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025上海書展|《劍橋俄國史》:理解俄羅斯的多重維度
在世界史學研究領域,“劍橋史”系列是一面旗幟,其作品兼具學術(shù)性和普及性,在很多方面重新定義了世界歷史的書寫范式。近日,“劍橋史”系列中譯本再添新成員,由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上海全球治理與區(qū)域國別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楊成領銜翻譯的三卷本《劍橋俄國史》亮相2025年上海書展,是近年來少有的大部頭俄國通史著作。

《劍橋俄國史》,[英]莫琳·佩里、[英] 多米尼克·利芬、[美]羅納德·格里戈爾·蘇尼 主編,楊成 等譯,復旦大學出版社,2025年5月出版
“晚清以來,或者說在中國現(xiàn)代化的道路上,沙俄、蘇聯(lián)及當代俄羅斯這三個相互異質(zhì)但又一脈相承的國家,無疑是最重要的外部‘他者’之一。中國通過俄國讀懂世界,世界也通過俄國認識中國?!睏畛山淌谠?月18日于上海書展舉行的《劍橋俄國史》新書分享會上說。
他表示,《劍橋俄國史》是一部面向大眾讀者的俄國史,但又具有相當?shù)膶I(yè)性和系統(tǒng)性。它覆蓋了從古羅斯起源到20世紀末的俄國歷史,以時間為線索的編年體例和深耕細作的專題寫作相結(jié)合,“既在總體上展現(xiàn)了俄國史時間上的連續(xù)性,又不完全機械地編年敘事,而是將各種專題史貫穿其中,以問題為導向,盡量突出影響俄國發(fā)展的關鍵因素與重要命題。讀者借此更容易理解俄國歷史發(fā)展的內(nèi)在邏輯,整部著作的理論深度也因而進一步加強”。
三卷本《劍橋俄國史》于2006年由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在近二十年間奠定了它在俄國通史研究領域中的經(jīng)典地位。三卷主編分別由英國伯明翰大學莫琳·佩里(Maureen Perrie)、英國倫敦政治經(jīng)濟學院多米尼克·利芬(Dominic Lieven)和美國芝加哥大學羅納德·格里戈爾·蘇尼(Ronald Grigor Suny)擔任。此外,廣泛邀請當代國際俄國史研究領域的一流學者參與撰稿。該書以其跨學科研究的雄渾氣象與話語創(chuàng)新,為理解這個充滿悖論的大國提供了全新的認知框架。
楊成表示,《劍橋俄國史》三卷本堪稱“冷戰(zhàn)”后英語學界俄國歷史研究的標志性成果,在相當程度上將英語學界的俄國通史研究推到一個新高度,無論在理論深度、研究方法,還是研究的時效性方面都在同類作品中首屈一指。但它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盎格魯—撒克遜中心主義”特征鮮明,體例結(jié)構(gòu)未能統(tǒng)一等等。而這應該成為一個重要契機——中國的俄羅斯歐亞研究者,尤其是俄國史研究者,應加速推出基于中國視角的俄國通史著作。他表示,從市場反響來看,對蘇聯(lián)、俄國研究作品的需求旺盛,但選擇并不算多,期待未來中國學者的俄國通史著作能夠有所超越。

《劍橋俄國史》新書分享會現(xiàn)場
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俄羅斯研究中心主任馮紹雷認為,俄國史可以說是人文社會科學各門類領域、國別研究中,挑戰(zhàn)最為尖銳的敘述系統(tǒng)之一,《劍橋俄國史》中譯本的出版豐富了國內(nèi)學術(shù)出版的生態(tài)。他重點介紹了英國倫敦政治經(jīng)濟學院教授多米尼克·利芬主編的第二卷“俄羅斯帝國:1689-1917”,指出其系統(tǒng)性地對以英美學者為主的西方俄國史研究提出挑戰(zhàn)性的新看法,從帝國問題入手,以專題研究的方式,提出了有價值的反思與觀點。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研究生院)教授邢廣程指出,《劍橋俄國史》是由具有國際眼光的新生代研究者翻譯引進的一部全景化的俄國史,三卷各有特點。第一卷“從早期羅斯到1689年”描述了俄羅斯國家的起源;第二卷“俄羅斯帝國:1689-1917”從彼得大帝親政到羅曼諾夫王朝覆滅;第三卷寫的是20世紀和21世紀初期。邢廣程認為,相較于冷戰(zhàn)時期歐美學者的俄國史研究著作,這套書的特點是更多地從學術(shù)上探討問題,力圖避免冷戰(zhàn)時期西方主流觀點對俄國歷史的影響。但這依然是西方“他者”對俄羅斯“他者”的評價,中國學者需要撰寫體現(xiàn)中國主流觀點的大部頭俄國史。
“國家是文明的概括”,邢廣程指出,應從文明的角度更深層次地研究俄羅斯:“俄羅斯文明是次生文明,時間短,沖擊力強?!薄皬拈L時段來看,每當面臨重大歷史選擇之時,俄羅斯總是在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之間搖擺。這可能是俄羅斯的命運?!毙蠌V程說。
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系教授、俄羅斯研究中心研究員余偉民表示,《劍橋俄國史》是一部嚴肅的俄國史,對未來的俄國史研究將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國內(nèi)學界對近代以后的俄國研究較為充分,對古代的脈絡梳理則著墨不多。他指出,可以從三個關鍵詞來理解三卷本《劍橋俄國史》:
第一卷是“文明”。東斯拉夫文明和俄羅斯文明之間是什么關系?是發(fā)展的變異還是中心的轉(zhuǎn)移?如何發(fā)展成以莫斯科羅斯為中心的羅斯文明?余偉民強調(diào),俄羅斯文明很重要的一個特點是“結(jié)合部文明”,即“次生文明”,其來源包括北歐、拜占庭、亞洲等。在文明的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中心的轉(zhuǎn)移,最終發(fā)展出以莫斯科為中心的俄羅斯文明。
第二卷是“帝國”。即從彼得大帝開始的帝國時期。其中討論的一個有意義的問題是俄羅斯在領土拓展過程中帝國身份的變化,也就是自我認識的變化:一開始向西方學習,想成為一個類似英法的西方化帝國,后來隨著它的土地擴張,逐漸產(chǎn)生了不同的自我意識,這個過程也是俄國人對民族、領土認知的形成過程。時至今日,歐亞主義占據(jù)了這種認知的主導地位,對當下的國際格局有深遠的影響。
第三卷是“制度”,由十月革命開啟并貫穿整個蘇聯(lián)的歷史,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制度設計、發(fā)展、興盛與衰亡的進程,包含了多重含義和豐富維度。尤其是,蘇聯(lián)的社會主義制度與中國的情況有所區(qū)別,值得在閱讀第三卷時延伸思考并深入辨析。
與會嘉賓表示,翻譯出版《劍橋俄國史》,不僅填補了我國當代優(yōu)秀俄國通史類作品的空白,而且可以為中國的俄國通史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鑒。對于讀者而言,透過這部厚重的歷史著作,不僅能深入理解俄羅斯這個重要鄰邦的發(fā)展軌跡,更能從中獲得觀照自身歷史與現(xiàn)實的獨特視角,這種跨文明的思考無疑具有深遠的意義。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