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欧美乱伦|手机AV永久免费|澳门堵场日韩精品|日本性爱欧美激情|蜜桃狠狠狠狠狠狠狠狠狠|成人免费视频 国|欧美国产麻豆婷婷|99久久久国产精品福利姬喷水|婷婷内射精品视频|日本欧洲一区二区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社交網絡抑郁癥狀應對指南:如何識別一個痛苦掙扎的靈魂?

2025-11-21 11: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字號

撰文 / EP(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

運營 / 夏嘉楠

我有一個朋友,她聰明,活潑,善解人意。至少我以為是這樣。直到有一天,我發(fā)現了她的秘密。

那個閑的無聊的晚上,我翻開她的qq空間,發(fā)現了她給自己一個月前的說說寫的回復:

她嚇到我了。

我繼續(xù)翻,發(fā)現還有很多類似的“自言自語”,比如:

“今日睜眼到天明打卡1/1”

“一整天啥都沒做成。我就沒用唄?!?/p>

“我覺著教學樓十三層那個樓梯間不錯,窗子能打開,下面沒什么遮擋。踩點完成?!?/p>

 

她一定覺得糟透了

“You are feeling so bad”

寫下這些話的人看上去作息混亂,痛苦焦躁。我不愿意相信這是我認識的那個姑娘。帶著疑惑和焦慮,我努力讓自己冷靜下來。必須找到原因,才能有對策。再次仔細閱讀她的文字,浮現在我腦海中的是我一邊看,一邊在心中對比抑郁癥診斷標準,也就是典型的抑郁癥狀:

“睜眼到天明”——失眠;

“啥都沒做成”——失去能量;

“沒用”——無價值感;

除此之外,典型的抑郁癥狀還包括:食欲減少或大增,嗜睡,抑郁心境(持續(xù)的難過,絕望,哭泣空虛感),快感缺失(做什么都不覺得開心),疲倦,無法做決定等。但有這些癥狀并不意味著患上抑郁癥,只有當一個人在兩周時間內同時出現5種及以上癥狀時,才會被診斷為抑郁癥。

我的朋友似乎還沒有到這種程度,但這也足以讓我擔心了。不僅僅是她說的內容,還有她自己回復自己這種行為本身。

一般來說,抑郁癥狀越嚴重的個體,越不喜歡和別人互動,也很少向別人吐露心聲。但是,他們在網上的表現卻可能是截然相反的。有研究發(fā)現,從總體上來說,有抑郁癥狀越嚴重的人,越可能的人花在網上多花時間;的時間更多,而他們上網的時間越長,抑郁癥狀又更嚴重,循環(huán)往復,越來越糟。我甚至不敢想象,如果她繼續(xù)這樣下去,結果會是怎樣。

但僅僅是意識到她的問題還不夠,我還需要知道,那些回復自己的消息代表著什么。

 

但她沉默不語

“But you don’t talk about it”

在社交網絡上“自言自語”,在網上,尤其是社交網絡上,“喪”的表達是這些有抑郁癥狀的人試著和世界溝通的方式。他們用更新朋友圈,發(fā)說說的方式,彌補在現實生活中人際交往的缺失。他們比起其他人,他們更喜歡評論和艾特,但不那么熱衷點贊——因為點贊只能點一次,而評論或者艾特可能帶來更多的交流。除此之外,他們可能會頻繁的發(fā)布一些與自己相關的動態(tài),把平常想告訴朋友又不知道怎么說的話發(fā)出來,“廣播”給列表里所有人。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甚至不涉及具體的事件,只是說一說自己的情緒,而這些情緒往往是負面的。我們有時會把這一類消息歸結為一個字,“喪”。

很顯然,這就是我朋友的狀況了。我們見面時,她總是笑嘻嘻的,聽我說著最近的發(fā)生的雞毛蒜皮。說到自己,她總是淡淡地說,挺好的,就是忙唄,我覺著我的發(fā)際線發(fā)量還行,我還能學。她可能也試過圖告訴我點什么,但被我當成玩笑一帶而過?;蛟S那些自己寫給自己的回復,就是在某一次想開口,又說不出口的對話之后,郁悶寫下的。

