? 澎湃研究所 >
字號

今天,埃侖島上最重要的通勤碼頭仍在阿亞拉灣,即1775年阿亞拉艦隊拋錨駐扎之地。從這一碼頭乘船,到對面蒂伯龍的碼頭只需要幾分鐘,到三藩碼頭則需要二十分鐘。

從三藩到埃侖島,每天有三四班渡輪,途中可以望見魔鬼島監(jiān)獄和金門大橋,這兩個地標建筑都是在1910年到1940年間,也就是埃侖島移民拘留所羈押華人移民期間,修成的。當移民們最終獲準離島時,他們或許會看到花旗國建筑史上這壯麗的一頁。

在阿亞拉灣碼頭下船后,沿著環(huán)島公路,步行半小時左右才到移民拘留所。不過當年的移民倒不必走,因為船只直接在拘留所邊上的“中國灣”(China Cove;后又稱為溫思露海灣,即Winslow Cove)拋錨,移民通過狹長的棧橋就可以直接進入拘留所了。如今,那座棧橋早已煙消云散,只剩下一口曾經(jīng)面對棧橋和海灣的自由鐘。這口銅鐘鑄于1910年,即拘留所正式啟動的年份,也是萬里之外的大清國覆亡之前一年。

埃侖島移民拘留所前曾經(jīng)面對著棧橋的銅鐘

大門口的陌生人

拘留所建在一個山谷地帶,東西高、中間低緩,北方開口對著海灣。主要建筑包括正對海灣的行政大樓、行政大樓背后的位于西側(cè)山坡上的二層的木制拘留營房(detention barracks)、行政大樓側(cè)對面的位于東側(cè)山坡上的二層的木制醫(yī)院、行政大樓旁邊的鍋爐房、12所移民官員及其家屬的小別墅、洗衣房、淡水儲水罐等等。

這些建筑大部分由加州建筑師沃特·馬修斯(Walter J. Mathews)設(shè)計和監(jiān)督施工,1905年起動工建設(shè),1908年建成,但因資金困難,拖到1910年才正式啟用。

美國國家歷史地標調(diào)查委員會1997年所繪制的拘留所地圖,地圖的左上方是正北方向,右下方是正南方向。圖上標號01為行政大樓,02為中國灣碼頭,317是拘留營房,314是鍋爐房,316是醫(yī)院;現(xiàn)在的大門位于318(地毯商店)和313(騾馬谷倉)之間。如今行政大樓和編號F2-10的移民局工作人員及其家屬居住的小別墅都已完全不存,行政大樓毀于1940年的一場大火,小別墅群則毀于1971年的一場火災(zāi)演習。  來源:美國國家檔案館藏1998年1月美國國家歷史地標調(diào)查報告之附圖

美國國家檔案館中的埃侖島拘留所全景照片,大約攝于拘留所剛剛啟動的1910年左右,因為山坡上的移民局員工的家屬樓尚未建成。照片上停在中國灣的船只、棧橋、行政樓(中間的建筑物)、拘留營房(最右邊的兩層建筑物)、拘留營房后的水塔、西面山坡上的醫(yī)院、近景的帶有高高煙囪的鍋爐房,盡收眼底。近景處的鋼絲圍繞的柵欄旁邊的土路,就是今天修建的環(huán)島公路的一部分。 來源:美國國家檔案館,照片編號23658-2011-003_a

如今拘留所博物館的正門

多年以前,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中國史教授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 Jr., 1937–2006)寫過一本書,叫做《大門口的陌生人》(Strangers at the Gate),講的是1839年到1861年之間華南廣州一帶的中西碰撞的故事,“陌生人”指的是英法美等國的西洋人士,“大門”比喻的是大清國的國門。從這個角度來看,華人移民進入三藩的埃侖島拘留所,恰恰成為了美國大門口的陌生人,更是大門口的囚徒。巧合的是,埃侖島也正好與伯克利隔灣相望。

