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千年鹽穴遇見未來能源:氫能存儲破局
這段時間我國不斷上馬超級工程。繼雅江水電工程之后,江蘇常州的“大規(guī)模鹽穴儲氫主體工程”宣布開建。官方新聞濃墨重彩地描繪了這個工程的意義,比如“填補國內空白”、“破解卡脖子技術難題”、“自主知識產權”等等,各路專家院士也都評價該工程為我國氫能產業(yè)發(fā)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01為什么我們需要“多此一舉”的能源?
但我猜,很多人會感到困惑:在水電、風電、太陽能都在快速發(fā)展的今天,搞氫能源這件事兒,真的必要嗎?畢竟,氫氣可不是自然資源,那可是要通過電解水才能獲得的東西。把電轉化成氫,再用氫來發(fā)電,這是不是太多此一舉了呢?
確實,風能、太陽能甚至即將民用化的核聚變都是清潔能源。但它們都有一個致命的弱點:不穩(wěn)定。有風有光的時候,發(fā)的電可能多到用不完;沒風沒光的時候,就無電可用。就算是核聚變,它確實是產能穩(wěn)定,但是我們用電不穩(wěn)定啊,用電有高峰和低谷,而我們不可能根據(jù)用電的高峰和低谷來隨時調節(jié)核聚變發(fā)電廠的功率,這是電網(wǎng)最頭疼的問題。

25年春節(jié)浙江電網(wǎng)典型負荷“鴨子曲線”,一天中尖峰負載及可再生能源發(fā)電量之間的落差
而氫能,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完美中間人。只要電能有富余,我們就可以用它來電解水制造氫氣,如果能把這些氫氣都存起來,在電力出現(xiàn)缺口的時候使用,那可就皆大歡喜了。所以,氫能源與其他能源不是相互取代的關系,氫能源是其他能源的蓄電池。這也是鹽穴儲氫工程的真正意義。
02地下千米的“氫氣銀行”如何運作?
鹽穴儲氫工程,用最簡單的話講,就是在天然鹽層中挖出一個巨大空洞,像氫氣銀行一樣,把氫氣儲存在里面。
不過新問題又來了。我們平時儲存天然氣、煤氣,不都是用一個個金屬罐子嗎?為什么到了氫氣這里,就非要大動干戈地去挖洞呢?
我們儲存氣體的常規(guī)手段無非兩種:高壓氣態(tài)儲存和低溫液態(tài)儲存。
先看液化。把氣體變成液體,體積能直接縮小成百上千倍,效率極高。但氫氣的液化極為困難,它需要在253℃的低溫下才會液化。要把氫氣冷卻到這個溫度,并長期維持,需要消耗極其巨大的能量。目前,液態(tài)儲氫只會用于航空航天等不計成本的領域。

液化不行,高壓氣態(tài)儲存可以嗎?也不行。氫氣是宇宙中最輕的元素,密度極低。即便把它壓縮到 700 倍大氣壓,它的密度也只有水的二十五分之一。這意味著,儲存壓縮氫氣,你需要一個體積大到離譜的容器。
所以,為儲存氫氣而挖洞,不是多此一舉,而是排除了所有其他選項后,唯一可行的笨辦法。而且,地底洞穴天然就是一個能夠承受超高壓的罐子,它同時滿足了夠大和承壓這兩個條件。
一個典型的儲氣庫,其有效容積通常在 15 萬到 50 萬立方米之間。我們取一個中間值,比如 30 萬立方米。這是什么概念?一個標準足球場的面積大約是 7000 平方米,30 萬立方米就相當于在整個足球場上,堆起一座超過 40 米高的建筑,大概有 14 層樓那么高。

