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我國機器人賽道將出現“特斯拉級”公司?
2025年以來,機器人賽道的投融資狂飆猛進。
一些投資人對機器人,尤其是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賽道十分有信心。譬如,投資人陳維廣認為,我國在機器人賽道將誕生下一個“特斯拉級”公司。
目前中美機器人領域的差距不大,但是,特斯拉無疑是機器人行業(yè)的領頭羊。我國的機器人企業(yè)與特斯拉的差距依然存在。
在未來的發(fā)展中,我國哪一家企業(yè)能夠成為“特斯拉級”的機器人公司呢?
抑或,我國哪一家“巨無霸”企業(yè)未來在汽車、機器人等領域均獨占鰲頭,能與特斯拉一較高下?
投資狂飆,機器人競爭關乎中美國運
機器人賽道融資,再創(chuàng)新高。
據IT桔子數據:
2025年上半年,國內機器人投融資市場共出現融資事件286筆,較去年同期增多了166筆,同比增長率為138%,漲了不止一番。
上半年機器人創(chuàng)業(yè)公司總融資金額將達到270億元,其中拿下數億元以上融資金額的國內機器人創(chuàng)業(yè)公司超過26家。
據萬得旗下一級市場數據庫RimeData:
2025年上半年,屬于裝備制造行業(yè)大類的機器人賽道,共錄得197條投融資事件,僅次于芯片設計排名第二。

但是,大額融資方面,機器人賽道超過芯片設計成為第一位,上半年共錄得49條大額融資,可見機器人賽道已成為今年上半年投融資名副其實的“當紅炸子雞”。

融資金額排在第一位的,是銀河通用機器人。
2025年6月銀河通用宣布了高達11億人民幣的B輪融資,由寧德時代領投,北京機器人產業(yè)基金、紀源資本等跟投,是2025年具身大模型機器人領域單筆最大融資。
銀河通用成立2年多以來,已累計獲得超24億元融資。
資本為何重押機器人?
主要原因在于機器人的技術拐點臨近。大模型、精密傳感等技術突破,推動人形機器人從實驗室走向量產。據宇樹科技創(chuàng)始人王興興7月15日在國新辦發(fā)布會透露的消息,宇樹科技的G1人形機器人2025年上半年出貨量達5000臺,驗證了商業(yè)化可行性。
機器人在未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少投資人認為,具身智能是物理世界基礎設施,并視機器人為“下一代智能終端”。
高層的重視,也是資本熱衷人形機器人的原因。央視新聞報道,具身智能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北京、蘇州等地制定千億產業(yè)目標,各種補貼覆蓋技術攻關與場景驗證。
資本投資人形機器人,退出渠道逐漸清晰。據網易科技等,近期宇樹科技完成股改擬沖刺科創(chuàng)板,智元機器人收購上緯新材“借殼上市”,爭奪“人形機器人第一股”稱號。
雖然有部分唱衰機器人的投資人,但不少投資人依然十分看好機器人賽道。對于機器人賽道最為看好的投資人中,藍馳創(chuàng)投的陳維廣算是較為特殊的一個。

陳維廣
據晚點LatePost,陳維廣所在的藍馳大力押注機器人,其底層邏輯是:
人口老齡化背景下,中國制造業(yè)對具身智能有長期剛需;中美競爭之下,中國產業(yè)必須在 AI 與實體經濟融合上構建護城河。
簡而言之,機器人領域的競爭是中美的國運之爭(《人形機器人時代來了,中美人形機器人之爭或關乎國運》)。
誰將成為“特斯拉級”公司?
對于我國的機器人行業(yè)的發(fā)展情況,陳維廣十分有信心,他表示,中國工程效率全球領先,在機器人賽道將誕生下一個“特斯拉級”公司。
那么,誰將有可能成為“特斯拉級”的公司呢?
目前機器人賽道最為火熱的公司,分別是宇樹科技、智元機器人。
宇樹科技C輪估值已經到達了120億,而智元機器人的估值更是到達了150億元。
兩家公司都在忙著IPO。宇樹科技靠機器人產品已經做到了年年盈利,且盈利逐年增多,是機器人行業(yè)中少有的盈利的企業(yè)。
智元機器人與華為深度綁定,為了快速上市,已經收購了上市公司上緯新材,市場猜測其有“借殼上市”之意。
兩家公司的人形機器人商業(yè)化量產數量不多,譬如宇樹G1機器人2025年上半年出貨量為5000臺,智元機器人量產1000臺。
從量產數量看,這兩家頭部公司與特斯拉擎天柱之間差距不大。
此前馬斯克承諾2025年生產 5000 臺擎天柱機器人,但據晚點Auto的報道,特斯拉暫停人形機器人生產,目前僅生產了接近1000臺。

?不過,從公司實力角度來看,特斯拉不僅僅有機器人業(yè)務,而且擁有新能源汽車等其他業(yè)務,目前市值已經到達了1萬級美元,遠非我國單獨的機器人公司能比。
我國的車企未來能否與特斯拉一較高下呢?
從機械制造角度來看,車企的造車經驗,對人形機器人的制造有著促進作用。
對比汽車和機器人供應鏈,軟硬件層面都有重疊的部分,車企的機械設計、制造等經驗,都能復用到造人形機器人上。
從智能化角度上看,自動駕駛技術與人形機器人的智能化關系緊密。
智能駕駛汽車就被視為汽車機器人。不少專家都認為,L4自動駕駛就是人形機器人的前置技術。但是,兩者的技術遷移,沒那么簡單。
7月9日消息,在最新一期播客節(jié)目《Bankless》中,美國知名投資人、方舟投資創(chuàng)始人、“木頭姐”凱瑟琳·伍德(Catherine Wood)就表示, 人形機器人難度比自動駕駛Robotaxi高10000倍,但容錯空間更大。