醫(yī)學檢查與移民質(zhì)詢

除了行政大樓,拘留所最重要的建筑便是二層的木制拘留營房了,營房的正門朝北,因為山坡的關(guān)系,需要沿著臺階才能進入。

按照移民局原本的設(shè)計,日本人住一樓,男人在東側(cè),女人在西側(cè);中國人住二樓,男人在東側(cè),女人在西側(cè)。歐洲移民與亞洲移民分開,而且他們并不需要在此處羈留多少時間即可入境。

隨著亞洲移民人口的增多,男性移民住在拘留營房,女性移民和孩童則搬到了行政大樓的生活區(qū)中。男性居住的拘留營房中,上下兩層都有一間大屋子是住中國人的,其余的亞洲男人則住在另外的房間里。

拘留營房

拘留營房是木制的,與之前中國移民在三藩碼頭居住的木制小樓用料一樣,所以移民們照舊稱呼之為“木屋”。木屋的宿舍內(nèi)都是三層床鋪,按照支撐床鋪的鋼管組計算的話,每一組左右都是上下三個床鋪,每層的兩個床鋪幾乎是直接連在一起的,而各組之間相隔也很小,所以毫無隱私可言。就人數(shù)而言,拘留營房通常都有200到300名中國男性居住,住在行政大樓生活區(qū)的有30到50名中國女性及其未成年子女。

木屋一開始的設(shè)計沒有考慮防火通道和防火設(shè)施,所有的窗戶也都無法打開,所以在啟用后不久官方就不得不著手進行消防改建工作。木屋后面是鐵絲圍欄,住在里面的人只有十分有限的活動內(nèi)容,例如熟悉移民詢問程序、與牧師談話、賭博和固定室外活動??傮w而言,與一座監(jiān)獄沒有多大區(qū)別,移民們干脆就管它叫“監(jiān)牢”。

1910年拘留營房二樓中國男性移民居住的宿舍,右上方鋪位上坐立的男子還留著長長的辮子,房間內(nèi)晾曬的衣褲、床鋪下的洗臉盆等清晰可見。  來源:加州州立公園;《埃侖詩集》[第2版]第23頁插圖

1910年中國移民的餐廳,墻上貼著三張中文告示,其中兩張內(nèi)容相同。布告都是講“西人吩咐”的規(guī)矩,包括:每個長桌坐32人,分四組,每組坐8人;以及飯菜限定、不可再加。布告最后有“諸君見諒、不得有違”或者“諸君見諒,特此布告”之字樣。從照片來看,每組的確是8個碗,1只勺子,每16人一個茶水壺。從照片上的水壺和瓷碗的數(shù)量來判斷,這個房間整好容納200人就餐(美國國家檔案館館藏照片)。從其他的一些照片來看,就餐時間該餐廳十分熱鬧,也非常擁擠。

移民進入拘留所以后,首先要接受醫(yī)生的包括抽血化驗和糞便化驗在內(nèi)的嚴格檢查,對于體內(nèi)有寄生蟲的、沙眼、肺炎、梅毒等等之人,即行以嚴重傳染病為由進行遣返,這也是美方移民官遣返華人移民的主要手段之一。

在1910年之前,雖然美國對華人移民的檢查也非??量?,遣返比例甚至在1902–1903年高達31.6%(1628名中國人中516人被遣返),但是沙眼之類的并不會作為遣返的理由,而1910年之后此種醫(yī)學檢查變得更為嚴苛。

從營房的題壁詩中,我們得知對華人的檢查包括從耳朵和面部抽血以檢測勾蟲等項目,這讓不少人感到非??謶?。這些醫(yī)學檢查看上去十分“科學”,對于衛(wèi)生習慣不良的人好像也是件“負責任”的事,但是同樣登島的歐洲移民卻不必經(jīng)受這樣的驚嚇,對他們不過是看看五官之類的例行公事,所以中國人之種種受辱,自不待言而知矣。對此,有華人移民在拘留所木屋題詩說:“詳恨番奴不奉公,頻施苛例逞英雄。凌虐華僑兼背約,百般專制驗勾蟲。”

