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民間組織的COP30“遠征”:從國際旁聽者到故事講述者
在巴西貝倫,通往《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十次締約方大會(COP30)場館的路上,亞馬孫地區(qū)濕熱的空氣包裹著每一個步履匆匆的參會者。場館里,在各國談判代表為條文措辭爭論不休的會議室之外,一群來自中國的身影,正用他們的方式,在這場全球氣候治理的盛事中,刻下越來越清晰的印記。
他們不是政府官員,而是來自中國的非政府組織(NGO)。從屏幕前的“旁觀者”到會場內的“親歷者”,從零星的亮相到成體系的參與,他們的“進階之路”,是一條跨越地理與認知距離的遠征,也是中國民間力量深度融入全球氣候治理的縮影。
“破壁”
在些許悶熱的會場里,33歲的田政逸一邊扇著一把紅色的扇子一邊穿梭在不同場館間,或發(fā)言,或聆聽,或只為與老友敘舊。作為第20屆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青年大會(COY20)代表,他與來自150多個國家的青年代表共同發(fā)聲,并參與起草了《2025全球青年聲明》。

在COY20的Capacity Building能力建設工作坊上,田政逸(后排右一)與來自各國的青少年相互交流彼此的氣候行動經驗受訪者供圖
田政逸告訴澎湃新聞(www.dbgt.com.cn),他在參與COP的過程中獲得了許多啟發(fā),其中之一便是“破除刻板印象”?!拔覀冊瓉砜赡軙X得像中東、非洲這種國家的氣候行動會比較落后,但事實上他們做得很好?!彼e例說,“比如阿曼正在運用光伏、風能、潮汐能等新能源,非洲也在利用各種國際政策爭取資源,部署本土適應的氣候行動,提升韌性保護文化遺產?!?/p>
另一個關鍵的“破壁”在于話語體系。田政逸注意到,“國際上有一些共同的話語體系,比如‘公正轉型’,似乎認可度很高,很多國家對于此都有很多見解。”而中國其實有非常多類似的行動,關鍵在于“如何將我們的行動融入國際話語體系”。這個過程,不是生硬的翻譯,而是深度的互鑒與共鳴,需要NGO們在國際交流中不斷摸索。
親歷現場
pta植物聯(lián)盟理事段惠兵回憶起2021年首次線上參與COP時的情景,語氣中仍帶著當時的觸動。那種“共同呼吸”的感覺,是驅使他們邁出第一步的原動力。

田政逸(左二)、段惠兵(右二)等人身著漢服在COP的倡導活動上讓中文發(fā)聲
到了2023年,他們第一次走進迪拜COP28的現場,“從‘旁觀者’變成了‘親歷者’”。身份的轉變帶來了認知的飛躍?!澳谴谓洑v讓我們意識到:如果我們不來講述,我們的故事就不會自動被聽見?!倍位荼f。這種“講述的焦慮”與“參與的自覺”,是許多中國NGO的共同心聲。
于是,即便COP30移師地球另一端的巴西貝倫,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地理距離、高昂的成本和復雜的后勤挑戰(zhàn),這支中國民間隊伍的熱情卻不減反增。
是什么支撐著他們跨越重洋?

