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行知讀書會|換一個角度看見社會
5月10日的午后,行知讀書會迎來了一場充滿哲思與溫情的分享。復旦大學社會發(fā)展與公共政策學院社會學系教授、復旦大學北歐中心研究員于海攜新書《看見不可見社會》做客行知讀書會,解讀驅(qū)動社會運轉(zhuǎn)的“不可見”的文化世界。

于海(左)做客行知讀書會
人面對一個宇宙,卻生活在無數(shù)個社會里。社會學到底是怎樣的一門學科?
于海是復旦大學知名的社會學教授,一位始終關注生活、關注周遭、關注社會的學者。在撰寫專業(yè)著作之余,他一直致力于將社會學知識通俗化、普及化,以提升大眾的人文素養(yǎng)。他擅長以社會人的眼光,為社會而寫作,為大眾而著述。
人為什么會為了名分而拼盡全力?這可由“社會身份”得到解答。為什么畢業(yè)于名校的人做事不難?這可用“社會分層”來解釋。同一個事物,給它好的名稱,就能神化它;給它壞的名稱,就能污名化它。這是“社會命名”的作用。為什么同一張卷子、同一個標準,“自主招生”選拔出來的都是家庭條件優(yōu)越的孩子?這是“社會戲法”的秘密。
于海在社會學名家闡述的基礎上向前一步,以卓越的社會學想象力提煉出“不可見社會”一詞,提醒讀者是物理上看不見的部分如意義、觀念、制度等決定了社會的運轉(zhuǎn),并予以系統(tǒng)論述,揭示了“不可見”的文化世界。
“社會當然是可見的,我們每天見到的人與組織,都有著很強的實在感。但社會尚有一大塊不可見的部分藏于冰山之下。它們是人在與情境遭遇、與他人互動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身份、分層、命名、戲法等,是由符號和意義構成的文化世界。它們并非現(xiàn)成的,而是不斷生成和變化的;有時是不同力量博弈的合力及其運作機制,有時是超越日常的超驗體驗。如此種種,在物理上都不可見。”于海介紹,新書以“不可見社會”為名,既非標新立異,更非嘩眾取寵,歸根結底,它源自社會學的創(chuàng)始傳統(tǒng)。
馬克斯·韋伯(Max Weber)說對行動的主觀意義的理解和闡釋,是社會學的核心,也是社會的本質(zhì)。根據(jù)韋伯所論,社會的本質(zhì)不是物,而是個人賦予行為的意義,是群體定義行為的觀念,是社會規(guī)范行為的制度。意義、觀念、制度都不是物理上可見的物,而是事,確切說是人事。人事是人在與情境遭遇和與人互動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關系、價值、規(guī)矩、做法、契約、等級、信念、慣例、地位、身份、認同、沖突等。而賦予意義的行為也不是物理事件,而是社會事件。

《看見不可見的社會》書封
讀書會現(xiàn)場,于海首先從“看不見的社會”這一核心概念切入,通過一系列生動的社會案例,揭示了一眼看不穿的社會戲法。比如,人們是在不同的層次上競爭,最令人向往的地位只是少數(shù)人競爭游戲的對象。競爭不是挑出最能干的人,而是在自己的圈子里做末位淘汰。
在演講過程中,于海巧妙地將理論探討與日常生活相結合,并廣泛征引帕斯卡爾、亞當·斯密等思想家的經(jīng)典論述。他強調(diào),人不僅為溫飽奮斗,更渴望被尊重、被認可,這種“虛榮”恰恰是社會性的體現(xiàn)。
活動最后,于海指出,人們講故事為的是真相——講出真相或掩蓋真相。真相有相對容易看到的事實,更有不容易看到的事實的成因。悲劇主義敘事的力量,在于對精神創(chuàng)傷的反復體驗,以激發(fā)我們對人類苦難的悲憫心;也在于對人性至深幽暗的反復體察,以激發(fā)我們對“人心惟危”的警覺心。
行知讀書會由寶山區(qū)大場鎮(zhèn)文化中心、閻華工作室、上海人民出版社市場部主辦。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