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舌尖上的天宮:太空餐桌20年的中國功夫
如果有人在二十多年前告訴你,未來的中國航天員將在距離地球400公里的軌道上,悠閑地吃著現(xiàn)烤的雞翅和牛排,你可能會覺得這是科幻電影里的情節(jié)。然而,當神舟二十一號乘組在空間站里啟動我國首臺“太空烤箱”,伴隨著滋滋作響的幸福感,這一幕真實上演了。

神舟二十一號航天員在烤翅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這縷飄在太空的烤肉香,不僅是航天員味蕾的勝利,更是中國載人航天30余年發(fā)展的一個溫情注腳。它標志著我們的太空“出差”,已經從滿足生存的基本需求,跨越到了追求生活品質的“鮮食時代”?;赝@條路,從最初的“擠牙膏”式進食,到如今超過190道菜的豪華菜單,中國航天員的餐桌,堪稱一部濃縮的科技與人文進化史。
從“能吃飽”到“吃好”:一部中國航天員的菜單進化史

神舟五號航天員楊利偉在吃月餅 圖片來源:我們的太空
2003年,神舟五號飛船將楊利偉送入太空,他成為了第一位在太空吃飯的中國人。在匆忙的21小時里,他吃了特制的八寶飯、宮保雞丁,還有一口一個的小月餅。雖然是即食食品,而且是涼的,但這已經是一個了不起的開端。

神舟六號任務食品種類開始增多 圖片來源:我們的太空
真正的突破發(fā)生在2005年的神舟六號任務。我們的飛船里第一次裝上了“食品加熱器”,費俊龍和聶海勝終于在太空吃上了熱飯熱菜。這看似簡單的一步,背后是科研人員對能源、效率和安全性的無數(shù)次計算與實驗。即便如此,當時吃飯仍是個“技術活”,航天員們得進行專門的“吃喝訓練”,學習如何固定餐盤、如何用廢物收集系統(tǒng)收集殘渣,吃一頓飯足足要一個小時。

航天員食品制作過程 圖片來源:我們的太空
解決了“冷熱”問題,接下來就是“吃點啥”的飛躍。從神舟七號開始,航天員的菜單種類從40多種暴增到80多種,魚香肉絲、紅燒豬排等真正意義上的“炒菜”被端上了太空餐桌。為了讓這些家常菜能在太空中保持形態(tài)和風味,科研人員絞盡了腦汁,增加調味包是一大亮點。
蝌蚪五線譜連線采訪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龐之浩,他表示:“航天員的菜單,研發(fā)過程相當費周折,即使是看似簡單的麻婆豆腐也是如此。在太空微重力環(huán)境下,豆腐塊更容易散架,湯汁也容易飛濺,這不僅會影響儀器設備,還會降低航天員的食欲。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科研人員采用了一系列‘黑科技’。他們先用低溫凍干技術鎖住豆腐的水分,再用特殊凝膠 ‘加固’豆腐的質地,就像給豆腐穿了件‘緊身衣’,使其既能保持嫩滑口感,又不會在太空 ‘散架’。

家常菜麻婆豆腐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此外,太空食品還需要經過 ‘殘渣檢測’,用機器模擬太空顛簸,看是否會掉渣,像麻婆豆腐這種有湯汁的菜品,還要確保湯汁不會在失重環(huán)境下四處飄散。同時,在營養(yǎng)方面,太空版的麻婆豆腐需要根據航天員的身體需求,合理搭配營養(yǎng)成分,比如考慮到太空環(huán)境下航天員鈣流失快、肌肉容易萎縮等問題,要額外添加相應的營養(yǎng)物質。在氣味管控方面,也要確保其氣味在密閉的太空環(huán)境中不會讓航天員感到不適。”

神舟九號航天員們能選擇的菜品更多了 圖片來源:我們的太空
隨著任務時長的增加,個性化與人性化的需求愈發(fā)凸顯。神舟九號時,航天員們能吃上什錦炒飯,喝上奶茶;到了神舟十號,菜單實現(xiàn)了“私人定制”,根據聶海勝愛吃米飯、張曉光喜好酸辣、王亞平偏愛甜食的口味進行了調整。王亞平還在太空用一個豆沙粽成功“打卡”端午節(jié),這份獨屬于中國人的儀式感,從此拉開了太空節(jié)日餐的序幕。

