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山西太原有個480年歷史的明代“小西天” | 晉在眼前

中華文明五千年,地上文物看山西。
今天,我來到了太原的太山。一踏入太原西南方的太山,仿佛步入了一幅歷史畫卷。這里不僅因山形似“太”字而得名,更因山腰處千年古剎龍泉寺而聞名遐邇。作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泉寺依山而建,殿閣樓臺高低參差,別有一番韻味。

沿山路向上,登上佛祖閣后的平臺,便見到了此行精華所在——觀音堂。這座獨特的八角形團殿,當?shù)厝擞址Q“八角亭”,建筑結(jié)構(gòu)奇巧玲瓏,殿頂飾黃色雕花琉璃脊,陽光下流光溢彩,熠熠生輝,可謂八面玲瓏。
觀音堂是太原唯一有懸塑的地方,也被大家稱為 “小西天”。走進觀音堂,仿佛踏入了一座明代的藝術(shù)寶庫。這座建于嘉靖十七年的佛堂,在那個崇道的年代,能建成這樣一座佛堂,背后的艱辛難以想象。

殿內(nèi)共有79尊佛像,雕梁畫棟間,懸塑的構(gòu)思獨具匠心。中間的自在觀音像最是引人注目,它坐姿隨意自在,肘臂自然下垂搭在膝蓋上,穩(wěn)穩(wěn)坐在純泥塑的金毛吼上,“自在” 之名果然名不虛傳。
周圍的懸塑更是藏滿了故事:兩面各有九尊羅漢,合起來便是十八羅漢;第二層平臺上的天宮樓閣,復(fù)刻著明代寺廟的精巧;右邊那尊可愛的造像,是化作善財童子的紅孩兒,寓意吉祥;還有阿儺和伽葉的造像,讓我瞬間想起《西游記》里他們向唐僧索要 “人事” 的情節(jié)。

每一尊造像都帶著歷史的溫度,480多年過去,色澤依舊淳樸鮮亮,堪稱建筑與雕塑渾然一體的佳作。
在這里,我遇到了一位年輕人,他邊欣賞殿內(nèi)的懸塑,邊在本子上記錄,引起了我的好奇。
與他聊了一會兒,我知道了他來此的目的:為創(chuàng)作文創(chuàng)產(chǎn)品尋找靈感。
他叫秦至臻,是一位95后插畫師,在插畫師圈子里小有名氣。出于對美術(shù)的熱愛和對古建的偏愛,他兩年多來潛心手繪山西古建筑,以此來宣傳太原和山西。
他向我展示他的畫本,里面早已記錄了不少太原古建的身影——鐘樓街郵局的復(fù)古輪廓、晉祠里現(xiàn)存最早的皇家園林風貌、圣母殿中威嚴的哼哈二將與靈動的侍女像,還有純陽宮、文廟、古縣城,以及地標性的雙塔寺。

陳晨與秦至臻
我看著這些在畫紙上重新煥發(fā)生機的亭臺樓閣,好奇他為什么對古建如此癡迷。
秦志臻說,他從小就愛旅游,山西的各個角落都留下過他的足跡,對古建的喜愛就像一顆種子,早早在心里扎了根。
上大學后,美術(shù)教材里頻繁出現(xiàn)的山西古建與文物,讓他意識到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或許并不被太多人熟知。從那時起,秦志臻就暗下決心,要用自己的畫筆,讓更多人了解山西古建、讀懂山西文化,讓大家透過他的畫,認識這座被歷史浸潤的城市。

而他與繪畫的緣分,更是從幼兒園就開始了,父母的支持讓他能一路堅持,從孩童時期的涂鴉,到如今專注古建創(chuàng)作,畫筆早已成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秦志臻這次太山之行,除了寫生,更重要的是他想結(jié)合太山的特色與悟空元素,做一款有太原文化印記的文創(chuàng)。

在觀音堂見到著這些生動的懸塑形象,正好可以融入文創(chuàng)設(shè)計,讓靜態(tài)的古建插畫多一份靈動。秦志臻想把太山舍利塔、晉祠、雙塔寺這些手繪古建,與悟空元素、小西天懸塑元素結(jié)合起來,做成一系列便于收藏的文創(chuàng)。
對我而言,這次太山之行是一場與歷史的對話、與文化的共鳴。古建不只是沉默的建筑,它們是千年文化的見證者。而我能做的,就是用鏡頭將這些美好定格,讓古建的晉韻,通過紀錄片走向更多人,讓大家像我一樣,愛上這座有溫度、有故事的城市。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gòu)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gòu)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wù)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