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欧美乱伦|手机AV永久免费|澳门堵场日韩精品|日本性爱欧美激情|蜜桃狠狠狠狠狠狠狠狠狠|成人免费视频 国|欧美国产麻豆婷婷|99久久久国产精品福利姬喷水|婷婷内射精品视频|日本欧洲一区二区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麥麥走出價值黑洞的方法是“找個班上”嗎?

2024-11-15 17: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字號

原創(chuàng) 嚴肅的人口學八卦組 嚴肅的人口學八卦

作者:何雨辰 北京大學社會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李婷 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健康學院教授

隨著《再見愛人》的更新,“麥學”的討論熱度已經逐漸超過了楊子和留幾手。網(wǎng)友給幾位嘉賓做規(guī)劃,建議作為全職媽媽的麥麥應該“找個班上”。借此機會,我們借聊聊女性的勞動參與和近年來的主婦化趨勢,看看陷入價值黑洞的麥麥,解決婚姻問題的方法是不是出去上班。

一、中國有多少全職主婦?

全職主婦或全職媽媽并非中國女性的主流選擇。有研究指出,女性初育后就業(yè)軌跡中占比最高的類型依然是“長期正規(guī)就業(yè)”,大約為55%(楊一純等,2023)。

圖1 中國非農女性初育后的長期就業(yè)軌跡 (楊一純等,2023)

其他國家相比,中國女性穩(wěn)定就業(yè)的比例和依然較高。例如美國女性在生育前后都持續(xù)工作的比例只有36%(Killewald和Zhuo,2019)。

圖2 美國女性初育后的長期就業(yè)軌跡(Killewald和Zhuo,2019)

在中國的全職主婦中,大多是女性在生育后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就業(yè)中斷,做過一段時間的全職媽媽,隨后再或早或晚地回歸就業(yè)。9%的女性做過三五年全職媽媽,較早地回歸了勞動力市場;有4%的女性做五年以上甚至十幾年的全職媽媽,不過她們也在孩子小學之后就陸續(xù)回歸就業(yè)。相比之下,美國經歷了短期和較長的職業(yè)中斷的女性比例,則分別達到15%和14%。

而關注長期未就業(yè)的全職主婦,中國的比例和其他國家相比也相對更低。中國的長期未就業(yè)的女性比例為8%,而美國這一比例有21%。

這主要是由于,盡管中國也崇尚“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tǒng),但是在單位制和“婦女能頂半邊天”的意識形態(tài)下,夫妻雙方共同就業(yè)成為最常見的家庭模式安排。

二、全職主婦有變多嗎?

如果分析不同出生世代的女性初育后就業(yè)軌跡的變遷模式,可以發(fā)現(xiàn)遵循“長期未就業(yè)”這一軌跡的全職主婦有一定程度的增加。1964年后出生的女性長期未就業(yè)的比例已經超過了10%。

圖3 不同出生世代的女性長期就業(yè)軌跡的分布(楊一純等,2023)

長期未就業(yè)的全職主婦增多的這一趨勢,和女性就業(yè)率在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出現(xiàn)下滑的趨勢一致。盡管中國女性的勞動參與率一度居于世界前列,但是自中國市場經濟改革以來,中國女性勞動力參與率持續(xù)穩(wěn)定下降。

圖4 各國15歲以上女性勞動參與率

這一下降趨勢主要是由于市場改革后,單位制的衰退讓生育責任被轉移到私人家庭,而性別平等意識形態(tài)中“性別本質主義”的復蘇使得女性主要接管了生育和養(yǎng)育責任,這對女性的就業(yè)機會及其職業(yè)軌跡產生了負面影響,“婦女重返家庭”成為20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初期的全國性辯論話題。

三、女性為什么成為全職主婦?

