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黃河最美逆行者:山西90后女孩放棄大城市,回鄉(xiāng)講述龍門千年傳說 | 晉在眼前
滾滾黃河,奔騰不息,在壺口完成了驚天動地的壯舉之后,一路南下,沖出晉陜大峽谷,第一站便是河津市龍門渡。這里自古便是黃河的險要之所,也是黃河的咽喉之處。今天,我來到這里,探訪黃河上的魚躍龍門之地。

龍門古稱“禹門”,最窄處只有三十幾米,自古以來便是最要的黃河古渡口。相傳古時大禹廟的僧侶們,就是在這里取水。
黃河出禹門口后,河勢頓開,河床寬闊。相傳大禹治水鑿龍門,鯉魚躍龍門的傳說,便發(fā)生在這里。

沿著黃河河道,我跟著小哥的船往上游行進?;蛟S逆流而上,才能欣賞到真正的風景。峽谷兩岸懸崖壁立,橫出天漢,千年古道黃河大梯子崖,盤旋而上,巧奪天工。谷中黃河咆哮而出,洪濤巨浪,蔚為壯觀。
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大禹治水,鑿龍門所展現的拼搏精神,也激勵著每一位河津人奮勇爭先,不斷向前。28歲的導游原丹就是這樣一位“逆行者”,大學畢業(yè)后,她沒有選擇在大城市工作,而是回到家鄉(xiāng)龍門,為更多人講述她心中的美麗家鄉(xiāng)。

禹鑿龍門的偉大創(chuàng)舉,還成就了鯉魚躍龍門的佳話。傳說每年桃花三月,鯉魚逆水而上,躍登此門,化而為龍。美妙的傳說,也讓這里成為當地人心中的祈愿福地。不過要想躍過龍門,自然少不了黃河大鯉魚的助力。
在這里,我遇到了開農家樂的夫妻。八年前、龍門渡景區(qū)開放后,50多歲的王建純和原玲珍夫妻,便辭去外地的工作,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開起了農家樂。憑著紅燒黃河鯉魚的手藝,真誠、拼搏的夫妻倆,日子也過得風生水起。
告別開農家樂的兩夫妻,我又遇到了年輕的廚師孫丁丁,他自幼在黃河邊長大,近年來一直在研究、創(chuàng)新鯉魚的烹飪方法。

“一魚三吃”是孫丁丁和同事們,一起創(chuàng)新的鯉魚新吃法,包括“魚躍龍門”、“芙蓉魚片”“魚骨豆腐湯”,其中最為講究的就是“魚躍龍門”。要想呈現躍龍門的造型,還要對去肉后的魚骨進行特殊的處理。
油炸魚骨,造型最為關鍵,力度和溫度要適時調整,邊炸邊定型。即使是專業(yè)出身的孫丁丁,也是失敗數十次才練就而成。

“一魚三吃”不僅制作講究,造型上也賞心悅目,獨樹一幟。
從黃河浪花里躍出的金色鯉魚,承載著中國人對命運突圍的永恒想象。它告訴我們,生命的精彩不在于安守一隅,而在于那奮力一躍的勇氣。這種敢為人先的精神,深深影響著黃河岸邊的河津人。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