在如此巨大的空間里,以 150 倍大氣壓的超高壓力注入氫氣,大約可以儲存 3600 噸。一輛主流的氫能源汽車,加滿一次氫氣大約需要 5 公斤,能跑 600 公里。那么,這一個空間儲存的氫氣,就足以讓超過 70 萬輛氫能源汽車,一次性加滿燃料。
想讓地下空腔承受巨大壓力,就必須深挖,至少要挖到地下幾百米上千米深才行。這么深的地方,使用傳統(tǒng)的挖掘工具,顯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第一步:既然挖不了,那就“溶”掉它
工程師們想到了一個絕妙的辦法:水溶法。鹽是可溶于水的。他們先向地下深處的厚鹽層鉆一個井,然后通過這個井注入淡水。水會溶解鹽,形成高濃度的鹽水(鹵水),再把鹵水抽回地面。如此循環(huán)往復,就像用一根精密的“水針”在地下“雕刻”一樣,日積月累,一個巨大的空腔就形成了。這就完美地繞開了機械挖掘的難題。
第二步:去哪里找這么完美的“鹽層”?
方法有了,但去哪兒用呢?不是所有地下都有鹽,也不是所有鹽層都適合。我們需要找的,是那種厚度達到幾百米、純度很高、埋藏深度恰到好處(通常在 600 米到 2000 米之間)的穩(wěn)定鹽層。太淺了,地層壓力不夠,密封性差;太深了,鉆探和建設成本又太高。這就需要地質勘探科學家大顯身手,他們利用地震波、鉆探取芯等各種高科技手段,像給地球做 CT 一樣,在廣袤的國土上尋找最合適的“風水寶地”。

儲能電站鹽穴微地震監(jiān)測系統(tǒng)布設圖
第三步:洞穴造好了,會不會塌方?
一個相當于 14 層樓高的地下空腔,光是聽著就讓人擔心它的穩(wěn)定性。沒錯,這是一個核心的工程力學問題。為了防止塌方,工程師絕不會隨心所欲地去“溶解”。他們會通過精確控制注水和抽鹵水的流量、壓力和位置,主動去設計和塑造鹽穴的形狀。
最經典的形狀是“梨形”或“水滴形”,上窄下寬。這種結構符合巖石力學原理,能將頂部的巨大壓力均勻地傳導到兩側和底部,從而保持腔體的長期穩(wěn)定。這已經不是簡單的“造洞”,而是精密的“地下建筑設計”。

儲能鹽穴聲吶測量結果
第四步:萬一漏氣了怎么辦?神奇的“自我修復”能力
這是最關鍵,也最違反直覺的一點。氫氣是宇宙中最小的分子,滲透能力極強,怎么保證它不泄漏?這就回到了我們?yōu)槭裁捶且x“鹽巖”這個材質。
在地下深處,鹽巖表現(xiàn)出一種獨特的物理特性——蠕變性,或者說“可塑性”。為了讓你更好地理解,我們換一個比喻。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條移動極其緩慢的冰川。冰是固體,你敲上去是硬的,但整座冰川在自身巨大的重力和壓力下,卻能像河流一樣流動。
深處的鹽巖也是如此。它雖然是堅硬的晶體,但在地層深處巨大的壓力下,它擁有了類似超高粘度流體的“可塑性”。一旦鹽穴的腔壁出現(xiàn)微小的裂縫,周圍巨大的壓力就會驅使鹽巖緩緩“流”過去,將裂縫重新“焊”上。這種“自我修復”能力,是花崗巖等其他巖石完全不具備的,它為氫氣的長期安全封存提供了獨一無二的保障。
第五步:如何給這個“巨型氣罐”蓋上蓋子,并實現(xiàn)存取?
鹽穴造好了,如何安全地把氫氣放進去,又在需要時取出來?這就要靠一套精密復雜的井口和管道系統(tǒng)。工程師會從地面向下,套入一層又一層的鋼制管道(稱為套管),并用特種水泥將每層套管之間的環(huán)形空間牢牢封死,形成多重屏障,確保氣體不會順著井筒向上泄漏。
最內層的管道,就是氫氣進出的通道。地面上則有巨大的壓縮機、過濾器和控制閥門,像一個超級“水龍頭”,精確地控制著氫氣的“存”和“取”??紤]到氫氣還會讓普通鋼材變脆(氫脆),所有接觸氫氣的管道和設備,都必須采用特殊的抗氫脆合金材料,這本身就是高端制造業(yè)的一次大考。

所以你看,從論證非它不可的必要性,到解決一系列工程難題,這是一個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為營,集地質學、工程力學、材料科學、流體力學于一體的宏大系統(tǒng)工程。為了解決能源問題,人類從技術到工程展現(xiàn)了強大的智慧,而這些技術和工程的底層都是基礎科學。每當在面對這些大工程杰作時,心里總是嘆服于人類的科技文明。
聊到這里,相信你已經了解了鹽穴儲氫工程的原理。你認為未來能源的終極答案會是什么?歡迎給我們留言,我們一起腦洞未來。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