埃侖島上對華人移民小孩的醫(yī)學檢查  來源:美國國家檔案館館藏照片,編號90-G-124-45

移民們對生活在這座孤島上以及蝸居在監(jiān)牢一般的木屋中的日子,自是非常不滿,三藩的華人社團也希望移民站能夠重新遷回三藩市。1910年,三藩的中華會館(系中國在美總會館)和中華總商會派代表前往華盛頓特區(qū),試圖勸說商務(wù)部長改變苛待中國移民的情況,但是后者不為所動。最后聯(lián)邦政府只是做了微小的政策調(diào)整,中國移民絕大部分仍舊要在埃侖島登陸受審。

同年春,光緒皇帝的同父異母弟弟、貝勒載濤(1887–1970)抵達三藩,準備考察美國陸軍。中華會館希望貝勒可以游說美國政府,讓埃侖島的移民站遷回三藩市,但最后也沒有任何結(jié)果。這位貝勒和當時在三藩的華人大約都不會想到,大清國在一年以后就要分崩離析了。

對登島滯留的中國人而言,最重要的事情莫過于接受移民官的質(zhì)詢了,此事決定了他們能否進入三藩、留在美國,又或者時命不濟而被遣返中國。移民官會問很多問題,然后看回答是否跟申請人在美國的親屬或者雇主的介紹對得上,如果對不上就會有很大的幾率被遣返。

1923年一名年輕的中國移民正在埃侖島上接受移民官員的審查  來源:美國國家檔案館館藏照片,編號90-G-124-479

有關(guān)移民質(zhì)詢的問題,我們可以以上文提到的1926年抵達埃侖島的18歲的“趙玉蘭”為例,來管中窺豹。1926年4月7日,趙玉蘭同其“母親”王氏(Wong Shee)一起接受了移民官的質(zhì)詢。起初是二人一起回答幾個簡單的有關(guān)名字等的問題,然后是二人分別進行獨立環(huán)節(jié)的問答,王氏總計回答了27個問題,而趙玉蘭則總計回答了143個問題。

趙玉蘭的帶有本人照片和簽名的美國簽證的一角  來源:埃侖島移民博物館

以下是趙玉蘭單獨問答環(huán)節(jié)的開始部分的記錄,由翻譯Lee Park Lin居間翻譯,其中還包括移民官員所記載的有關(guān)趙氏身貌特征(部分粵語音寫因無法查詢中文具體為何,暫且保留英文原文):

問:你多大了?

答:18歲。

問:你何時何地出生的?

答:宣統(tǒng)元年二月十五日(1909年3月6日),中國香山Wong Lung Doo區(qū)的Nom Moon See Gar村。

問:你一直生活在那個村子嗎?

答:是的。

問:你結(jié)過婚嗎?

答:沒有。

問:你父母的名字、年齡和現(xiàn)在居住地都是什么?

答:家父趙明,又叫趙屏東(Chiu Poon Dung),現(xiàn)年55歲,現(xiàn)居蒙大拿州比尤特(Butte)。家母王氏,現(xiàn)年55歲,裹腳,她也是一名移民申請人。

個人描述(personal description):

性別:女性;種族:中國人;身高:穿著中國拖鞋的時候5英尺2英寸;黑色頭發(fā);深褐色眼睛;中等膚色;鼻梁上有疤痕;右眼瞼上方有小凸起;有穿耳孔

問:你說、讀、寫什么語言?

答:只會中文。

問:你來本國的目的地是哪里?

答:去家父所在地。

問:你曾經(jīng)被捕過嗎?

答:沒有。

問:你曾受過什么慈善資助嗎?

