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探訪伊斯坦布爾②|殘酷之上的偉大
走到威廉二世噴泉,就到了競技場最北邊,可以看到圣索菲亞大教堂,這恐怕是所有到伊斯坦布爾的人都要去的地方。關(guān)于圣索菲亞大教堂,還有一段暴力血腥的前傳,即拜占庭帝國時期的尼卡暴動。

對于羅馬社會來說,競技場是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每一支隊伍由元老院內(nèi)不同的政黨組成。最初有四個黨,后來形成藍黨和綠黨兩派,雙方的宗教派別和政治意見分歧很大。當時的競技比賽不僅是簡單的體育活動,還提供機會讓皇帝和平民聚到一起,在競技場舉行政治討論和演講。
532年年初的一場比賽中,綠黨怒斥當時在場的查士丁尼大帝偏袒藍黨,兩黨黨徒在競技場爆發(fā)了激烈的斗毆。兩天后,君士坦丁堡長官下令逮捕在場鬧事的人,并判了幾個人死刑。其中兩人在將被絞刑時,民眾搶走了他們,兩人一個是藍黨,一個是綠黨,于是兩派聯(lián)合起來,齊聲高呼“尼卡!”(希臘語“勝利”之意)。
示威者包圍了皇宮,皇宮被圍困三天后,查士丁尼大帝決定去賽馬場向民眾發(fā)表演說,卻被民眾投擲石塊,只好逃回皇宮。這時,拜占庭帝國著名的貝利薩留將軍帶著一支剛從波斯返回的部隊來到君士坦丁堡,對競技場內(nèi)的民眾進行屠殺,大約有3.5萬人被殺死,尼卡暴動結(jié)束。
這次暴動和后續(xù)的鎮(zhèn)壓改變了君士坦丁堡公民參與政治的傳統(tǒng),甚至連馬拉戰(zhàn)車比賽這種傳統(tǒng)的體育活動也被逐漸取消。
在尼卡暴動中,示威者們四處放火,焚毀了多個標志性建筑,其中最著名的一座是君士坦丁堡的第二座圣索菲亞大教堂。第一座圣索菲亞大教堂修建于公元360年,在皇宮旁邊,大概在公元404年毀于火災,沒有留下任何遺跡。今天我們看到的這座圣索菲亞大教堂,是歷史上的第三座。由于第二座教堂在尼卡暴動中燒毀,查士丁尼大帝決心修建一座更加壯觀完美的教堂。公元537年,這座教堂歷時5年完成。
這座教堂被稱為圣索菲亞,即“神圣智慧”的意思,這個說法來自圣保羅對耶穌基督的描繪,他稱基督是天主的德能和圣智。我走進圣索菲亞教堂的院子,穿過安檢門,就看到一堆大理石石雕,其中一部分來自第二座圣索菲亞教堂的遺跡,主要是一些石柱和基座,在教堂邊的地面上,有兩塊石雕上有十二只上帝的羔羊,這是第二座圣索菲亞教堂正門的一部分。

我走進教堂,正對著的是帝王之門,抬頭向上看,迎接我的是圣索菲亞教堂最著名的馬賽克鑲嵌畫之一《萬物的主宰耶穌》。耶穌基督坐在中央,利奧六世跪在他的腳邊,耶穌兩旁的畫像是圣母瑪利亞和大天使加百利,耶穌手里拿著一本書,上面寫著“和平與你同在,我是世界的光”。這幅畫代表基督將永恒的力量賜予拜占庭皇帝。