在網上吐露這些負面,甚至是極端的情緒,實際上是一種求助行為。“喪”期待的是別人的回復,然后發(fā)布者就可以順理成章向回復者傾訴,而不感到自己打擾了別人。得到了回應的發(fā)布者,傾向于更多的在網絡上吐露心聲,而這對緩解他們的抑郁癥狀很有可能是有幫助的。在現實生活中,鼓勵抑郁癥患者表達自己,確實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療效果。

但是,從“求助”的角度來說,我朋友的行為似乎又有一些偏差拿我的朋友又為什么沒有直接求救?她沒有直接發(fā)布動態(tài)或者朋友圈,而是選擇回復自己以前的動態(tài)。在這個每分每秒都有新信息出現的網絡時代,一天之前的幾行字都會很快被遺忘,更不用說一個月之前,她想讓誰看到呢?她的語句之間則充斥著自嘲和黑色幽默,和“求助”行為似乎相去甚遠。為什么她連求助都如此小心翼翼?

她恐懼別人的眼神

“The fear of people seeing who you are”

一種可能的解釋來自于文化中的潛規(guī)則:“喪”是不對的。這部分解釋了為什么人們會回避這樣的信息“喪”,或至少是不予評論。還有一種比較現實的情況:當我在朋友圈里看到“喪”的時候,點贊顯然不妥,評論又要斟酌詞句,算了,就裝作沒看見吧!

這種對于負面信息的“忽視”,讓發(fā)布者不敢再“喪”——至少是不敢寫在朋友圈里,于是這樣的信息越來越少的出現在我們的朋友圈里,我們能看到的“喪”越來越少,強化了“‘喪’是不對的”這一潛規(guī)則。像我朋友這樣敏感的人,或許從一開始就被這種“潛規(guī)則”嚇住了。

那就對我說吧

“Keep on talking and we might

just make it through tomorrow”

還好,陰差陽錯之中我還是發(fā)現了她。我回復了她給自己的評論——很多條,然后戳開她的頭像,問她最近怎么樣,想不想去吃新開的披薩。她大概是看到了評論,秘密被發(fā)現之后羞恥爆表,頭滾鍵盤發(fā)來一串亂碼,然后說,行啊,吃吧。

這一次,我沒有在飯桌上滔滔不絕的說我的課程,我的作業(yè),我的愛好,而她則從一開始的不知道怎么開口變成停不下來,從上菜講到身邊的客人換了一撥, 我只能一邊提醒她吃菜,一邊給她遞紙巾。

她哭完就好多了。

希望每一個鼓起勇氣在社交網絡上“喪”的人,都有一個寫評論,請吃飯,聽他們說話的人。

參考文獻

[1]Moreno, Megan, Jelenchick, Lauren, G. Egan, Katie, Cox M.D. Ph.D, Elizabeth, Young, Henry, E. Gannon B.S, Kerry, & Becker, Tara. (2011). Feeling Bad on Facebook: Depression disclosures by college students on a Social Networking Site (Vol. 28).

[2]Ophir, Yaakov. (2017). SOS on SNS: Adolescent distress on social network site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68, 51-55. doi: https://doi.org/10.1016/j.chb.2016.11.025

[3]Radloff, Lenore S. (1977). The CES-D Scale: A self-report depression scale for research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Applie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1(3), 385-401.

[4]Wee, Jieun, Jang, Sooyeun, Lee, Joonhwan, & Jang, Woncheol. (2017). The influence of depression and personality on social networking.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74(Supplement C), 45-52. doi: https://doi.org/10.1016/j.chb.2017.04.003

[5]Whitehill, Jennifer M., Brockman, Libby N., & Moreno, Megan A. (2013). “Just Talk to Me”: Communicating With College Students About Depression Disclosures on Facebook.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52(1), 122-127. doi: https://doi.org/10.1016/j.jadohealth.2012.09.015

[6]Yoo, Ji Hye, & Jeong, Eui Jun. (2017). Psychosocial effects of SNS use: A longitudinal study focused on the moderation effect of social capital.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69(Supplement C), 108-119. doi: https://doi.org/10.1016/j.chb.2016.12.011

[7]Ziegele, Marc, & Reinecke, Leonard. (2017). No place for negative emotions? The effects of message valence, communication channel, and social distance on users’ willingness to respond to SNS status update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75, 704-713. doi: https://doi.org/10.1016/j.chb.2017.06.016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

            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