“木頭姐”
即使如此,她依然認為,憑借自動駕駛積累的視覺-運動數據與通用芯片,特斯拉有望率先規(guī)?;?。
如此看來,與特斯拉汽車業(yè)務勢均力敵的我國車企,譬如比亞迪,更有可能在機器人賽道上再次與特斯拉并駕齊驅。
從汽車產量看,比亞迪在2024年就超過了特斯拉。2024年全年,比亞迪純電動車產量達 177.8萬輛,而特斯拉純電產量177.3萬輛。比亞迪以約4500輛的微弱優(yōu)勢反超特斯拉。而且,比亞迪還額外生產了插電混動車250.3萬輛。
在自動駕駛領域,比亞迪與特斯拉也有一戰(zhàn)之力。比亞迪以L4級泊車先行,而特斯拉的FSD全球擴張。
但在人形機器方面,比亞迪遜色于特斯拉。
特斯拉重構硬件架構,押注輕量化與AI大腦,且全棧自研;而比亞迪只是基于提升汽車產線效率,主要采取了與外部人形機器人公司優(yōu)必選、智元機器人深度合作的方式。
車企、機器人企業(yè)將迎來并購潮
國內未來的“特斯拉級”的公司,或許不能從目前的機器人企業(yè)、車企里選擇,而是一家未來并購了車企、機器人企業(yè)的巨型企業(yè)。
機器人行業(yè)即將走到并購的全新階段。
2025年上半年,昆仲資本創(chuàng)始合伙人姚海波接受騰訊科技采訪時就直言:2025年是人形機器人企業(yè)的“最后生存年”。

姚海波
“當一個市場出圈、變成全民關注的焦點后,它會迎來快速回落。大家對新鮮事物、創(chuàng)新能力的容忍度初期是非常高的,但這個容忍期過后,人們會直指問題本質:你的創(chuàng)新為我們帶來了什么?如果能為用戶創(chuàng)造價值……但如果沒有價值,就會很快被技術創(chuàng)新浪潮拋棄?!?/p>
如今,幾乎所有的人形機器人公司都得講生存故事了,這對現有機器人行業(yè)創(chuàng)業(yè)者的挑戰(zhàn)是巨大的。
這意味著創(chuàng)業(yè)者們“既要進行技術迭代,又要融資,還要去各個場景里驗證,同時還得找到真正的商業(yè)模式。”
陳維廣所在的藍馳預測,2026上半年為人形機器人技術驗證關鍵節(jié)點,頭部企業(yè)將憑借交付能力拉開差距。
姚海波則直接地說,在一個如此迅猛的創(chuàng)新浪潮下,必然會有一些人形機器人公司被淘汰,這是難以避免的。某些人形機器人企業(yè)可能在半年到一年內消失。
與之相似的是郎咸平的觀點,他認為機器人行業(yè)將會出現泡沫破裂,就像此前互聯網破裂一樣。
很多即將消失的機器人企業(yè),更可能成為被并購的對象。一場機器人行業(yè)的并購大潮,即將拉開。
與之相對,新能源汽車行業(yè)也可能進入并購大潮。
2025年是新能源車企“內卷”最為嚴重的一年,也是從“野蠻生長”邁入“整合重組”階段。
2025年已經出現吉利172億元全資收購極氪、比亞迪整合騰勢等案例,這標志著并購潮成為行業(yè)競爭下半場的核心特征。
并購,不可避免。2025年中國新能源滲透率突破60%,市場從“拼增速”轉向“搶份額”。吉利毛利率從17.9%降至14.7%,極氪研發(fā)費用率達18%,獨立運營難以為繼。行業(yè)進入“成本生死線”競爭,規(guī)模效應成生存關鍵。
在此基礎上,“刃辛機器人”作進一步聯想:
目前我國車企大多入局了機器人領域,造車技術與造人形機器人重疊性高,自動駕駛是人形機器人智能化的前置技術,而且,車企還掌握了具身智能大模型的很多數據,甚至生產出來的人形機器人最好的落地場景也是造車車間。
那么,我國車企的并購可能不僅僅在車企之間進行,車企更有可能并購機器人企業(yè)。如今的機器人企業(yè)就已經與車企展開了一系列合作,未來被車企并購,或許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到時候,并購后的車企與機器人企業(yè),依靠技術合力、規(guī)模優(yōu)勢,自然能夠“跑”出一家或數家與特斯拉并駕齊驅,甚至超越特斯拉的公司。
這一天的到來,或許并不遙遠。(文/刃辛機器人 陳重山)
參考資料
[1] 《上半年融資最瘋狂的機器人公司榜單出爐,宇樹竟然排不上前三》,IT桔子,吳梅梅
[2] 《機器人賽道領跑上半年大額融資,低空經濟、商業(yè)航天帶動航空裝備熱度》,南都灣財社、AI前哨站,徐勁聰
[3] 《對話藍馳陳維廣、朱天宇:投具身智能最猛的人》,晚點LatePost,程曼祺
[4] 《特斯拉暫停人形機器人生產,修改設計》,晚點Auto,李梓楠
[5] 《昆仲資本姚海波:2025年,機器人賽道將淘汰一批“機會主義者”》,騰訊科技、AI未來指北,小燕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