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唐玄宗:生日登基成唐朝在位最長皇帝,創(chuàng)盛世毀盛世,被滿清改名
9月8日應該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幸運日,因為這天既是他的生日,也是他榮登大寶稱帝大唐的日子。唐睿宗李旦垂拱元年八月戊寅日(685年9月8日),李隆基生于東都洛陽。先天元年八月庚子日(712年9月8日),李旦禪位于李隆基,李隆基于長安太極宮登基稱帝

明朝人畫的唐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是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之孫,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稱李三郎,也是唐朝在位最長的皇帝(712年9月8日—756年8月12日在位),前后共在位近44年。
唐玄宗是一位經歷、政績與評價較為復雜矛盾的皇帝。其早年在武則天統(tǒng)治時期出生成長,生母竇氏因被卷入巫蠱之術案件遭武則天處死。其父唐睿宗再次登基后,于公元710年冊封其為皇太子。

唐玄宗的書法
712年,唐睿宗將皇位禪讓,李隆基即位為皇帝,在此前后,其通過發(fā)動唐隆政變與先天之變鏟除了危及自己統(tǒng)治的韋后和太平公主等人及其勢力,重新確立鞏固了李氏皇族權力。其在位前期任用武則天統(tǒng)治時期被提拔的一些賢相,開創(chuàng)了被認為是唐朝乃至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極盛之世——開元盛世,亦稱為開元之治、開元之隆,此時期乃唐朝國力的最巔峰;但其在中晚年(開元二十二年開始)逐漸怠于國事、倒行逆施、耽于逸樂美色,大肆任用奸臣佞相,甚至聽信讒言殘害骨肉忠良,使得國家發(fā)展局面逐漸惡化,最終致使禍國殃民的安史之亂爆發(fā)。
其間皇室倉皇出逃,百姓生靈涂炭,唐朝國勢自此急轉直下,再未看漲。李隆基亦喪權下臺,在孤苦憂郁中了卻殘生。其逝世后被葬于唐泰陵,其子唐肅宗李亨亦于不久后駕崩。
矛盾的唐玄宗李隆基
混亂的童年
李隆基生于東都洛陽,他出生時其父李旦為帝,母竇氏為德妃。在他降臨世間的前一年,他奶奶武則天與宰臣裴炎把他的伯父李顯廢為廬陵王,然后把他爹豫王李旦立為皇帝,是為睿宗。但睿宗名為大唐皇帝富力強,卻只能居于別殿,不許聽政。而武則天年逾花甲,仍臨朝稱制,軍國政事由她專斷。
垂拱三年(687年)閏七月丁卯,李隆基被封為楚王。永昌元年(689年),武則天命令李隆基過繼予孝敬帝李弘為子,繼其香火。載初二年(690年),武則天廢除其父帝位,自行登基稱帝并改唐為周,李隆基隨之遷居東宮。
天授二年(691年)初,年僅七歲的楚王李隆基開始出閣,建置官屬。這年八月,因為尚方監(jiān)裴匪躬、內常侍范云仙私自謁見皇嗣李旦,武則天知道后,殺死二人,并嚴令禁止李旦接見公卿大臣,李隆基兄弟與二伯父李賢的三個兒子再次入閣,“皆幽閉宮中,不出門庭者十余年”。

武則天稱帝后的長壽二年臘月丁卯日(693年1月18日),李隆基以皇孫身份被降封為臨淄王。這一年,其母親竇妃被戶婢團兒誣諂為“厭蠱咒詛”,在正月初二朝后,與劉妃一起被秘密地殺死于宮中,不知埋在何處。同年八月,其父李旦也被誣告有“異謀”,武則天命酷吏來俊臣審理,幸虧太常工人安金藏大義剖腹,“以證明皇嗣不反”,才躲過了這場災難。
圣歷二年(699年),李隆基才與諸兄弟再次出閣。這時武則天年事已高,經大臣狄仁杰等人的規(guī)諫,放棄立武承嗣為太子之念,李顯被接回洛陽,仍被立為太子,李隆基之父李旦被封為相王。
長安年間(701年—704年),李隆基先在親衛(wèi)府任右衛(wèi)郎將,后任尚輦奉御,負責掌管皇帝的內外閑廄馬匹。在此期間,以張柬之為首的朝臣發(fā)動神龍政變,殺死了武則天男寵張易之兄弟,擁立中宗(即李隆基的大伯李顯)復辟,迫使病重的武則天退位,并為其上尊號“則天大圣皇帝”。同年十一月,武則天于上陽宮崩逝,享年八十二歲。中宗遵其遺命,改稱“則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
政變奪權
李隆基從小就見慣了唐朝皇室之間各種勾心斗角,也經歷過幾次皇帝的廢立政變,所以在他的心底應該對于發(fā)動一場政變改變皇位上那個人,他應該對流程已經相當的熟悉,終于他等到了這個機會。
武則天去世后,中宗李顯懦弱無能,朝政大權慢慢落到了韋皇后和安樂公主之手,原來發(fā)動政變恢復唐朝的功臣、宰相張柬之也被他們貶官驅逐,太子李重俊被殺。韋皇后效仿原來武則天的做法,讓自己的兄長韋溫掌握大權,對于女兒安樂公主的違法賣官鬻爵也不加制止,大加縱容。

