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農村青年尋路紀|勞動者的書信⑤
【編者按】
歷史的魅力,也許也藏匿于一摞摞塵封書信的褶皺之中。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雙手和土地的聯系逐漸松動,人們扔掉鋤頭、走出村落,跨進流動的世界。復旦大學社會發(fā)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張樂天收集整理了大量勞動者的書信,它們來自鄉(xiāng)鎮(zhèn)工廠、民營企業(yè)、少女心房,也來自異國他鄉(xiāng)。字里行間,不僅有商業(yè)意識的覺醒、政策變革中的裂隙,還有經濟神話下的瑣碎......它們是社會轉型期的微觀樣本,描摹出八九十年代勞動者在城鄉(xiāng)流動中流轉的心事。
五一勞動節(jié)期間,我們整理了五組勞動者主題書信,讓這些沾著機油與汗水的字跡告訴我們,一群人如何用最樸素的生存哲學,在流動的時代中為自己架起橋梁。

海報設計/王璐瑤
文/張樂天
1990年代初,江蘇省興化市永豐鄉(xiāng)西營村青年農民陳逸航與他的同學們一起,先后從縣職業(yè)高中畢業(yè),結束了求學生涯。
黨的十四大正式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方向,國家政策空間已打開,農村青年有機會自主創(chuàng)業(yè)、自由發(fā)展。
像全國數以億計的農村青年一樣,陳逸航他們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燃起的希望之光所吸引,告別父母、離開村落,上下求索、堅忍不拔地探尋新的人生道路。陳逸航保存的82封書信記錄著“尋路”中的點點滴滴。

路茫茫,在何方?
江蘇中部河下里區(qū)域是長江、淮河兩大水系間的一大片低洼地,興化市更是位于河下里的“鍋底洼”。這里地勢低平,水網稠密,河蕩相連,“無舟不行”。地理環(huán)境孕育了永豐一帶的農業(yè)與運輸業(yè)。農業(yè)以水稻為主,間有蠶桑;運輸業(yè)依靠縱橫交錯的河道展。部分農民兼顧運輸業(yè)與農業(yè),當地人稱他們?yōu)椤按瘛薄?/p>
陳逸航,江蘇興化市永豐鎮(zhèn)西營村人,初中畢業(yè)后沒有考進高中,就讀于興化職業(yè)中學。在同學們眼里,陳逸航是一位“樸素、誠實、和藹、勤奮”的好青年,是“公認的才子”、“永遠樂觀”的好同學。1991年初夏,他職業(yè)高中畢業(yè),參加了當年的高考。名落孫山,回家種田。
他剛回家?guī)滋?,就遭遇連續(xù)特大暴雨,河水泛濫,全村的水稻田、棉花地都被滾滾洪水淹沒,眼前汪洋一片,連建在高地上的房子都進了水[1]。他與父母鄉(xiāng)親們一起挖土裝袋打壩頭,努力把洪水擋在農田的外面,然后用各種不同方法排水。經過十來天的奮斗,陳逸航家的水稻損失較小,但棉花注定欠收了??粗∠÷渎涞拿藁?,他感嘆傳統農業(yè)的無奈。
他是自由的,決心去找工作機會。父親是個老實巴結的農民,他自己跑到附近幾個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去“碰運氣”。1991年8月中旬,鎮(zhèn)塑料廠同意他做一個候補人員,有活的時候去干,沒活就回家等通知。
