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欧美乱伦|手机AV永久免费|澳门堵场日韩精品|日本性爱欧美激情|蜜桃狠狠狠狠狠狠狠狠狠|成人免费视频 国|欧美国产麻豆婷婷|99久久久国产精品福利姬喷水|婷婷内射精品视频|日本欧洲一区二区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高子華|番薯物語——石浦人飲食的黃金搭檔

高子華
2025-08-28 11:54
來源:澎湃新聞
? 理論·學術(shù) >
字號

石浦地處浙洋中路,是著名漁港,出港便是抲魚人的捕魚天堂——大目洋、貓頭洋、漁山漁場。昔時“黃魚汛”期,這些漁場大黃魚的“咕咕”叫聲處處可聞,是遠近聞名的東?!棒~倉”。石浦人的餐桌上,海鮮一年四季不斷。但是,海鮮再多,也不能當飯吃。番薯,也就是地瓜,能當主食,也可入菜,在漫長的歲月里,搭配海鮮,成為海島人家飲食上的黃金搭檔。

紅皮番薯 圖片來自網(wǎng)絡

番薯百般味,滄海一聲笑。清朝皇帝康熙開海,福建閩南和臺州、溫州這些地方的鄉(xiāng)民,舟楫為渡,沿海北上,在石浦開枝散葉。他們篳路藍縷,帶來了媽祖娘娘,也把明代經(jīng)由海路從呂宋島引進的番薯,帶到了島海之間的這片土地。小小番薯扎根生長,結(jié)成累累根莖,化作舌尖上的一方風土。

石浦的番薯分為兩種:一種紅皮黃心,一種白皮白心。番薯可蒸可煮,可烤可炸,還可以磨粉、釀酒,釀的土酒本地人叫“番薯燒”。在石浦,燒海鮮沒人敢自吹第一,番薯整活卻分得出段位等級。

我向發(fā)小阿東問起白皮番薯,他脫口說道:噢,“6038”。“白薯6038”是番薯的一個優(yōu)良品種,生粉,黏性強,磨成的番薯粉自帶甜香。阿東中學畢業(yè)出海捕魚,從船上伙頭徒弟做起,學得石浦土菜真?zhèn)?,上岸后又拜寧波國家級烹飪大師戴永明學藝,燒菜功夫不論,海邊食材也是如數(shù)家珍。

石浦當?shù)匕逊矸圩龀傻姆蹢l叫作“豆面”。“豆面”有如中藥的“甘草”,單獨成菜自成風味,與海鮮、蔬菜和肉食相配,則衍化出各色美食,從不喧賓奪主,只有增味添彩。

石浦老輩人,請客最隆重的是吃“食餅筒”。主人忙碌半天,燒出滿滿一桌重重疊疊的山海風物。這桌菜咸淡在其次,紅燒豆面千萬不能少?!笆筹炌病北貍涞牟酥?,有紅燒鯧魚,還有紅燒豆面。包“食餅筒”,不能沒有豆面打底,否則,對食客來說,就像“洋面魚翻肚,少了一口氣”。

以前每年秋季番薯上市,西北風起,石浦當?shù)鼐蜁讘羧思覝愬X,請三門、寧海和仙居等地的“豆面”師傅上門做面。“豆面”師傅駕輕就熟,柳糊、拗面、曬面等步驟一氣呵成。石浦邊上昌國衛(wèi)沙地多,當?shù)厝俗约悍N番薯,做的豆面周圍聞名。

拗豆面  沈洋攝

海邊人吃海鮮,粗放豪邁,武德充沛,多以清蒸白煮對付。但是石浦是大碼頭,四方船來客往,不知不覺間,海鮮也吃出了花樣。比如,冬季“帶魚汛”捕上的帶魚,講究用蘿卜絲去肥膩,炒鰻鲞放把碧綠的芹菜,黃魚則配豆面最佳。每年端午、中秋,家里親朋好友團聚,桌上少不了“黃魚豆面”。豆面清香潤滑,吸足了黃魚的鮮美濃郁湯汁,這道菜端上桌,豆面往往先被老饕一掃而光。

水晶餃,用番薯粉做皮,拇指大小,晶瑩剔透。在我的印象中,這是與海邊粗獷的漁家飲食風格反差最強烈的食物。五花豬肉、荸薺、蔥白,講究的加把新鮮蝦肉,剁碎用料酒攪拌,山海風味調(diào)和。有的漁嫂心巧,還會加點胡蘿卜粒。煮熟后的餃子皮半透明,隱約透出里邊的點點紅綠。餃子香氣四溢,爽嫩鮮滑,滋味橫生。

我小時候,海邊人家過日子,還沒有實現(xiàn)大米自由,很少有誰家可以頓頓吃米飯。主食大米不足,番薯可補其量,菜肴品種少,番薯又能花樣百出。家里燒飯,無論干飯還是稀粥,多少都會放些番薯,或是將新鮮番薯洗凈切成碎塊,或是曬干的番薯絲。有的同學家里兄弟姐妹多,干活勞力少,經(jīng)常三餐喝番薯湯。

番薯和大米煮粥,叫作“番薯粥”。熬“番薯粥”,放水多少見水平。水多了,米粒和番薯分離,薄粥湯清湯寡水,沒有粥味;水少了,濃稠如同漿糊,入口黏滯。我爸爸熬粥是一絕,每次煮好的“番薯粥”,粥面浮著厚厚一層粥油,房間里彌漫著米香還混雜著番薯的清香。

“番薯粥”配上泥螺、臭冬瓜,我可以一口氣喝上三四大碗。記得那時的冬天特別冷,數(shù)九嚴寒天,常常飄起雪花,喝完熱乎乎的“番薯粥”,踏雪出門上學,渾身暖乎乎。