從微觀個體的角度上看,女性成為主婦主要有三種機制,一是失業(yè),二是生育孩子,三是為了孩子的教育(吳小英,2014)。

第一種是由失業(yè)導致女性成為主婦的情況,是一種被動的或消極的主婦化類型。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經濟改革的初期,許多國有企業(yè)工人被迫離職或在家待崗。許多未受過正規(guī)教育的女性不得不回家當主婦。在當代就業(yè)競爭更加激烈的情況下,企業(yè)裁員和白領失業(yè)的狀況也使許多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被“主婦化”。

而第二種和第三種為撫養(yǎng)和教育孩子而回家當全職媽媽、全職太太的現(xiàn)象,這是相對而言主動的、積極的主婦化類型,因為這種選擇是她們權衡各種利害得失和關系后走出的更符合自己心愿的一步,也在中國多見于收入和地位相對較高的家庭。女性在兩種情況下可能選擇做主婦,一類是女性從一開始就定位于嫁個有錢人做個全職太太,干自己喜歡干的事。另一類是女性在職場上未能找到自己心儀的工作,或者厭倦了千篇一律的程式化工作而又無法找到新的有吸引力的崗位或事業(yè),進而辭職歸家過上全職太太的生活。

這樣主婦化的家庭通常需要具備兩個前提條件。一是必須有一個事業(yè)有成的丈夫,能在經濟上為家庭排除后顧之憂;二是在選擇全職主婦的夫妻雙方必須達成基本一致的認同,是女性與家庭內部其他個體協(xié)商、博弈的結果。

但是實際上在現(xiàn)實當中,女性的主婦化選擇究竟被客觀環(huán)境所迫還是出于個體自愿的選擇,是個體的選擇還是家庭協(xié)商的結果有時并非界限分明。市場的殘酷競爭和歧視給女性帶來的不利后果,政府與家庭相關的福利保障制度的導向性,家庭負擔和孩子照料的需要,早教理念和家的理想氛圍,以及家庭和情感紐帶在個人自我實現(xiàn)中的重要性,所有這些都可以交互混雜在一起,共同影響女性主婦化與否的選擇。

四、全職主婦的增多,有新的理論解釋嗎?

對于當前我國全職媽媽與全職太太不斷增加的情況,除了從單位制解體和“性別本質主義”的復蘇這些理論視角理解之外,個體化理論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框架。

在充滿風險和不確定性的現(xiàn)代社會中,個體逐漸從民族、國家、家庭等傳統(tǒng)概念和制度形式抽離出來,擺脫了這些傳統(tǒng)束縛后,個體從既定的“標準化人生”走向了自主的、風險性的“選擇性人生”。

個體與家庭制度之間的關系發(fā)生了一個重要的變化,就是個體不再是為了延續(xù)家庭或家族的需要而存在,而是家庭不斷變動以服務于個體的需要。在風險社會中,女性在教育和就業(yè)市場上遭遇的差異化對待和不公案例屢見不鮮,職場上的性別隔離以及女性在消費文化中的物化和身體化幾乎成為普遍現(xiàn)象。在制度和市場呈現(xiàn)給女性勞動力的整體上是一種不友好的界面的情況下,為了降低風險、實現(xiàn)個人的人生設計,個體需要時不時利用已有的各種文化和話語資源為自己服務。家庭中的傳統(tǒng)雖然失去了制約力量,但是開始成為個體可利用的資源。

選擇成為主婦,也是一種在個體化的社會中,獨立設計自我的人生軌跡、在個體與家庭之間協(xié)商和選擇并尋找新的身份認同的體現(xiàn)。這樣的主婦選擇對于個體來說,家庭本身不再是目的,而是用來服務于個體,幫助個體抵御風險、追求自身發(fā)展的途徑。

但是全職主婦究竟是令人羨慕還是令人鄙夷的一直存在爭論。在另一種“婦女能頂半邊天”的話語體系下,女性被要求在公共領域付出與男性同等努力。但這種話語體系下,卻沒有在私人領域給予她們與男性同等的權利,傳統(tǒng)性別角色期望長期存在,家庭中的家務、照料勞動的價值依然沒有得到認可。