神舟十二號 航天員湯洪波邊扎馬步邊啃蘋果 圖片來源:新華社
當中國空間站時代的大門開啟,航天員的太空生活迎來了質的飛躍。神舟十二號乘組的菜單擴展到120種以上,一周不重樣,湯洪波邊扎馬步邊啃蘋果的“太空吃播”火遍全網。這份“菜單自由”的背后,是中國“太空廚房”系統(tǒng)的強大支撐。

太空菜園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此后,太空餐桌的驚喜接連不斷。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們在空間站里吃著三種餡兒的餃子,熱熱鬧鬧地過了個中國年;神舟十四號實現(xiàn)了“太空種菜”,吃上了自己親手種的新鮮生菜;神舟十五號則進行了“天舟快遞”的快速對接,實現(xiàn)了天地食品的同步更新。

神舟二十一號航天員在烤牛排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而今天,神舟二十一號的太空烤箱,更是將“吃”的藝術推向了新的高峰。神舟二十一號任務中,食品種類擴展至190余種,飛行食譜周期延長至10天,可實現(xiàn)對新鮮蔬菜、堅果、蛋糕、肉類等食材在軌烹飪、烘焙加工。
在太空用烤箱,最大的挑戰(zhàn)就是微重力下熱空氣不會自然對流。中國的工程師們給出了完美的解決方案:首先是通過溫控技術、殘渣收集、高溫催化、多層過濾等技術攻關,實現(xiàn)在軌烘烤時的無油煙處理,從而滿足空間站的油煙排放標準。其次是對凈化裝置和整機都進行嚴格測試,使之滿足空間站準入條件,可連續(xù)可靠運行500次。

神舟二十一號乘組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放眼全球,在讓航天員“吃好喝好”這件事上,全世界的航天科學家們都充滿了想象力。
龐之浩表示:“未來太空餐桌的下一個驚喜可能會是3D打印食品、分子料理以及更豐富的太空種植成果等。3D打印技術不僅能夠滿足個性化的需求,還能解決太空旅行中的食物儲存問題。分子料理是一種將科學原理應用于烹飪的技術,在星際時代,分子料理可能會成為一種主流烹飪方式。未來的分子料理還可能結合人工智能,根據每個人的口味和營養(yǎng)需求,定制出獨一無二的美食?!?/p>
民以食為天太空“吃飯難”曾是全球考題
要理解今天的“烤肉自由”有多么來之不易,我們得先把時鐘撥回到太空探索
的黎明時代。那時,在失重環(huán)境下吃東西,可不是享受,而是一場嚴峻的考驗。

美國阿波羅飛船與原蘇聯(lián)聯(lián)盟號飛船在太空對接后,美國航天員進入聯(lián)盟號飛船座艙,品嘗“牙膏式”食品 圖片來源:NASA
1961年,人類首位航天員、蘇聯(lián)的加加林在太空中吃下了第一餐——像擠牙膏一樣,將牛肉和肝醬泥擠進嘴里。而美國首位繞地飛行的宇航員約翰·格倫,他的太空餐則是管狀的蘋果醬。這些食物雖然證明了人類在失重狀態(tài)下可以正常吞咽,但味道和體驗實在乏善可陳。到了阿波羅登月時代,阿姆斯特朗啃的是硬度堪比石子的高能壓縮塊,營養(yǎng)管夠,口感全無。

雙子座任務的太空食物 圖片來源:NASA
早期航天員面臨的困境是共通的:食物種類少、口感差,而且極易產生碎屑。1965年,美國雙子座3號任務中,宇航員約翰·楊偷偷在兜里揣了個咸牛肉三明治帶上天,結果面包屑在失重環(huán)境下四處飄散,險些飛進精密的儀器中造成短路,引發(fā)了一場不小的安全風波。自此,“防碎屑”成了太空食品設計的鐵律。