紅皮番薯和白皮番薯,皆可生吃充饑。番薯洗洗干凈,就是我和同學們的口中寶。生吃番薯,要挑白皮的。白皮番薯水分多,甜脆可口。但是,經(jīng)常生吃番薯有個毛病,就是肚子里容易生蛔蟲。上課時,有同學肚子痛得嗷嗷叫,老師眼睛一瞄,就知道怎么回事,叫同學趕快去廁所。學校醫(yī)務室,常備“蛔蟲藥”。

白皮番薯  圖片來自網(wǎng)絡

石浦街頭巷尾的墻角、電線桿上,常??吹健皩V位紫x肚痛”字跡,還留著地址??梢娚聿粌H小孩吃,大人也在吃,老少皆宜,男女通吃,是海邊隨手可得的口糧食品。

沿路還會貼出“重傷風出賣”的紙條。據(jù)說這是神方,誰揭了紙條,傷風感冒就會傳到這個人,得病者不治而愈。這個江湖打法,倒和現(xiàn)在傳銷上家傳下家一路。

揚州菜有道聞名遐邇的“獅子頭”,石浦也有類似菜肴,叫“番粉肉圓”。當?shù)鼐偷厝〔?,將豬肉、蝦肉、鲞肉、筍干、香干、白菜切成丁,先在鐵鍋用大火炒熟,盛出放入菜盆,趁熱倒進番薯粉和雞蛋清,快速攪拌成黏稠狀粉團,再捏成半握大小的肉圓。幾種食材的不同滋味,被番薯粉包裹混合,生發(fā)出層次分明的嶄新風味,蒸熟后Q彈筋道,美味從舌尖直沖天靈蓋。

和好的黏稠狀粉團,也可攤成薄薄的圓餅,在油鍋上兩面煎得焦黃,叫做“番粉糕”?!胺鄹狻蓖饨估锬?,豬肉脂香混雜著魚香、蔬菜香,香氣撲鼻,讓人饞得直咽口水。如果主料換成牡蠣,在閩南,就是當?shù)刈钬撌⒚墓旁缧〕浴膀伦屑濉薄?/p>

石浦流行的“糊粒羹”,有味道,更有故事。羹食最早出現(xiàn)在上古時期的中原地區(qū)。這一烹飪傳統(tǒng)一路輾轉(zhuǎn)到了石浦,當?shù)厝藢Ⅳ~肉、蝦仁、蟶肉、牡蠣、香干等物料切細煮熟,用番薯粉勾芡攪拌,做成“糊粒羹”。

做糊粒羹  翁華清攝

老底子,石浦每戶人家都做“糊粒羹”、吃“糊粒羹”。相傳明代嘉靖年間,倭寇來犯這一天,正是農(nóng)歷正月十四。軍情緊急,伙夫急中生智,將各種菜肴倒入鍋內(nèi),用番薯粉攪拌成糊,做成一大鍋羹食。將士們喝完“糊粒羹”,元氣滿滿,大勝而歸。

從此,家家戶戶農(nóng)歷正月十四提前過元宵節(jié)、吃“糊粒羹”,就成為石浦的獨特風俗。明代戚家軍抗倭充饑的故事,賦予了“糊粒羹”英雄敘事的底色,每年農(nóng)歷十四夜石浦人吃“糊粒羹”,也漸漸演變成為浙東抗倭記憶的一部分。

一碗“糊粒羹”,吃出濃濃的歷史厚重感。

“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边@是偉大詩人李白對于天臺山的恣意想象。天臺山脈蜿蜒東向大海,一脈如潛龍出海,是為舟山群島;一脈山海相匯,是為東西縱橫的象山半島。

象山半島東端,就是石浦漁港,西部地區(qū)坡地起伏,當年盛產(chǎn)番薯。上世紀60年代初,為了解決象山番薯外運,國家在財力并不寬裕的條件下,專門撥款在石浦筑堤駁岸,新建碼頭和堆場。象山當季番薯通過石浦碼頭,大量運輸?shù)缴虾?、寧波?/p>

碼頭專為運輸番薯而建,岸上堆場用來存放番薯,石浦人稱之為“番薯碼頭”“番薯壇場”。如今,在這塊舊址上,建起了新的地標性建筑“中國海洋漁文化館”。

在石浦,番薯已經(jīng)超越食物本身,滲入生活的方方面面。番薯實心,但石浦人卻從中悟出了空靈?!盃€告番薯”,常常被大人用來訓斥小孩子不學好、沒出息?!盃€告”是“爛掉的”意思,“告”是借音字,在當?shù)胤窖灾卸嘤糜诤缶Y,以加強語氣?!胺砟X袋”,指的是一個人頭腦簡單、反應遲鈍。

有趣的是,在石浦,“番薯腦袋”也有“CP”。黃魚頭部有兩顆白色耳石,被認為沒有腦髓,因此,當?shù)赜钟小包S魚腦袋”的說法,意為某人“腦子像石頭一樣,不開竅”。

“番薯腦袋”和“黃魚腦袋”兩詞,在石浦方言俚語中,也有細微差別?!胺砟X袋”詞義單一,指的就是一個人愚笨、不靈光,“黃魚腦袋”除了這層意思,因說話對象、場景不同,有時也有調(diào)侃、戲謔的意味?!胺砟X袋”通行石浦一帶,“黃魚腦袋”的傳播區(qū)域更廣,上海、寧波等地,也有這個說法。

小小番薯,藏著乾坤。

    責任編輯:黃曉峰
    圖片編輯:張穎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wǎng)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

            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