一個月以后,永豐鎮(zhèn)塑料廠通知他,交足500元集資款,他可以成為正式職工。他與父親商量,父親說,家里經濟困難,但咬咬牙也要想辦法。
這是什么樣的塑料廠?其實,這只是一個專門清洗廢舊塑料薄膜的場所。企業(yè)把揚州、南京等地化工廠里骯臟的塑料薄膜收集起來,運送到臨河的地方。工人們在河里把塑料薄膜洗干凈,再涼干,疊齊,以備化工廠回收再利用。陳逸航每天在河水里清洗塑料薄膜,浸腫了雙腳,弄花了臉,還不時忍受著刺鼻的氣味。
他堅持著,卻不甘心。

下班回家,有一點兒時間,他就“孜孜不倦,堅強地啃《新概念英語》”,以便讓自己更加強大。這種精神深深感動了他的同學鐘望舒。
1991年年底,鎮(zhèn)塑料廠的承包期到了,來年需要有新人承包。陳逸航做了最大的努力,但是,他在鄉(xiāng)鎮(zhèn)格局中太細嫩了,失敗在所難免。他的同學溫言知道后寫信安慰他說:
這不要緊,大丈夫不會因一條路不通而泄氣的,天無絕人之路么!啊,是不是?振作一些,我相信以你老兄的才干,還能多闖幾條路。看見不通再回頭,總有一條是通的。目前最主要的是等待時機嗎,你有什么好念頭告訴我一聲。
承包之路不通,他注意到貨運生意不錯,就想起是否能搞貨船。他與鐘望舒他們商量,鐘望舒“非常愿意”一起搞,還告訴陳逸航,他在牛塘時有個朋友,對于購船的事十分精通,如果需要,可以寫信叫讓這位朋友幫忙。但此事投資太大,陳逸航根本承擔不起。
在討論貨船時,陳逸航還在交流著其他可能性。1992年4月26日,他的同學、朋友程既白勸他“下江南”:
對于小弟在家煩惱,我的看法是這樣,對于你的家庭是沒有什么后顧之憂,在家里的廠又呆不下去,正如蔣兄所說到外面撞一撞,或許能夠撞一條出路,好多的江南人曾對我說,我們現在不是賺錢的時候,應找一些有技術的廠,學到了技術回去可能也會派上用場,有的甚至終身受益,在此我把基礎打好了,一定會盡力而為的,不過我這里只是一個方面,另外還要爭取其它方面,你以前不是說你姨媽舅舅在江南嗎,不妨也可試試。
江南,即蘇南地區(qū)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蓬勃氣象,早就引起陳逸航的關注,被程既白一提起,他馬上心動了。此時,興化也傳來一個消息,說新辦的節(jié)日燈具廠正在招工,職業(yè)中學的學生可能被優(yōu)先考慮。何去何從?陳逸航選擇了更令他神往的江南。
下江南,陳逸航先到了無錫市堰橋鄉(xiāng)橫排圩村親戚家里,先做做臨時工,等待招工的機會。1992年10月11日,程既白鼓勵他說:“我為你的這次闖勁而感到高興……也許這次你會闖出新的成果,學會多方面的職能去迎接未來生活的挑戰(zhàn)。你說對嗎?”
1993年7月,陳逸航進入浙江省桐鄉(xiāng)市洲泉鎮(zhèn)鳳鳴化纖廠,在機修車間做機修工作。
1995年初夏,陳逸航決然辭職,回到老家,籌劃著新的創(chuàng)業(yè)。他信心滿滿,因為他不再一個人孤軍作戰(zhàn),身邊一直站著體貼入微的林棲月,兩人已于當年2月1日喜結良緣。

林棲月,陳逸航隔壁鎮(zhèn)里的一個農村女孩,一度對陳逸航著迷。1992年5月13日,她信手命筆,寫了一封書信給陳逸航,似情感充溢,又晃然若失:
逸航:
給你寫信,就象跟老朋友敘舊似的,十分的親切,特別的自然,很高興認識您,也很樂意和你一起探討人生,暢談理想。
一吐為快。
