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欧美乱伦|手机AV永久免费|澳门堵场日韩精品|日本性爱欧美激情|蜜桃狠狠狠狠狠狠狠狠狠|成人免费视频 国|欧美国产麻豆婷婷|99久久久国产精品福利姬喷水|婷婷内射精品视频|日本欧洲一区二区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應(yīng)奇|亨利希的“康德書”

應(yīng)奇
2025-08-11 16:30
來源:澎湃新聞
? 翻書黨 >
字號

我有一個不是特別“環(huán)保”但同時也特別“環(huán)?!钡牧?xí)慣,就是會不定時到某舊書網(wǎng)站上刷刷牟宗三和彼得·斯特勞森(Peter Strawson)的名字,看看有他們的什么初版書流出來。按此“法門”,我淘到過前者的《佛性與般若》精裝初版本,和后者的《個體》還有《自由與怨恨及其他》,竟也都是精裝初版。最近一次不經(jīng)意間逛網(wǎng),發(fā)現(xiàn)居然有人曬出了斯特勞森的“康德書”——《感覺的界限》(The Bounds of Sense,Methun,1966)精裝初版本,而且還是當代德國大哲迪特·亨利希(Diter Henrich)生前用過的書,賣家似乎很專業(yè)也更“噱頭”:竟晾出了其中一頁上原書主人的一條批注:“=Bennett”,僅此“孤證”就足證此品不假,何況書上還有亨利希的簽名!

彼得·斯特勞森的《感覺的界限》

亨利希的簽名

這是一家開在慕尼黑的古董書店,因為版本的關(guān)系,書的標價肯定是比普通版本要高些。這讓我想起那年在哲罕君的導(dǎo)航下在法蘭克福逛一家古董書店,見到卡西爾的《符號形式哲學(xué)》德語初版,以及忘記是門德爾松還是誰的一部德文初版書。但是眼前的情形還是有所不同,畢竟斯特勞森是我的博士論文傳主,而亨利希也是我?guī)缀鯊膶憽安┱摗遍_始就同步關(guān)注的哲學(xué)家:康德、斯特勞森和亨利希,以這樣一種奇妙的方式匯聚在那個遙遠國度一座“新型”哲學(xué)城——至少與耶拿和海德堡相比——里一家舊書店的一部紙質(zhì)書上。于是稍作猶豫,我就決定拍下這本書。固然因為路途遙遠,跨國運輸,書的運費并不低,而且隨著書的標價,運費也各不相同,頗有某種“羊毛出在羊身上”的微妙的平衡收割術(shù)在其中。但是既是常識也是根據(jù)我的經(jīng)驗,如果多買幾件書,至少從運費的角度還是相對劃算的。最初就是本著這樣的設(shè)想,我又仔細搜索了這家店所藏的亨利希,最后鎖定了他的另外四部“康德書”——這里是借用海德格爾的《康德與形而上學(xué)問題》被自稱和他稱為“康德書”,意思只是我淘的五本書都是關(guān)于康德的書,且又都是亨利希的或者他用過的書。讓我從實招來,除了斯特勞森的書,另外四部(按照出版順序)分別是帕頓(H. J. Paton)的《定言命令:康德道德哲學(xué)研究》、蒂勒(A. E. Teale)的《康德式倫理學(xué)》、貝克(L. W. Beck)的《康德?實踐理性批判?評注》和當代北美康德學(xué)大家保羅·古耶爾的《康德與自由的經(jīng)驗》。最后一本是作者題贈給亨利希的書,扉頁上用蠅頭小楷畢恭畢敬地寫著“For Dieter, In continuing admiration”,落款是1993年2月,此書出版的當年,由此推知此書乃是年初印行的。

貝克的《康德?實踐理性批判?評注》

保羅·古耶爾的《康德與自由的經(jīng)驗》

保羅·古耶爾題贈給亨利希的話

咬咬牙,訂單是發(fā)出去了,忐忑的小心臟也開始撲通撲通起來,畢竟對我這樣的小本買家來說,這算是一張大訂單了。此外,當然也是因為我對這幾本書的重視程度,尤其是第一本!因為那畢竟是一切的開始之開始。

舊書網(wǎng)上可以關(guān)注訂單的進展,終于有一天,告知書已入關(guān),正在等待放行。君子言而有信,兩三天后書就送到我手上了。但是讓我驚掉下巴的是,箱子里只有四本書,而且就是沒有最重頭的The Bounds of Sense!把箱子翻了個底朝天也還是不見蹤影,我當時腦子里幾乎是嗡的一聲。待我回過神來,就馬上與賣家聯(lián)系,告知收到包裹,但卻沒有我最初相中的那部書——當然,我的語氣是盡可能中性平和的,沒有暴露過多的感性成分,還是在商言商吧!