邁過帝王之門,就進入了圣索菲亞大教堂主殿。這座教堂長期在修繕中,直到現(xiàn)在,內(nèi)部還有巨大的腳手架,已成為教堂景觀的一部分。我經(jīng)過大理石鑲嵌的拜占庭皇帝登基石,到達了后殿,這里是被改造為清真寺的部分,有講壇和禮拜龕,上方則是六翼天使和圣母與圣嬰的鑲嵌畫。描繪六翼天使的扶壁部分,是這座教堂最精妙的建筑技術(shù)所在,在建成一千年后,被奧斯曼帝國的建筑大師米馬爾·希南破解,改造這個技術(shù)而建造了蘇萊曼清真寺。
我沿著樓梯走到二樓,二樓的一部分區(qū)域被隔離修復,所以著名的女皇佐伊的鑲嵌畫和維京人涂鴉是看不到的,二層能明顯感到地面有斜度,很多地磚都有明顯的裂紋甚至凹陷。在一些新聞中提到,這座教堂由于歷史太久,上方穹頂?shù)闹亓孔屜路降慕ㄖ蛑虚g擠壓。
在二樓一個角落里,我看到一座墓碑,是威尼斯公爵恩里科·丹多洛,他在1204年帶領(lǐng)第四次十字軍攻占并掠奪了這座城市,然后埋在這里,當拜占庭從拉丁帝國手里奪回首都的時候,人們把這座墳墓留在地上唾棄。
在教堂二樓,最吸引我目光的是三圣像。這是一幅殘缺的鑲嵌畫,耶穌在中間,兩旁是圣母瑪利亞和施洗者約翰。這幅畫下半部分損壞嚴重,施洗者約翰只有半個身子,圣母瑪利亞只有頭部。這是教堂內(nèi)唯一能近距離看清楚的鑲嵌畫。其實真要看畫的細節(jié),不如上網(wǎng)看高清圖片,在復原圖中,這幅畫帶著拜占庭時期圣像畫特有的呆板,反而是殘缺之后的樣子更加深刻。

在這座查士丁尼大帝獻給上帝的禮物中,最打動我的是這幅殘缺的鑲嵌畫中施洗者約翰的表情。這座教堂的誕生,是由于三萬五千人的暴動與屠殺,教堂建成后,又見證了無數(shù)次殘酷的殺戮與政權(quán)的更迭。遇到耶穌基督之前,他在曠野中生活,穿著粗糙的衣服,吃蝗蟲野蜜,過著最簡單艱苦的生活,他不會用甜言蜜語籠絡別人,最后被希律王為了賞賜一個舞女而砍下頭顱。和畫中的耶穌基督相比,施洗者約翰多了一層痛苦與悲憫,他的表情是這個噩夢般的世界里善的哀傷與愁容,而這種悲憫卻變得殘缺,這大概是歷史的沖刷對藝術(shù)品加工的最后一步。
我從教堂的西南門離開,那里還有一幅關(guān)于這座城市和這座教堂的鑲嵌畫。圣母坐在中間,懷里抱著圣嬰耶穌,君士坦丁大帝拿著君士坦丁堡的模型站在左邊,查士丁尼大帝拿著圣索菲亞教堂的模型站在右邊,圣母頭部兩側(cè)各有文字縮寫,意思是上帝的母親。君士坦丁大帝希望把這座城市變成新的羅馬,舊的羅馬城建立在圣徒彼得的身軀上,是彼得的殉難讓羅馬有了基督教的神性,而君士坦丁堡這座新的羅馬城,也找到了自己神性的來源,那就是圣母。相比于彼得殉難的慘烈,圣母讓這座城市蒙上了哀愁和悲憫。
我從圣索菲亞教堂出來,正門對面的遠處就是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通常被稱為藍色清真寺。土耳其有好幾座以顏色稱呼的清真寺。天逐漸暗下來,雨夾雪的寒冷天氣讓廣場上的人不如白天那么多,漫步者寥寥無幾,幾個街舞少年在清真寺面前的廣場上拍短視頻,賣面包圈、烤栗子和烤玉米的小販在等待最后一批顧客,幾個攜帶沖鋒槍的警察在巡邏,同時漫不經(jīng)心地驅(qū)趕一些糾纏游客的乞討小孩。
我到這座清真寺時已是黃昏,宣禮塔上的喚拜聲響起,整個舊城都能聽到這里的聲音。一些土耳其人聽到晚禱的喚拜,開始進入清真寺,我也隨著眾人進入。清真寺內(nèi)部正在維護中,只有很小一部分開放,但可以看到瓷磚長廊和部分穹頂。