在景龍四年(710年),中宗終于死于韋皇后和安樂公主之手,被她們合謀毒殺。然后,韋皇后便想學習婆婆武則天,做第二個女皇。沒有等韋皇后動手,一直靜觀時變的李隆基(唐玄宗)和姑姑太平公主以及太平公主的兒子薛崇簡,苑總監(jiān)鐘紹京等,密謀策劃,欲先發(fā)制人。有人建議,把發(fā)動政變的事先向他爹相王報告,李隆基胸有成竹地說:“我是為了拯救社稷,為君主、父親救急,成功了福祉歸于宗廟與社稷,失敗了我因忠孝而死,不連累相王。怎可以報告,讓相王擔心呢!現在報告,相王若贊成,就是害他參與了危險的起事;若他不贊成,我計謀就失敗了。”于是,決定背著相王,立即行動。
至六月,中宗暴崩,韋后臨朝稱制。韋溫、宗楚客、紀處訥等謀傾宗社,以睿宗介弟之重,先謀不利。道士馮道力、處士劉承祖皆善于占兆,詣上布誠款。上所居里名隆慶,時人語訛以“隆”為“龍”;韋庶人稱制,改元又為唐隆,皆符御名。上益自負,乃與太平公主謀之,公主喜,以子崇簡從。上乃與崇簡、朝邑尉劉幽求、長上折沖麻嗣宗、押萬騎果毅葛福順李仙鳧、寶昌寺僧普潤等定策誅之?;蛟唬骸跋葐⒋笸酢!鄙显唬骸拔艺琊⒅?,赴君父之急,事成福歸于宗社,不成身死于忠孝,安可先請,憂怖大王乎!若請而從,是王與危事;請而不從,則吾計失矣?!?/p>
《舊唐書·本紀第九》
唐隆元年六月庚子(710年7月21日),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于帝都長安城共同發(fā)起新一輪宮廷政變。李隆基以禁軍殺了韋后、安樂公主,并于全城搜捕韋氏集團人員,凡身高高于馬鞭的男性皆處死,史稱“唐隆政變”。這時,李隆基才將唐隆之變的經過報告其父相王李旦。相王抱著李隆基哭泣著說:“宗廟社稷的災禍是你平定的,神明與百姓也都仰賴你的力量了?!碑斎眨盥』桓姆鉃槠酵?,兼殿中監(jiān),同中書門下三品、兼押左右萬騎。
遂以庚子夜率幽求等數十人自苑南入,總監(jiān)鐘紹京又率丁匠百余以從。分遣萬騎往玄武門殺羽林將軍韋播、高嵩,持首而至,眾歡叫大集。攻白獸、玄德等門,斬關而進,左萬騎自左入,右萬騎自右入,合于凌煙閣前。時太極殿前有宿衛(wèi)梓宮萬騎,聞噪聲,皆披甲應之。韋庶人惶惑走入飛騎營,為亂兵所害。于是分遣誅韋氏之黨,比明,內外討捕,皆斬之。乃馳謁睿宗,謝不先啟請之罪。睿宗遽前抱上而泣曰:“宗社禍難,由汝安定,神祇萬姓,賴汝之力也?!卑莸钪斜O(jiān)、同中書門下三品,兼押左右萬騎,進封平王。
《舊唐書·本紀第九》
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迫使李重茂禪讓,由睿宗李旦重新即位。睿宗與大臣議立太子。按嫡長子繼承制度,長子宋王李成器應為太子,但李成器堅決辭讓說:“國家安則先嫡長,國家危則先有功;平王有功于國,自己決不居平王之上?!眳⑴c消滅韋黨的功臣也多主張立李隆基為太子。睿宗順水推舟,遂立李隆基為太子。
父親退位,榮登大寶
太平公主恃著擁立睿宗有功,經常干預政事。她又感到太子李隆基精明能干,妨礙自己參政,總想另易太子。李隆基當然不愿任人擺布,亦想除掉太平公主。睿宗最初遇到困難先聽太平公主的意見,再征求太子的意見。后來,愈來愈傾向太子。李隆基為太子之后與太平公主的矛盾日益加劇。
景云二年(711年),睿宗李旦頒下詔書,命太子李隆基監(jiān)國。到景云三年(712年),李旦把帝位讓給了李隆基,改元先天。李隆基登基后,就開始積蓄力量準備除掉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