女媧給了人類永恒的生命,上帝給了人不息的靈魂,所以人是一個有思想,有感情,有生命的動物。有的人奢望物質享受,有的人追求精神財富,有的人心胸狹窄,有的人虛懷若谷,有的人未老先衰,有的人卻青春永駐……形形色色的人,繽紛多彩的生活。
別林斯基說過:“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人,虛度年華;另一種人過著有意義的生活。在第一種人的眼里,生活就是一場睡眠,如果這場睡眠在他看來,是睡既柔和又溫暖的床鋪上,那他便十分心滿意足了;在第二種人眼里,可以說,生活就是建立功績……人就在完成這個功績中享受自己的幸福?!蔽覀兪乔嗄?,是新時代的青年,我們都希望超越自我,走在時代的最頂峰。面對人生,面對我們不斷進步地社會,我們只有學習,學習,再學習和不懈的追求,才能走在時代前列,才能不被社會所淘汰。楊朔曾經說過:作為一個人,不經歷過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不跟生活打過交手仗,就不可能懂得人生的意義。正視現實,我沒有什么豪言壯語,精詞麗句,我只想吶喊幾句:年輕的朋友,當你在用漂亮的外衣裝飾自己的同時,應多用些知識來充實自己的心靈。多多的光顧知識海洋吧(這樣當青春一去不復返的時候)回憶往昔,我們這代青年應無愧社會,無愧于過去。
這就算我的《青春自由記》,愿它能給你帶來某種啟示和鼓勵。
我不相信命運。我常常捫心自問:“你有知識嗎?你有事業(yè)嗎?你有愛情嗎???”“沒有,什么也沒有?。。 币粋€虛無縹緲的人回答。有時候,我開朗活潑,有時候,我空虛寂寞,郁郁不樂,總好象失去了什么。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蒼天不負有心人,終將有一天,我們的知識會積累的越來越多。
朋友,趁著大好時光,勇敢追尋吧,追求你想得到的一切知識,理想,事業(yè),愛情。當你為現實理想并為之奮斗的時候,記住我這個朋友的話:一日曝十日寒是無益的。要知道:Though hardship to the stars.
握個手吧,為你祝福,愿我們能成為永遠的朋友!
林棲月“失去了什么”?沒有!她只是處于深深糾結中。她傾慕陳逸航,可當時她的表姐小蔓正在與陳逸航戀愛。她不能插足,不會插足,可思念像按下葫蘆浮起瓢,令她“郁郁不樂”。
或許,棲月意識到,忙碌是戰(zhàn)勝空虛的最好辦法;或許,她想打工積累些“私房錢”。她多方托人介紹,尋找打工機會。
她到無錫石塘灣鎮(zhèn)一家鄉(xiāng)鎮(zhèn)漆包線廠打工,每天從早上6點左右開始做工,一直到晚上11點才睡覺。老板脾氣粗暴,她剛學繞線時,繞得慢、繞歪了,老板就沖著罵人。有時機器不靈了,老板也罵三怪四地發(fā)火。她繞呀,繞呀,想起了《西里西亞的紡織工人》那首詩里的“我們織!我們織!”她感覺自己像西里西亞的紡織工人那樣,繞進去對這個世界“三重的詛咒”。她被老板氣哭了兩回,想打退堂鼓,又怕被別人笑話,堅持了下來?!耙股钊遂o的時候,躺在床上給你寫信,千般滋味在心頭?!彼幌雽懱?,不能寫太多,“因為明天的戰(zhàn)斗在等待著我”。
1995年元旦,林棲月決心辭職回家,準備春節(jié)結婚。令她惱怒的是,廠里竟然扣下她大半年的工資與獎金。元月7日,她寫信給陳逸航,叫他到廠里去打交道:“我知道這事很難辦,想想自己辛辛苦苦做的錢不給,心里氣憤極了。”

