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唐代真的強大,對外戰(zhàn)爭一往無前?細究起來滅國都趕上了好時候

太宗
唐朝時期,對外交往的一個新情況就是接觸的外族特別多,所以一個外族的興衰存亡,往往和其他外族興衰聯(lián)系在一起,這種互動又影響了唐朝自身的國力。而深讀史料我們還發(fā)現(xiàn),唐代的赫赫武功,更多的是建立在對方更虛弱的基礎(chǔ)上。如果對方強盛,唐朝其實對其無可奈何,甚至有過委曲求全,割地求和。
一、突厥是隋末唐初的亞洲核心
中原人憑借先進的生產(chǎn)力和禮儀文化,一直認為自己是天下之中,是萬方核心,東南西北皆是蠻夷。但經(jīng)歷三國兩晉南北朝之后,尤其是胡人的漢化后,中原壟斷先進生產(chǎn)力,領(lǐng)先于胡人的優(yōu)勢逐漸喪失,雙方的差距不斷縮小。至隋末之時,因中原發(fā)生了內(nèi)亂,突厥崛起。

突厥可汗
杜佑在《通典·邊防典》中說,“隋末亂離,中國人歸之者無數(shù),遂大強盛,勢陵中夏”,可見突厥趁中原亂世,獲得了大量漢人,由此促進了自身的發(fā)展。而這種發(fā)展帶來的結(jié)果就是其實力反超中原。當然這里的實力僅指軍事實力。
隋末,眾豪杰雖然稱雄一方,有問鼎天下之志,但面對強大的突厥,只能伏低做小,稱臣納貢?!把εe、竇建德、王世充、劉武周、梁師都、李軌、高開道之徒,雖僭尊號,皆北面稱臣,受其可汗之號”。除了中原豪杰,周邊蠻族也奉突厥為主,“東自契丹,西盡吐谷渾、高昌諸國,皆臣之,控弦百萬,戎狄之盛,近代未有也”。
李淵不過是隋末豪強中的一支,在這種情況下,他不得不隨大流,遣劉文靜為使臣,入突厥朝貢,甚至請求突厥出兵,以財富為交換,換得長安城。溫大雅的《大唐創(chuàng)業(yè)起居注》雖然號稱信史,但對李淵稱臣一事仍有隱匿。唐朝二代皇帝李世民亦有渭水之恥。陳寅恪稱“亞洲大部民族之主人是突厥,而非華夏也”。

李淵
二、滅突厥的神話塑造
突厥一時稱雄,后世人會說這是唐朝一時的委曲求全,到了李世民時期,不是被戰(zhàn)神李靖率3000人突襲陰山給徹底滅亡了嗎?
這就是唐代對外關(guān)系史上一個值得玩味的記載。
首先,我們絕對要肯定李靖的實力和唐軍舍生忘死的精神。但這3000人不是穿越到古代的現(xiàn)代特種兵,在冷兵器時代,3000人是怎么一戰(zhàn)定乾坤的?這就要說一說突厥自身的衰落了!

李靖滅突厥
杜佑《通典·邊防典》記載,貞觀元年(627年),突厥已經(jīng)不可必然地走了下坡路。先有附屬部落薛延陀、回紇、拔也古等十幾個部落叛離。突厥頡利可汗派遣突利征討他們,結(jié)果大敗。頡利大怒,囚禁了突利十多天。突利于是怨恨頡利,便想著背刺他。
次年,突利派遣使節(jié)偷偷到了唐朝,說明了突厥的內(nèi)情。唐朝便派秦瓊率并州兵馬接應(yīng)突利。
628年,薛延陀公開自稱可汗,并派使者溝通唐朝,以為外援。
《舊唐書·回紇轉(zhuǎn)》記載,回紇部落首領(lǐng)特健俟斤死后,他的兒子菩薩被擁戴為首領(lǐng)。菩薩和薛延陀聯(lián)合,一起侵犯突厥。頡利派兒子欲谷設(shè)征討,回紇僅有5000人,卻以少勝多,大破欲谷設(shè)。
頡利可汗被俘虜
突厥除了受制于異族部落崛起、內(nèi)部叛離,還遭到了惡劣天氣的影響?!锻ǖ洹酚涊d,突厥“頻年大雪,六畜多死,國中大饑”。而頡利為人殘暴,作為最大的奴隸主,他竟然看著子民和附屬部落餓死,不僅不救助反而照舊征貢,“用度不給,重斂諸部”。就這樣,那些沒有叛離的部落也和他離心離德了。
可以說,唐朝滅亡突厥前,看似強大的突厥已經(jīng)是風中殘燭,危如累卵,只需要最后一腳,就能讓這個破敗的房子坍塌。因此李世民算是遇到了好機會,徹底將之滅亡。如果沒有這些異部落崛起、突厥內(nèi)亂、天災(zāi)頻發(fā),即便李世民再強大,也未必能這么容易滅亡突厥。
三、吐蕃為唐之心腹大患
破除唐軍戰(zhàn)力神話的最好例證,不是前面講的突厥,而是吐蕃。終唐一世,唐對吐蕃沒有討得絲毫便宜,反而被吐蕃多次襲掠關(guān)中,耀兵于京師。
《新唐書》明確地說,大唐立國以來威名赫赫,有不臣服的國家或勢力,一定是“利兵移之,蹙其牙,犁其庭而后已。惟吐蕃、回鶻號強雄,為中國患最久,贊普遂盡盜河湟,薄王畿為東境,犯京師,掠近輔,殘馘華人。謀夫虓帥,圜視共計,卒不得要領(lǐng)”。