楊培丹(右一)所在的機構與生態(tài)環(huán)境部宣教中心聯(lián)合舉辦新聞發(fā)布會,發(fā)布中國企業(yè)氣候行動(CCCA)多項項目成果受訪者供圖
對于大道應對氣候變化促進中心主任楊培丹而言,動力在于連接中國實踐與全球解決方案?!按蟮澜衲曛饕M織電力、汽車、空間管理、物聯(lián)網和游戲科技領域的頭部企業(yè)參會,”她介紹道,“這些行業(yè)與公眾的生活息息相關,對于我們引領需求側改變生活習慣、向綠色低碳轉型有著重要的意義?!痹谒磥?,COP是全球頂級的思想碰撞場,中國企業(yè)需要在這里對話世界同行,貢獻解決方案,同時將全球趨勢的“一手觀察”轉化為內部行動的“內驅力”。
而對于綠色創(chuàng)新發(fā)展研究院(iGDP)副主任汪燕輝來說,動力則源于專業(yè)研究的深度和國際發(fā)聲的必要。“今年COP諸多重要議題上,比如各國提交新的NDC(國家自主貢獻),全球南方公正轉型、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減排等,都是iGDP關注多年的議題?!彼硎?,作為一家社會智庫,COP是“發(fā)出中國聲音和向國際社會介紹中國綠色發(fā)展實踐最新情況的最好機會”。因此,即便成本高昂,他們依然派出了一個“精干的小分隊”全程參會。
多元角色與立體行動
在COP這個巨大的舞臺上,中國NGO告別了單一的角色,形成了清晰的分工與協(xié)作網絡,構建起一個立體的民間參與體系。
如iGDP這樣的組織,扮演著“政策的研究者和推動者”角色。他們深度跟蹤談判進程,發(fā)布專業(yè)分析,在資金、適應、公正轉型等硬核議題上提供基于中國實踐的政策建議。他們是連接中國智慧與國際規(guī)則的關鍵橋梁。
大道應對氣候變化促進中心(C Team)是典型的“行動與樞紐型”組織代表。楊培丹概括了NGO所能扮演的多種角色:除了政策推動者,還是“企業(yè)溫室氣體排放行為的監(jiān)督者”;是“‘實踐出真知’的知識生產者和傳播者”,并向教育部門傳遞市場人才需求信息;是“社區(qū)層面進行氣候適應和氣候韌性建設的推廣者”;更是“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召集者”。
今年是萬科公益基金會關注COP的第12年。他們致力于推動行業(yè)生態(tài)平臺建設,以“國際瞭望者”的角色,支持民間組織在國際舞臺上講好中國氣候故事。
“過去10余年我們持續(xù)支持國家相關部委在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大會(UNFCCC COP)設立中國館,并通過支持中國企業(yè)、民間組織、智庫及媒體機構參與COP。通過組織開展邊會、新聞發(fā)布會、成果展、幫助更多民間組織申請觀察員資格等形式,提升中國民間氣候故事的國際聲量,在國際舞臺展示中國民間社會在氣候領域的行動故事與解決方案?!比f科公益基金會相關負責人說,今年是萬科公益基金會關注COP的第12年,他們將更深度地推動跨界對話,行業(yè)生態(tài)平臺與橋梁構建,通過大會系列深度報道、中國企業(yè)氣候行動案例、行業(yè)2030氣候行動規(guī)劃、面向公眾參與的氣候公益展等形式,繼續(xù)提升各界對國際氣候議題的關注度和聲量,積極向國內宣傳COP大會對民間參與全球氣候治理的意義,提升我國公眾和社會組織對COP大會的理解和認識,將遠方的氣候危機轉化為公眾日常生活中可感知、可貢獻的解決方案。
地理距離的拉遠,丈量出中國民間社會在全球氣候治理舞臺上角色地位的攀升。他們的遠征,不再是為了簡單地“刷存在感”,而是為了一個更近的未來——一個所有人共享的、綠色且可持續(xù)的未來。
“氣候議題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也需要全球各方力量協(xié)同解決,包括政府,商業(yè),社會組織,公眾等?!蓖粞噍x說。在UNFCCC的框架下,非政府組織作為公認的“第三部門”,其獨特作用正被日益重視。
當pta的段惠兵說他們的核心路徑是“氣候 × 教育 × 創(chuàng)新”,當田政逸呼吁青年從“氣候倡導”和“綠色出行的小事”做起,當楊培丹致力于搭建企業(yè)與國際的橋梁,當汪燕輝堅守在政策研究的第一線……我們看到,一股股細流正在匯成江河。
他們的面孔,或許仍帶著遠征的疲憊,但眼神中卻充滿了堅定的光:在應對氣候變化這場宏大而艱巨的戰(zhàn)役中,政府是主導力量,而他們,是同樣不可或缺、充滿活力與創(chuàng)造力的生力軍。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