流浪生活
楊雪迎,興化市戴南鎮(zhèn)顧莊村人,與陳逸航一起就讀于興化職業(yè)高中。在讀書期間,她與號稱“三兄弟”的陳逸航、程既白、關逾野關系密切,暗戀著陳逸航。她生性活潑、愛玩,陳逸航有時笑她情感豐富、頭腦簡單。
1991年7月,她從職高畢業(yè),帶著天真去尋找工作,結果處處碰釘子。8月9日,她寫信給陳逸航說:
這幾天好累好累,無論是體力上,精神上都崩潰了,原以為找工作希望好大,經過這次經歷,更證實了我的頭腦簡單,社會好復雜。我再也不想參于這些捕風捉影的游戲了,踏踏實實地活下去。
她怎么“活下去”?她告訴陳逸航,她們村有許多人家家里買了車床等設備,做螺絲、螺冒,銷往南京、揚州等地。她哥哥在西安開了一家五金商店,幫助銷售螺絲等產品。她的姑父已經把家里的船賣了,準備買車床。她與妹妹商量了,做螺絲成本低,風險較小,利潤高,是否可能相辦法籌三千元錢,買車床等設備,在自己家里做。
但雪迎與妹妹一起,怎么也湊不起這三千元錢。她的創(chuàng)業(yè)嘗試失敗了。更讓她心煩的是,陳逸航似乎不太“理睬”她。1992年1月26日,她寫信給逸航:
近來你似乎不怎么回信,怎么回事,家里太忙,還是不愿意結交我這樣一位朋友,你以前不是這樣的。不知程有沒有回去,他于數日前給了我一封信,好象在無錫生活得還不錯,薪水也算可以,我真羨慕你們,至少好打發(fā)時間,活得充實。盡管我也清楚以前的想法正如哥哥所說太幼稚了,可是我仍然不愿意象一般人那樣平凡的過下去,寧可在家沒事干。不過明年我有可能找事情做到時我會告知你的。關現在也沒事做,聽說他寫了一篇《情懷》作品,寄到某地編輯部,真希望能夠發(fā)表?!?/span>
1992年2月3日,除夕夜,楊雪迎與母親、妹妹一起在家祭祖、敬神過新年。陰歷臘月水路繁忙,交通阻塞,運輸船飄泊在外,父親沒能回家,新年有些兒清淡。農村的新年,親戚朋友往來頻繁,家族中有些事情需要處理,母親難以年初就抽身離開,運輸船的活怎么辦?只得讓大女兒雪迎上船。
此前,雪迎無數次上船,那是去玩,只是玩,連煮飯、洗碗之類的事都沒有做過。這次可要幫忙干活了。2月8日,年初五,雪迎打點行李從家里出發(fā),到江蘇昆山那邊的船上。3月4日,她從昆山寫信給逸航,說了在船上的體會:
這一次,只有我和爸爸兩人,我對船上的常識一點也不懂。很不習慣,真的我也道不清為什么,在家時我也有許多事情不懂不會做,可是我一學就會,而這一次在船上,就是學不會,也不想學,貨賣完以后,爸爸就拍電報叫媽上船了。盡管我爸爸在河港來說,是大家公認的一流操作能手,對我也好,從來不責備我,可是我怕?,F在好了,媽上船了,我一天到晚睡覺也沒事。不過我不想呆在船上,媽媽他們也不要我在船上,過幾天我就從無錫回家。
她真心地希望逸航收到信以后馬上回信,她最后說:“友情,它不是茶,愈沖起淡;友情,它是酒,愈陳愈香?!?/p>
幾天以后,正當她準備回家的時候,她的父親在裝貨的時候扭傷了腰。她只得繼續(xù)在船上幫忙,跑了一趟長途,父親的腰好轉了,她才回家。春天,正值農忙,父母都在船上,她只得挑起家里的重擔,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女農民”。

1992年秋冬,她家建房,父親不幸摔傷。12月2日,她寫信告訴逸航父親的情況,還詳細講了新房子的地理位置,邀請逸航去玩。在信的結尾處,她最后表達了自己的戀情:“在這甜蜜的季節(jié)里,送給你一份,我日日夜夜的思念。”