答:沒有。

問:你或者父母任何一方有曾經(jīng)在瘋?cè)嗽捍^嗎?

答:沒有。

問:你曾經(jīng)有被本國逮捕然后遣返,或者被驅(qū)逐然后遣返過嗎?

答:沒有。

問:你相信多重配偶制(polygamy)嗎?

答:不。

問:你是一個無政府主義者嗎?

答:不是。

問:誰在本國養(yǎng)活你?

答:家父。

問:你有什么自己的本錢嗎?

答:沒有。

問:你有多少個兄弟姊妹?

答:我有五個兄弟,沒有姊妹。

問:你有收養(yǎng)的兄弟嗎?

答:是的,我有一個兄弟是收養(yǎng)的,其他四個是親生兄弟。

問:你親生兄弟們的姓名、年齡和現(xiàn)在住址是什么?

答:Chiu Sue Hin,34歲,他民國七年(1918年)死在了美國;Chiu Ngin Yee, 28歲,在比尤特;Chiu Ngin Sun, 25歲,現(xiàn)跟家父在一起;Chiu Ngin Wing,20歲,也跟家父一起。

問:你的兄弟們都是在哪里出生的?

答:都在我出生的地方。

問:你收養(yǎng)的兄弟的名字、年齡和現(xiàn)住址是什么?

答:Chiu Jun Hoon, 15歲,現(xiàn)在我們村子里住。

問:你們家何時收養(yǎng)他的?

答:民國十三年四月一日(1924年5月4日)。

問:他現(xiàn)在跟誰住在一起?

答:他現(xiàn)在跟我的大哥和三哥住。

問:只有你的大哥和三哥結(jié)婚了嗎?

答:不是的,我二哥也結(jié)婚了。

問:你二哥的太太在哪里?

答:她在美國。

問:你其他兄長的妻子有在美國的么?

答:我三哥的妻子申請過一次移民,她在民國十二年七月(1923年8月)來到了美國但是被拒絕然后遣返了。

問:她的名字是什么?

答:梅氏(Mok Shee)。

問:她有過什么孩子嗎?

答:沒有。

問:你大哥的妻子叫什么名字?

答:秦氏(Chun Shee)。

問:她有其他名字么?

答:沒有。

問:你曾經(jīng)聽到過她被叫做“I So Chun See”嗎?

答:我叫她阿嫂,意思是我大哥的妻子,但是她按照姓氏叫秦氏。

移民官問翻譯:“I So”是這個意思嗎?

翻譯答:“I So”意思就是大哥的妻子。

移民官繼續(xù)問申請人:

問:你大哥有孩子嗎?

答:是的,一個兒子,沒有女兒。

問:這個男孩兒的名字叫什么?是什么時候在哪里出生的?

答:叫Chiu Louie Mee, 16歲了,我不知道他在哪里出生的。他現(xiàn)在在中國。我不太清楚他何時出生的,大約是宣統(tǒng)三年(1911年)。

問:你二哥的妻子叫什么名字?

答:李氏(Lee Shee)。

問:你二哥是何時何地與她結(jié)婚的?

答:民國十一年(1922年),在美國。

問:你見過你二嫂否?

答:沒有。

問:你知道你二哥是否有孩子嗎?

答:有兩個女兒,沒有兒子。

問:你父親的父母還在嗎?

答:不在了。

問:你母親的父母還在嗎?

答:不在了。

問:你見過祖父母嗎?

答:沒有。

問:你確定你沒有見過嗎?

答:我見過我奶奶,但是記不清了,我那時候太小了。

問:你父親有兄弟姐妹嗎?

答:沒有。

問:你母親有兄弟姐妹嗎?

答:沒有。

問:你在中國一直在做什么?

答:我在Dai Look Kay村上學,上到15歲,然后待在家里,沒做什么事。

問:你何時入學的?

答:11歲的時候。

問:那是所什么學校?

答:是一座女校。

問:你知道你爺爺奶奶埋在哪里嗎?