刨去時差的因素,賣家的回復(fù)還算及時,他只是告訴我正在倫敦參加書展,待周末回到慕尼黑后再處理此事。又過了兩天,店主應(yīng)該早已回到書店了,但我卻沒有收到他的回復(fù),忍不住又留言問他情況。這回答復(fù)來了,告知我說是當時就沒有寄出這本書,但是書應(yīng)該是在店里的,只是一時找不出。老實講聽了這話,我心里還是有點兒小冒火的:既然沒有一起寄出,就應(yīng)該預(yù)先或同時知會一下;現(xiàn)在又說書找不到,這算是哪門子買賣?同時我心里也有點兒犯上了嘀咕:這樣的書都找不到,這書店該有多大?

也許因為某種感性寄托,所以心里想得有點兒多,其實店主的回復(fù)還算很職業(yè),他也表示了抱歉,并且給我提供了三種方案:一是退(相應(yīng)的)款,二是我選一本同價位的書,三是繼續(xù)等待他找出這本書。我當然是選擇了第三種。但是此后就又開始了漫長——至少對我而言是如此——的等待,中間至少問了兩次,都告知還沒有找出。后來我干脆也不問了,就當是重買了一張彩票,等著哪天中獎吧!

街市依舊太平,就這樣過了至少有大半個月,賣家終于告知,書已找到并發(fā)出,還感謝我的耐心等待。在等待了如許時間后,這部重磅書籍終于來到了吳涇大荒??汕傻氖牵菚r我已經(jīng)搬離了原來的住處,所以那天在出租車上接到郵政的預(yù)送電話時,我頗有些猶豫讓他怎么投遞,最后決定自己到郵政包裹處去取件。事實上那天中午為了歡送一位今年畢業(yè)的博士,我們師生幾個在蕭陽兄在大荒期間頗為偏愛的永德路上一家湘菜館聚餐,所以我是讓同席的Z君抽空到郵局去取件然后轉(zhuǎn)交給我的。

經(jīng)歷了這一番折騰,等我拿到書時,所做的第一件事還是把它翻到了亨利希標有“=Bennett”字樣的那一頁。從記號看,所針對的是斯特勞森的這番話,這里省去英文,只看此書中譯者梁議眾先生的譯文:“但是,由于這些綜合活動畢竟并未產(chǎn)生任何種類上異于日常經(jīng)驗自我意識所提供的自我意識或自我覺察,看來我們或許必須在綜合活動的結(jié)果之本性中,而非在任何特定的對這些活動本身的覺察、或?qū)υ谛惺惯@些活動中發(fā)揮作用的能力的覺察中,尋找經(jīng)驗的自我歸屬之可能性的解釋?;蛟S經(jīng)驗的自我歸屬只在其下才是可能的條件正是客觀物概念之下的經(jīng)驗的連接性,而該連接性被認為是綜合所產(chǎn)生的。”這里不是結(jié)合斯特勞森和貝內(nèi)特(Jonathan Bennett)的“康德書”討論亨利希畢生工作于其上卻仍視之為“玄奧難解”的先驗演繹的地方,而僅限于指出一個淺屑明白的小事實:斯特勞森在原文的outcome(結(jié)果)和produce(產(chǎn)生)上均加上了斜體,譯文中“結(jié)果”用了黑體,“產(chǎn)生”卻沒有標出,但是任何做過翻譯工作的同道應(yīng)該都能理解這要算是一個最平常稀松的疏漏了。