逸航沒有“接球”。
她灰心,傷心,痛心;煩心家鄉(xiāng)的人、家鄉(xiāng)的事;決心到陜西哥哥處去散散心。
她到陜西后的情況如何?在關逾野給逸航的一封信里說:“雪迎上次從陜西給我來了一封信,信中提到了你與她的事,字里行間流露出太多的悲傷,現在她已跟其哥到西安去了,至今才給我一封信,信中說她終于解脫了出來?!?/p>
1993年8月底從西安回家,由于運輸業(yè)務繁忙,她有一段時間在船上幫忙,一直沒有聯系陳逸航。
1994年12月初,出乎她的預料,竟然收到了陳逸航的來信。她興奮極了,12月23日,她給逸航寫了回信:
How do you do!看到你的來信,我好激動,好驚喜,又好難過。真的,我心好不平靜,整個思緒全亂了,真沒用。
開始以為是關的來信,因為我曾寫過一封信給他,一直沒有收到回信,我也知道他不一定在家,也不可能象我一樣游手好閑,沒有事做時就找同學聊天。我寫信時就沒抱太大的希望,我以為今天終于收到他的來信了,誰知道是你的信,不知該如何表達此時心境。
我以為我這一輩子不可能再與你有何聯絡了,很可笑是不是?不知尊夫人有沒有與你一起生活,你能夠寫信與我聯系,想必尊夫人一定思想新潮、性格開放,屬于外向的,我猜得不錯吧。
以前的一切的一切都已成為過去,我也不想再提了。更不想尊夫人對我有何成見。既然我們有機會連系上了,就還當一般朋友相處,互相交流也不妨,你說呢?其實,不管怎樣,我是無所謂,永遠過的流浪生活。
你在信中問我在何處覓寶,說來慚愧,真的,我一直過的最不愿意過的生活——寄生蟲。還說那年我學縫紉的事吧,也許因為感情上的事吧,也可算是小小的波折,可是我卻似乎精神崩潰,第二年哥哥、嫂嫂他們到西安去,我為了改變一下環(huán)境,也跟他們一起在那生活了幾個月,可是逃避總不是辦法,在那寂寞、孤獨,什么滋味都嘗試過了,還好,磨煉了自己的意志,變得堅強,自我解脫,最終還是回來了。一晃就是一年,在家呆了一段時間,實在沒事做,又選擇了學縫紉,總算熬過了一年學徒生涯。現在恐怕能給你們單獨做西服了,我學的就是精做西服,這就是我這些年怎樣混過來的。你說我墮落否?
為什么她把個體做裁縫稱為“墮落”?

“路是人走出來的”
在興化職業(yè)高中讀書的時候,陳逸航是班長。他與程既白、關逾野結義“三兄弟”,在校時相互幫助,離校后相扶著“尋路”。關逾野是“三兄弟”中的老大,情感豐沛、優(yōu)柔寡斷,“緩心而無成”,卻仍鍥而不舍。
關逾野從職業(yè)高中畢業(yè)后,先在家?guī)椭赊r活。1992年過完春節(jié),他與哥哥嫂嫂一起“南下”。2月22日,他從常州寫信給陳逸航說:“我現在是在遠離家鄉(xiāng)幾百里的常州給你寫信,說句老實話,我很想家,相信曾和我朝夕相處的朋友。然而,一切都身不由己?!?/p>
初次離家“出遠門”,他受盡了孤獨的煎熬,每次收到兄弟的來信,都給他難得的寬慰。他對陳逸航說:
收到你的信,我獨自享受著人世間的給予,不是施舍,給我的美好而短暫的疏忽??粗愕男?,我仿佛又走回到了昔日的時光。俗語有:“男兒有淚不輕彈”之說,但每每想起這些,眼常會被淚水所朦朧。這也正是對我辛苦而遠在異鄉(xiāng)值得美好回憶東西。這也正是我值得自慰之處。
他是幸運的。到常州以后,由于哥哥的幫助,他很快進了常州牛塘小輪車廠工作。他干著翻砂做磨具的活,十分繁重,他說:“一天做下來,真是太累了。有時,真做不動了,想要回去。”老板對他不錯,叫做干輕點的活,還讓他跟著哥哥學手藝。