唐軍
吐蕃的崛起大概在貞觀時期。唐朝的統(tǒng)治核心是關(guān)中地區(qū)所在的西北,太宗時期全國有556個折沖府,其中關(guān)中兵府就有273個,臨近關(guān)中的河?xùn)|、河南二道共計203個,如此,整個大西北就占據(jù)了全部兵府的80%。然而,太宗時期,唐軍就算是挾兵鋒之盛,仍對吐蕃無可奈何,只得以文成公主和親求安。其后唐朝坐看附屬國吐谷渾滅亡,高宗時期更有大非川全軍覆沒之辱。
安史之亂后,吐蕃完全成了唐朝的心腹大患。河西淪陷后,安西、北庭等西域亦相繼淪陷,皆是吐蕃之故?!捌綍r安西萬里疆,今日邊防在鳳翔”,吐蕃勢力北上,給唐朝邊防帶來巨大的壓力,唐朝僅能勉強維持西北的局面,未敢有任何光復(fù)之事,唐德宗甚至還打算將安西殘存土地“讓與”吐蕃呢。
直到唐宣宗大中年間,吐蕃因內(nèi)亂而衰亡,唐朝西北邊境才算稍微安穩(wěn)點。吐蕃邊患持續(xù)了約200年,亙古未有。

藩國朝貢
四、張議潮壯舉靠天時
張議潮是歷代謳歌的民族英雄。他少懷大志,立志驅(qū)逐吐蕃,回歸大唐,靠一己之力光復(fù)了西北十一州。但他一個沙州地方豪族,是如何在層層包圍的吐蕃地盤中崛起的?即便有強大軍力的唐朝中央,尚不敢公開收復(fù)河西。張議潮能完成光復(fù)壯舉,除了有他自身實力的影響外,實際上很大程度上也靠吐蕃天災(zāi)和內(nèi)亂的助力!

沙州歸義軍
《新唐書·吐蕃傳》中明確地說,是因為吐蕃贊普彝泰不能理事,大臣劃分派系,斗爭激烈,所以西北邊境才算安寧。在這種情況下,吐蕃又遭遇了百年未有的天災(zāi),“國中地震裂,水泉涌,岷山崩,洮水逆流三日,鼠食稼,人饑疫,死者相枕藉”。838年,吐蕃贊普被刺殺,吐蕃兵戈四起。首先是吐蕃的附屬諸部落獨立,如黨項人。其次,吐蕃各部大臣相互攻伐。如掌控河西地區(qū)的鄯善節(jié)度使尚婢婢與洛門川討擊使論恐熱即分屬不同的派系,兩人頻繁交戰(zhàn)。論恐熱戰(zhàn)敗西逃,尚婢婢追擊。論恐熱掠奪廓、瓜、肅、伊、西諸州后上表降唐。

吐蕃
848年,吐蕃越發(fā)衰落,這才有了張議潮沙州起義,率眾歸唐的壯舉。然而,在這種局勢下,唐朝對吐蕃的殘余勢力仍然沒有有效的控扼手段。如黨項部落,宣宗最初選擇以武力討平,但功敗垂成,最后只能派白敏中招撫了事。而黨項部仍盤踞在西北地區(qū),以后便成了北宋之患。由此可見,唐時西北的歸附很大程度上是敵人虛弱促成的。
五、回紇的滅亡
突厥滅亡后,回紇繼而崛起,盡占突厥之地。
安史之亂期間,郭子儀等人被迫乞師回紇,唐回之間遂地位逆轉(zhuǎn),甚至發(fā)生了回紇要求大唐太子李適(后來的德宗)為回紇可汗跳舞的“陜州之辱”。要知道,跳舞在唐代可是有特殊意味的。唐太宗時期,頡利等人被俘虜后就給唐太宗跳舞?;丶v對唐朝的羞辱可想而知。
但是面對如此羞辱,唐代無可奈何。直到唐文宗開成時期,據(jù)《唐會要》記載,回紇之地“連年饑疫,羊馬死者被地,又大雪為災(zāi)”。可見回紇是因天災(zāi)而衰落的。

回紇可汗
隨著天災(zāi)而來的就是回紇內(nèi)亂?!杜f唐書·回紇傳》《新唐書·黠戛斯傳》記載,回紇宰相安允合想要擁立特勒柴草,篡取薩特的可汗之位,失敗后,二人被殺。擁兵在外的掘羅勿隨后殺了薩特,擁立傀儡新汗。將軍句錄末賀怨恨掘羅勿,便勾結(jié)黠戛斯,引兵10萬殺入回紇,殺傀儡可汗與掘羅勿,徹底毀滅了汗庭。回紇汗國遂分崩離析,部落四散。由此可見,回紇的滅亡實際和唐朝沒什么關(guān)系。
文史君說
我們僅列舉了和唐朝關(guān)系密切的三個政權(quán)突厥、吐蕃、回紇,沒有提到高句麗、南詔。高句麗的滅亡和唐有關(guān),但更與其自身衰落有關(guān)。一個重要原因是葛蘇文死后,高句麗內(nèi)亂。如果高句麗不亂,即便圣明如太宗,其麾下將星云集,仍有遼東之失。而且唐朝雖然滅亡了高句麗,但其地盤仍為新羅所兼并。南詔則是逼近成都,占領(lǐng)西南三州。我們承認唐朝是中國古代最輝煌的朝代之一,但是我們更應(yīng)該客觀理性地分析唐朝的真實實力。
參考文獻
《舊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
《新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
杜佑:《通典》,中華書局,2016年。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gòu)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gòu)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wù)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