左上即是亨利希的“=Bennett”標注

把亨利希的這五種“康德書”“通觀”一番,也還是有些淺表的“發(fā)現(xiàn)”:亨利希讀得最仔細的依次是帕頓、蒂勒和斯特勞森的書,不但有大量勾畫,而且還有不少批注,有些還在書內(nèi)夾著詳細的筆記和提綱,只是蒂勒書扉頁上很干凈,沒有亨利希的簽名。貝克的書亨利希也下了功夫,有勾畫和筆記,有趣的是,還一前一后夾著北美一次康德會議的議程海報和對《評注》一書的一篇英文書評,題為“Basic Problems of Philosophical Ethics”,作者是耶魯大學(xué)的George A. Schrader。這是一個抽印本,從上面的字跡判斷,應(yīng)該是作者轉(zhuǎn)贈給亨利希的,從勾畫看,亨利希仔細地閱讀了這篇書評。抽印本這種“工藝”似乎在大陸已經(jīng)很少見,至少我好像還沒有享受過,我印象中兩次得到抽印本都是從臺灣地區(qū)的雜志,一次是早年給《鵝湖學(xué)志》投稿,文章刊出后收到了一堆抽印本;另一次是《思想》的筆談欄目,差別只在于前一次沒有稿費,后一次卻收到了一小筆。另外說到抽印本,我想起最近有位從北大中文系畢業(yè)、現(xiàn)在美國伊利諾伊念博士的學(xué)生到上海來看我,他帶給我的“伴手禮”就是在一個偶然的場合得到的一件抽印本,是《分析》(Analysis)雜志1950年刊行的大衛(wèi)·皮爾斯(David Pears)的一篇論文,題為“Hypotheticals”——這不能不說是一份頗有古風(fēng)的禮物了——畢竟,我在做“博論”期間就識得的這位皮爾斯先生與斯特勞森的友誼在“道友”與“講友”之間,最近翻譯出版的《帕菲特傳》就多有這方面的記載。

蒂勒的書扉頁很干凈

用功的筆記

說到《帕菲特傳》,我就想起那年長剛小友回國,從星洲坡縣為我?guī)Щ仄鋾r剛問世的這部傳記。約莫上個月,此書的中譯本出版了,我從某微店看到,就順手下了一單,不久書就到了,我匆匆翻閱一過,頗覺嘴有余香。幾乎與此同時,譯者四友小友也為我寄來了一冊,所以我手里共有三冊“帕傳”,其中兩冊是中譯本。偏巧這時長剛又回國探親,他寫信給我,因為行程安排,這次不能到上海來看我了。我一時無語,就回復(fù)他:我手里有兩本“帕傳”中譯本,等你下次回國我再送給你吧!我的小友長剛還是一貫的機敏,當即黑我曰:謝謝應(yīng)老!如果您下次還找得到的話!

說來慚愧,其實我還是今天重新打開貝克此書時才發(fā)現(xiàn)Schrader的這篇書評的,一個原因是貝克的書開本較大,還有外封,這個抽印本夾在最后,稍有些隱蔽,難怪一開始沒有發(fā)現(xiàn);另一個原因是當初剛收到打開此書時,就掉出了我前面提到過的那份會議海報,此相當于開盲盒獲贈品,早已喜出望外,豈敢再作他想?記得當時我還取出這份海報,坐在沙發(fā)上欣賞了起來。有趣的是,這份海報現(xiàn)在卻不在貝克書內(nèi),我想起來,應(yīng)該是看完順手擱在茶幾上,未曾歸位,后來又搬家,所以是收拾到別的開袋里去了。

淘書所得的盲盒贈品

如前所述,亨利希的最后一本“康德書”是古耶爾題贈的,有意思的是,三十二年過去了,這本書卻幾近十品,書內(nèi)也沒有受贈者的任何勾畫。亨利??嗄钋八姆N“康德書”時,正值少壯到鼎盛之年,而收到古耶爾的贈書時,早已功成名就,所以排除所有別的因素,上述對比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盡管如此,這種對比仍不免讓人產(chǎn)生某種感慨和唏噓。不過我現(xiàn)在想起的卻是有位以前的同事講過的一則故事,說是他的老師曾經(jīng)告訴他一個出名的“秘方”:只要自己每出一本書,就給全國各地最多也就幾十位的小同行寄書,如此這般,你很快就能出名了。話雖如此,所謂孟嘗君門下各有其道,但是古耶爾給亨利希贈送“康德書”應(yīng)該并不在此列,因為前者其時早已成名了。

2025年7月26日于上海

(作者系華東師范大學(xué)哲學(xué)系教授)

    責(zé)任編輯:顧明
    圖片編輯:張穎
    校對:丁曉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wǎng)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wù)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

            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