他從小讀書,“手難提,肩難挑”,終究無法適應翻砂的活。趁著夏收夏種農忙,他回家了。

剛到興化,他打聽到興化織布廠可能開張的消息,由于該廠與職業(yè)高中有關,他專門跑到興化紡織公司、興化勞動局詢問情況,要求織布廠優(yōu)先招收職業(yè)高中的學生。但廠長認為,招職高的學生需要培訓才能上崗,而招該廠下崗的職工,一來就可以上崗工作。他曾經找職中的老師去爭取,失敗了。
陳逸航的母校四舍中學正好缺少教師。他去應試面談,被錄取了,安排教授初一年級語文、初二年級物理、地理以及歷史等課程。他上了幾天課,一方面覺得才疏學淺薄、誤人子弟,一方面也覺得工資才每月六、七十元,太少。他辭職了。
他寫信給興化永豐鎮(zhèn)的一個廠長江若華,又請村支部書記推薦,那一天,江若華接待了他。他懷著“滾燙的心”前往,滿腔熱情被江若華的一句話澆滅:“你只學了一點外貿知識,沒有實踐經驗,這信先放在我這里?!?/p>
1992年11月初,他經人介紹,到興化外貿物資公司辦在江蘇揚州的一個商品批發(fā)部擔任出納會計,月收入約120元。他說:“我來的目的是學習一些商業(yè)知識和會計經驗?!?/p>
但好景太短。一個多月以后,商品批發(fā)部“即將關門”,關逾野“煩”;正好,陳逸航也“煩”著。1992年12月24日,他寫信給二弟說:
我十分了解你此刻的心情,你現在就好比溺水而不會游泳的人那怕抓住一根草都是好的。你說你要進一家廠,你是否有很仔細想過,你準備在江南廠呆一輩子嗎?我想是不會的。假如我現在處于你那種境況。說老實話,我也無法找出出路。但我有一種目的,也就是所謂理想。我還是持上次跟你說的那種觀點?,F在是緊要時期,你的每一種做法,都應為你的目的打基礎。也許你此刻會說我說得太玄實不近情理。但是真的,在那里望不要太多憂傷,反正沒多久。明年再說,我也找不到別的話再來安慰你了。
在信的結尾處,他又“奉送一句:瀟灑點,拿出以前;有展翅跟現實搏斗,爭取做到?!?/p>
1993年春,他到無錫市錢橋針織品廠當學徒。這一次,他對待工作的態(tài)度與以前不同,他積極起來了:
幾個多月的廠里生活,徒工雖然已早完等,但機修的知識永無止境,而要能真正的掌握這些知識那就是勤干,多用腦,因為畢竟那些師傅是不可能靠訴你的,而只有靠看和動手修才能體會到。以前對于修自行車什么的我都毫不顧問,而進了廠之后才知吃了大虧,我想這方面你是優(yōu)于我的,總之只有兩個字“勤”“思”。另外在外,最主要搞好人際關系,這也是一門科學。
工作之余,他,一個二十出頭的男孩,尋找著愛。他找到了,憧憬于廠里一位比自己年長一歲的安徽姑娘,“兩人可以說十分的要好”。但阻力很大,父母親戚都反對他招遠方的女孩。安徽姑娘的家遠在兩千多里以外,怎么辦?他嘆息,唉!“多情自古空余恨,好夢從來最易醒。”
生活在繼續(xù),兄弟們尋路在繼續(xù)。1993年9月15日,多情的逾野寫了一封多情的信。
一個多月的廠里生活,有何感受?活重嗎?
我們生的宿舍已搬過了,在以前女工生的樓,女工都搬到東邊兩幢樓,換了一個環(huán)境感覺也很不錯。晚上看看電視,要不然就陪那位女友逛逛馬路,有幾次出去真差點越出雷池,回想這些我真是哭笑不得。對待愛情我真沒法,我父母還再帶信,叫我外地不要找。有時一個人沉靜地坐下來想想,幾千里的路途,太多的不便可想而知。但那份情感又不能了斷,有時真想狠狠心,然一次次又都重新開始......