答:在我們村子的一個山坡上。

問:你知道他們的名字嗎?

答:我爺爺叫做Chiu Ding Yow,我奶奶是李氏。

問:你大哥埋在哪里?

答:在美國,我不知道確切地點。

問:你爺爺奶奶的墳上有什么特點嗎?

答:我從來沒有去過,不知道。

上述問題基本都是有關(guān)個人家世和家庭成員現(xiàn)狀的,此后移民官繼續(xù)追問細節(jié)問題,包括在老家的房子的位置和布置等等。美國國家歷史檔案館中收藏有海量的類似趙玉蘭這樣的移民質(zhì)詢記錄,很多問題跟趙氏被問到的一樣,都是十分瑣細的。移民官這樣做的目的,是要看申請人在細節(jié)質(zhì)詢中是否會暴露出破綻,以便決定是否批準其移民申請。

18歲的趙玉蘭雖然只是一名從未走出過香山鄉(xiāng)村的“紙面女兒”,但明顯她和趙明等人早就商定好了對幾乎所有問題的應(yīng)對之法,恐怕還進行過模擬訓練,所以才能對答如流,且與其“母親”的回答彼此呼應(yīng),滴水不漏。

在當時,人們普遍的做法是到美國之前用幾個月時間來熟悉相關(guān)的移民質(zhì)詢問題和回答,在船只抵達三藩之前會銷毀這些字句。趙玉蘭非常年輕,記憶力也不錯,在詢問的最后一環(huán),移民官員讓她辨認移民文件中的其兄弟和三嫂梅氏的照片,趙氏皆指認無誤。

這位長相周正的姑娘在陳述中說自己11歲入學,15歲輟學,也就是在家鄉(xiāng)受過了四年左右的教育。她這樣回答是有針對性的,因為美國1917年出臺了新的移民教育測試法案,該法案要求16歲以上的移民申請人需要具備一定的讀寫能力,否則無法進入美國。當時她已經(jīng)18歲了,必須要證明自己不是文盲,當然她具體是否受過四年的女子學校的教育,也是無法查清的事,至少她對自己的中文簽名是相對熟練的。

在經(jīng)過了正式質(zhì)詢之后,趙玉蘭成功取得移民身份,登陸三藩,在美國開啟了新的生活篇章,一直到2008年在加州辭世,享年100歲。她在美國的一輩子都是以“趙玉蘭”的身份出現(xiàn)的。大約因為她的亞洲女性身份(移民以男性為主),和后來相對完整的家庭經(jīng)歷和口述歷史采訪經(jīng)歷等緣故,她的移民質(zhì)詢案例被一些研究者和博物館視為代表性個案,至今陳列在島上的博物館中。

其實,在埃侖島上的中國人,每個人都經(jīng)歷了和趙玉蘭一樣的移民質(zhì)詢,留下了汗牛充棟的問答記錄。他們中的大部分最后獲準登陸三藩,但也有不少人因這樣那樣的原因被遣返回國。

趙玉蘭在移民問答記錄最后的親筆中文簽名  來源:埃侖島移民博物館展廳

趙玉蘭抵達三藩的時候是18歲,和她一起來的趙明的妻子已經(jīng)55歲。但她還不是最老的,拘留所內(nèi)還住過73歲的老者,他在木屋的一首題壁詩云:“讀罷詩書四五擔,老來方得一青衫。佳人問我年多少,五十年前二十三?!?/strong>不知道這位73歲的中國移民是否通過了移民局的審查得以順利登埠;如果他被遣返,也不知道是否活著回到了廣州。我希望他實現(xiàn)了自己的計劃,沒有再嘗海上顛簸之苦。

-----

王元崇,系美國特拉華大學歷史系長聘副教授。本文圖片來源若非特別注明,均由作者拍攝提供。

    責任編輯:單雪菱
    校對:張艷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wǎng)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wù)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

            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