李隆基吹簫圖
先天二年七月甲子日(713年7月29日),李隆基命王毛仲武裝家兵三百余人,各騎馬。李隆基親率太仆少卿李令問、王守一,內侍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親信十多人,先殺左、右羽林大將軍常元楷、李慈,又擒獲了太平公主的親信散騎常侍賈膺福及中書舍人李猷,接著殺了宰相岑羲、蕭至忠;尚書右仆射竇懷貞亂中自裁而死。太平公主見黨羽被誅殺殆盡,不得不逃入佛寺,三日后返回。太上皇李旦出面請李隆基恕其死罪,被李隆基拒絕,太平公主最終被賜死家中,是為“先天政變”。自此以后,唐玄宗終于掌握了皇帝應有的權力。這一年,李隆基把年號改為開元,表明了自己勵精圖治,再創(chuàng)唐朝偉業(yè)的決心。
勵精圖治,開創(chuàng)盛世
李隆基重用姚崇、宋璟、張九齡等賢相,推行“十事要說”(如禁宦官干政、廣開言路),整頓吏治,裁汰冗官,確立考核制度,使政治清明,開創(chuàng)了唐朝的極盛之世——開元盛世。
在內政上李隆基和朝臣們改革稅制,清查戶籍,財政收入激增;推廣水利技術,設立常平倉穩(wěn)定糧價;并倡導文教,編修《唐六典》,發(fā)展科舉,李白和杜甫等詩人都活躍于此時。

對外在大唐帝國的四面邊陲,他封粟末靺鞨的大祚榮為“渤海郡王”,設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封南詔的皮羅閣為云南王,封回紇的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設節(jié)度使制維護邊疆,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
開元十三年(725年),唐朝在伯力設置黑水都督府,置黑水軍,對黑水靺鞨地區(qū)實施有效的行政管轄,并勘探了堪察加半島和千島群島。
黑水西北又有思慕部,益北行十日得郡利部,東北行十日得窟說部,亦號屈設,稍東南行十日得莫曳皆部。
《新唐書·北狄傳》

怠政奢靡,安史之亂
開創(chuàng)了盛世之后,李隆基逐漸開始滿足了,沉溺于享樂之中。沒有了先前的勵精圖治精神,也沒有改革時的節(jié)儉之風了。
他寵信李林甫、楊國忠等奸臣,沉迷楊貴妃,縱容其家族奢靡,“一騎紅塵妃子笑”成諷喻?;鹿俑吡κ空茩?,朝綱敗壞,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塞外民族試圖來穩(wěn)定唐王朝的邊疆,最終釀成大禍。
到了755年,節(jié)度使安祿山以誅楊國忠為名叛亂,攻陷兩京。李隆基倉皇西逃,馬嵬驛兵變中被迫縊殺楊貴妃。這場內戰(zhàn)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fā)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發(fā)于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也成為大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遭遇政變,晚景凄涼
李隆基萬萬沒想到,自己平穩(wěn)了幾十年的生活,一朝因為安史之亂而顛沛流離,但他更想不到的是,他將又一次遭遇政變,而這次他失去了那個至尊的寶座,發(fā)動政變的人,則是他45歲都還在做太子的兒子。
755年,安祿山率兵南下攻唐,玄宗率少數皇親國戚逃離長安。對玄宗早有不滿的太子李亨與玄宗分道揚鑣;李亨率一部分禁軍北趨靈武(今寧夏靈武西南),七月即位,改元至德,是為唐肅宗。李隆基與陳玄禮率另一部分禁軍南逃成都,后被尊為太上皇,玄宗長達44年的統(tǒng)治告終。

玄宗幸蜀圖
至德二年(757年)十二月,隨著安祿山被殺,郭子儀收復長安,玄宗由成都返回長安,肅宗表示將皇位還給父皇,自己仍然退居東宮,被玄宗拒絕。于是玄宗居興慶宮(南內),被肅宗奉為太上皇。

肅宗迎接唐么宗還朝
玄宗回到長安后,厭惡張皇后與李輔國,常勸肅宗不要寵信他們。乾元三年(760年)七月,李輔國趁機構諂,說玄宗預謀復辟,故軟禁玄宗于西宮甘露殿,高力士、陳玄禮等人亦被貶謫,剩下玄宗只身一人,煢煢獨處,形影相吊,好不凄慘。被軟禁的玄宗終日郁郁寡歡,大限之時賦《傀儡吟》一首:
刻木牽絲作老翁,雞皮鶴發(fā)與真同。
須臾弄罷寂無事,還似人生一夢中。
寶應元年農歷四月初五日(762年5月3日),太上皇李隆基崩逝于長安城太極宮神龍殿內,享壽七十六歲,在位四十四年。半個月后的四月十八日(762年5月16日),在位僅六年的肅宗李亨亦因久病駕崩于長生殿,享年五十一歲。廣德元年(763年)三月,唐代宗將李隆基安葬于唐泰陵(今陜西省渭南市蒲城縣東北15公里處),謚號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廟號玄宗(清朝為避康熙帝玄燁諱,改為元宗)。
——————分割線——————
- END -
編輯 | 臥闌聽魚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