航弟,既白那邊生意不太好,聽我哥說,由于沒有本錢和生意,他們父子把船停在牛塘橋,幫人家卸貨,中愛又黑又瘦,真是皮包骨頭。唉,為了生計,竟然如此。倘若不買船,想想辦法讓他一樣和我們進廠倒也輕松,然現在把一個家,可以說一切都壓此,這個賭注靠他父親已沒有用了,他怎能沒心事?唉,生活有時真叫人無奈,路終究是人走出來的,無論多么的辛酸......
“從前有個傳說,傳說中有你有我......”每當輕哼著這首歌,一種惆悵緬懷的心情油然而生,回想你我?guī)兹蓑T車到程兄家去那種歡快稚嫩的心情恐再難尋覓,那樣的機會想也不會再有,“叫你一聲MY LOVE,親愛的是否你在思念著我......”輕柔的歌聲仍在耳邊縈繞,在寂寞的時候,一個人坐下來真想高唱唱出對現實的無奈,唱出對未來的憧憬,來融化心頭的空虛與無聊。我這個人有時實在太過于感情,太好動感情,有時感到被人拖離了人群,孤獨的要命。那時真想放聲大哭,我現在真正的感到我是那樣的不合群,我身邊沒有位談得來的男友,唉!
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重復往返的消逝,以前好多記憶已漸漸模糊,那種搏擊的浩氣已蕩然無存,以前你我那種海誓氣概已被坎坷的生活磨煉了無影無蹤,我感到我們這是在墮落。然一切又有何法?值得欣慰的是我們又走到同一條戰(zhàn)線,我們又重新走到一起,雖然走的如此艱辛,我們畢竟又在同一起跑線上奔跑,雖然我們還十分脆弱,但相信生活會磨煉我們的意志和本領(技術)。我們會成熟的,祝我們期盼著“三十真正的而立?!?/span>
愛情繼續(xù)糾纏著關逾野。他抵擋不住父親“東尋西找”,1994年年初七那天,他的兩個女同學宋雨純與呂丹儀來玩,引起父母的注意。在父母的慫恿下,他真的與宋雨純接觸起來,連續(xù)幾天與宋雨純一起玩。初十那天,他正式問宋雨純有沒有可能。宋說她一夜沒睡好,這一切太突然,她以前的男朋友每個人的家庭條件都更好,唯一能看逾野的就是脾氣好。
宋雨純不熱心,關逾野也勉強。他不滿意宋雨純的相貌,而且,他還感到與宋雨純“結合太平常了,一點沒有詩情畫意”。
在工作方面,關逾野一直強調“應有一種向上的意識,做一個創(chuàng)業(yè)者”。

1995年年初,他與朋友“一起做了一趟魚生意,錢沒賺到,但終于嘗到做生意的滋味?!彼缓蠡?,說“人還有什么比體驗生活更令人興奮的呢。我會向你好好學習,爭取多做這樣的事情?!?/p>
1995年9月,以小弟陳逸航為榜樣,關逾野最終說服了父親,放棄了無錫錢橋針織廠的工作,“打道回村”,準備創(chuàng)業(yè)。他在9月17日給陳逸航的信中寫道:
不知道未來的路將是怎樣,但我相信魯迅的一句話:“路是人走出來的?!?/span>
“路是人走出來的?!闭莾壬谥腥A大地上的堅忍不拔、持之以恒的尋路精神,鼓勵著千千萬萬農村青年踏上尋路之旅,披荊斬棘,在希望的原野上砥礪前行,不斷創(chuàng)造美好的新生活。
陳逸航他們尋路的每一個腳印,都值得觀察、玩味,都內涵著深邃的中國道理。
(作者:張樂天,復旦發(fā)展研究院當代中國社會生活資料中心主任、復旦大學社會發(fā)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
*本文經作者授權節(jié)選刊發(fā),文內人物均為化名。
[1] 1991年夏季,興化市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澇災害,最高水位達3.34米,全境內澇,全市120萬人被洪水圍困,6.4萬多間民房倒塌,為歷史所罕見。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