國際空間站 上供應的各種零食和脫水食品 圖片來源:NASA
龐之浩表示:“在航天食品的研發(fā)中,確實存在一個‘食物黑名單’。
“例如:面包在微重力環(huán)境下容易產生面包屑,這些碎屑會漂浮在太空艙內,可能進入宇航員的眼睛,或者干擾、損壞敏感設備。此外,面包在太空中也容易變不新鮮、干硬、失去原有松軟口感,不利于長期太空任務。
“在太空中,碳酸飲料中的二氧化碳氣泡不會像在地球上那樣上升并釋放出來,而是會留在液體中,這可能導致宇航員胃部不適,甚至引發(fā)消化問題。
“鹽、胡椒等顆粒狀調味料在微重力環(huán)境下會漂浮,難以撒在食物上,還可能堵塞空氣通風口、排氣孔、污染設備,或者進入宇航員的眼睛、嘴巴和鼻子,帶來安全隱患,所以通常使用液體狀的鹽和胡椒替代。

西蘭花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孢子甘藍、西蘭花、卷心菜等十字花科蔬菜:這類蔬菜富含硫化合物和棉籽糖,在人體消化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甲烷和氫氣等可燃氣體。在密閉的太空艙內,可燃氣體濃度達到一定比例時,一個靜電火花就可能引發(fā)爆炸。此外,這些蔬菜消化時產生的氣體還可能會加速空間站水循環(huán)系統(tǒng)中金屬管道的腐蝕。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禁止宇航員在太空飲酒,因為酒精可能影響宇航員的健康和工作狀態(tài),與宇航員所代表的嚴謹形象和工作要求相沖突。不過,俄羅斯宇航員有在太空飲用少量酒精的傳統(tǒng)。
“新鮮牛奶占用空間大,且需要冷藏保存,而載人航天器艙內空間有限且冷藏條件有限,所以通常使用脫水牛奶替代。
“2024 年《太空營養(yǎng)學雜志》披露,大豆中的低聚糖在太空輻射環(huán)境下會發(fā)生分子結構變異,產生類似 TNT 炸藥的硝基化合物,存在安全隱患。”
面向深空的未來:餐桌上的星辰大海
從糊狀食物到冷餐,從熱食到超過190道菜的個性化定制,再到如今的現(xiàn)烤鮮食,中國航天員的餐桌,見證了我們一步步把“太空家園”從一個功能性的工作艙,建設成一個溫馨舒適的“大三居”。

神舟二十一號上的小鼠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如今,我們的“太空菜園”已實現(xiàn)10批次包括生菜、櫻桃番茄、紅薯等7種植物培養(yǎng)。未來,隨著技術的成熟,有望種植更多種類的蔬菜、水果和谷物,如耐輻射小麥和高蛋白藻類等,甚至實現(xiàn)“自產自烤”的食材閉環(huán),為宇航員提供更豐富、新鮮的食材。此前,“太空種稻”和“太空養(yǎng)魚”的實驗也已成功。神舟二十一號甚至帶上了4只小鼠進行在軌飼養(yǎng)研究。這一切,都在為更遙遠的未來鋪路。
當人類的目光投向月球甚至火星時,長達數(shù)年的深空旅行將對食物供給提出終極挑戰(zhàn)。隨著對太空用餐體驗的重視,未來可能會出現(xiàn)更多設計精良的新型餐具,如拉脫維亞設計師設計的零重力系列微重力餐具,通過獨特的形態(tài)設計與材料特性,讓飯菜能安穩(wěn)地“待”在餐具中,方便宇航員用餐,未來可能會有更多類似兼具功能性與人文關懷的餐具出現(xiàn),提升宇航員的用餐體驗。未來的太空餐桌,不可能再完全依賴地面補給。建立可再生的、自給自足的生態(tài)環(huán)保系統(tǒng),將是唯一的出路。

銀河系中的星云 圖片來源:NASA
但無論人類的腳步邁向多遠的深空,我們都會努力把“家”的溫暖、把對生活的熱愛,一起帶往那片星辰大海。
作者:楊雨鑫
審核專家:龐之浩 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
本文在科普新媒體平臺“蝌蚪五線譜”刊發(fā),經授權發(fā)布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