Paula England在“Theory on Gender”一書中的序言中寫道“隨著我對性別的研究越深入,我越認識到社會使女性處于不利地位的兩種方式:一是通過阻礙女性參與那些具有高回報的、傳統(tǒng)上被視為男性的活動;二是未能承認女性通常從事的活動的貢獻,因此沒有給予相應的重視和回報。其中一個例子是對于為他人提供照料和情緒價值這類的工作,未能恰當?shù)刂匾暫酮剟睢!保‥ngland,1993)

在這種話語體系下,全職主婦的價值被忽視,主婦被視為“寄生蟲”、“吃閑飯的”。即使在市場化之后的今天,而這種傳統(tǒng)話語體系仍影響著女性的選擇和認同。

因此女性主婦化過程中面臨的最大問題,其實不是經濟風險、也不是婚姻風險, 而是女性自身的身份認同危機,因為“干得好”和“嫁得好”這兩種選擇的支撐話語是兩種相互分離甚至沖突的范式。應對身份認同的危機,其關鍵在于女性的主婦選擇必須是女性自己做出和承擔的,因為個體化的精髓,就在于個體的自主性。

五、麥麥走出價值黑洞的方法是出去上班嗎?

麥麥在節(jié)目中經常體現(xiàn)著“擰巴”和前后矛盾。她既期待禮物、羨慕朋友給老婆買禮物,又嫌棄李行亮的禮物沒有送到“心趴”上,把貴重的禮物退掉;既追憶年輕時候有人追,可以過上富太太的生活,又在經濟條件好起來了之后依然不買衣服。這正是反映出她在“嫁得好”和“干得好”這兩種話語體系下的掙扎和她的自我認同危機。

她一方面認為自己全職太太的選擇是雙方共同主動決策下的家庭分工,但是又沒有認可自己作為主婦的價值,擔心自己是別人的負擔。

在夫妻采訪中,她多次表達“希望李行亮覺得我有價值,也希望我可以也覺得自己有價值”。她被李行亮所說的“她沒有工作、對家庭沒有貢獻”這句話所激怒。這也反映出麥麥在家庭中育兒、家務勞動的價值卻沒有被看見,既沒有被李行亮看見,本質上也沒被她自己所認可。

麥麥對李行亮個人生活與工作的干預,都是在用一種極端的方式,通過“難搞”和委屈,來從李行亮身上證明自我的價值。甚至以強勢的方式對待身邊的人,“熏雞事變”中她不斷強調自己省下了錢,反映出她強烈希望得到他人對她的價值的認可。

麥麥逐漸把自己困在了家庭的瑣事里,將自己的價值綁在了別人的身上,在個體化的社會中失去了個體的自主性。麥麥身上能看到強烈的“不配得感”,她對自己價值的不認可也反映在她沒有興趣愛好、不那么欣賞自己、不會給自己留空間。

對于陷入了價值黑洞中的麥麥,網(wǎng)友們的建議都是“找個班上”。的確,工作和收入對于女性的價值感獲取和在家庭中的議價能力都有著重要意義。

不過個體的價值感也不僅是用工作和收入來體現(xiàn),相對收入也不是家庭貢獻的唯一衡量標準,家務勞動的價值、為其他成員關心的情緒價值都應該在家庭中被認可。即使是主婦,也需要在個體化的社會中構建出自己的價值空間,從方方面面的“不配得”和失衡中走向“配得”。女性需要在“干得好”與“嫁得好”之間建構一種積極的價值認同,贏得自己更大的主體性空間和自主的人生。

參考文獻

吳小英.主婦化的興衰——來自個體化視角的闡釋[J].南京社會科學,2014(02):62-68+77.

楊一純,於嘉,謝宇.中國女性初育后的長期就業(yè)軌跡 基于序列分析的探索[J].社會,2023,43(05):167-203.

England, P. (Ed.). (1993). Theory on gender: Feminism on theory. Transaction Publishers.

Killewald, A., & Zhuo, X. (2019). US mothers’ long-term employment patterns. Demography, 56, 285-320.

原標題:《麥麥走出價值黑洞的方法是“找個班上”嗎?》

閱讀原文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wǎng)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

            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