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夜讀丨摸知了猴的快樂
在我這樣一個鄉(xiāng)下長大的孩子的回憶中,童年趣事有很多,摸知了猴無疑是值得回憶的一件。
知了猴,學(xué)名金蟬。北方各地叫法不同,有叫爬叉的,有叫燒錢猴的,還有叫小犀牛的。摸知了猴的習(xí)俗,主要集中在山東、河南等北方地區(qū)。
知了猴是一種遵守生物鐘的昆蟲。在地里蟄伏三五年,在四五月份孵化,六月份逐漸出窩,七月份比較集中,八月份就大都蛻變成蟬了。七月的晚上七八點鐘,是摸知了猴的黃金時間,過了九點它們往往就爬到樹上,夜里開始蟬蛻,第二天一早就變黑變硬,完全蛻變成蟬了。相比知了猴,蟬是一種很聒噪的昆蟲,王籍有詩云“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就是用蟬鳴反襯山中的幽靜。
夏雨初晴的夜晚,或是月朗星稀,或是夜深漆黑,或是踏著涼風(fēng),或是冒著暑氣,一群小伙伴打著手電筒,流連于楊樹、柳樹、槐樹間,開始摸知了猴的快樂時光。
摸知了猴的方式是靠摳。知了猴的洞穴,是類似黃豆大小的洞,洞口附近的土比較薄脆,用手輕輕一摳,洞口就變大,手指伸進(jìn)去,捏住知了猴,用力一提就出來了。
遇到頑固摳不上來的,就靠鏟,一鏟子下去連土和知了猴一起鏟出來,再從土里把知了猴撿出來。幸運的話,知了猴剛爬出洞口,還沒爬上樹,或是爬的不高,可以用手指把它捏起來。遇到爬得高的,就用手電筒照,鎖定它們的蹤跡,用長竹竿扒拉下來。當(dāng)然遇到好爬的樹,小伙伴們也會爬上去抓。
還可以用面筋粘,用提前準(zhǔn)備好的面筋纏在竹竿頭上,擎起竹竿對準(zhǔn)知了猴,一下子就粘住了。清朝雍乾時期,內(nèi)廷有個機(jī)構(gòu)叫“粘桿處”,名稱可能就來源于粘知了。
摸知了猴往往一家人全體出動,熟人見了面,打招呼的用語都是:摸了幾個了?知了猴拿回家,一般泡在鹽水里,使其入味,也防止它蛻變。知了猴背上的肉一絲一絲的,和牛肉差不多,好吃;腹部的肉軟軟的,有點像蠶蛹,是一種優(yōu)質(zhì)蛋白。我覺著知了猴用花生油炸最好吃。父親說過,他們小時候油比較金貴,知了猴一般煎著吃,在鍋里淋一點油,把用鹽水浸泡過的知了猴丟進(jìn)鍋里,用鐵鏟子翻上幾個個兒,等冒出香味了再撒上一點鹽末,出鍋就成了值得炫耀的美食。
現(xiàn)在生活在大城市,沒有時間也沒有空間去摸知了猴。每到七八月份,家鄉(xiāng)的老伙伴總是把摸的知了猴塞進(jìn)礦泉水瓶速凍,再用冷鏈發(fā)給我。我嘗試著炸知了猴,但總感覺炸得不夠酥脆。友人告訴我少放油煎一遍再炸,果真口感好多了。放上大大的孜然,配上冰鎮(zhèn)汽水,那真是夏日的饋贈。
父親是基層工人,勞作了一輩子,已經(jīng)去世多年。以往在這個季節(jié),他總要一晚上走十幾里路摸知了猴。他有時無奈地說,摸知了猴的人都比知了猴多。盡管如此,他每晚還是雷打不動地去摸,有時摸三五個,有時十幾個,這是他獨有的快樂。七八月份,我和父親通話時,總是會提到又摸了幾個知了猴,跟去年同期比起來怎么樣。
父親還說過,蟬蛻是上好的中藥,他小時候收集了賣給供銷社,換來鉛筆和本子。蟬蛻論斤賣,有些小伙伴會耍滑頭,把沙子摻進(jìn)蟬蛻里,有時摻多了會被拒收。蛻變后的知了猴肉很硬不好吃,用來喂雞最好不過,每次引來雞的爭搶,頗有趣味。
時光催人老。寫下這段文字,回憶摸知了猴的時光,環(huán)繞其中的親情與友情,淡淡地涌上心頭,讓人久久難以釋懷。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wù)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