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的修建是帶著很大爭議的,也是奧斯曼帝國擴張的一個拐點。在吉托瓦托洛克和約((Peace of Zsitvatorok))及對波斯的戰(zhàn)爭挫敗之后,1609年蘇丹艾哈邁德一世決定建造一座清真寺以安撫安拉。這引起了軍隊和宗教人士的不滿,因為以往的蘇丹都以戰(zhàn)利品來承擔建筑費用,但艾哈邁德一世在位時并沒有贏得勝利,不得不從國庫里調(diào)用資金建造,在軍隊看來這是無能的表現(xiàn),又無法讓軍人們獲得財富,在宗教人士看來這是奢侈的行為。
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的設計參照了索菲亞大教堂的拜占庭特色,并加入傳統(tǒng)的伊斯蘭建筑,是奧斯曼建筑古典時期的最后一個大型清真寺。受到建筑地點的限制,這座清真寺的布局不太規(guī)則,建筑物的正面面向競技場,出入口一個朝向圣索菲亞教堂方向的蘇丹艾哈邁德廣場,另一個面向南邊。
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有六座宣禮塔,這不太符合禮儀,被認為是傲慢的表現(xiàn),因為麥加克爾白天房的清真寺也只有六座宣禮塔,用中國文化來看就是僭越,蘇丹于是出資為麥加克爾白清真寺修建了第七座宣禮塔。
我從清真寺的庭院南面通道走出,出入口上方有一條鐵鏈,以前只有蘇丹才可以騎馬進入清真寺院子,但蘇丹需要低頭彎腰才能進入,這象征式的動作代表了統(tǒng)治者在宗教面前的謙遜。但是在奧斯曼帝國的歷史中,統(tǒng)治者對宗教更多的是功利的妥協(xié),談不上真正的謙遜,而宗教對于蘇丹也會在過度寬容和過度嚴苛之間搖擺。

離開清真寺,我走回老城居住區(qū)內(nèi)的酒店,路過競技場北面,看到一座氣質(zhì)不同的建筑,是一座綠色屋頂?shù)臎鐾?。這是德皇威廉二世噴泉,它的建造是為了紀念1898年德國皇帝威廉二世訪問伊斯坦布爾。
我從正面臺階上到一個入口小門處,但門是鎖著的,無法進入。噴泉底座上方有一個由八根墨綠色石柱支撐的圓頂,內(nèi)部覆蓋著金色馬賽克,馬賽克中有八個字母組合的圖案,代表了奧斯曼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和德皇威廉二世的政治聯(lián)盟。在圓頂內(nèi)部中有四個圖案,蘇丹的紋章寫在綠色背景上,在其他四個圖案上,威廉二世的符號“W”寫在藍色背景上,在“W”上有一個皇冠,下面寫著“II”。
這座建筑是在德國修建的,然后在1900年分解運輸,并在賽馬場上組裝完成。在威廉二世擔任德國皇帝和普魯士國王時,德國處于擴張期,威廉二世熱衷于出國訪問,利于為德國打開通道。
而奧斯曼當時面臨歐洲國家的圍堵,還有俄國的直接軍事威脅,除了時而變卦的法國之外幾乎沒有朋友,于是在這一時期,德國和奧斯曼的關(guān)系開始密切。威廉二世在1898年前往伊斯坦布爾拜訪了奧斯曼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他此次訪問的主要目的是建造從柏林到波斯灣的巴格達鐵路,并將通過波斯進一步連接英屬印度。這條鐵路可以提供從歐洲到亞洲的短途快速通道,便于德國的貿(mào)易出口和軍事活動,同時打開英國的勢力范圍封鎖。
然而這種結(jié)盟的嘗試并沒有挽回兩個國家,就在威廉二世出訪的這一年,德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政治家俾斯麥去世,原本保守而穩(wěn)健的外交政策開始變得冒進,最終把德國拖入了戰(zhàn)爭。同時,德國與奧斯曼帝國成為不遠不近的盟友關(guān)系,這導致了奧斯曼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投入同盟國一方,以落日的國力與更占優(yōu)勢的英法俄對抗,而后又輸?shù)袅藨?zhàn)爭,這便是后話了。
從威廉二世噴泉經(jīng)過一個向上的斜坡向北走,就到了有輕軌站的主干道,這條主干道再往北就進入大巴扎街區(qū)了,這里有一根高大聳立的君士坦丁紀念柱,是這一片地區(qū)的地標。這根紀念柱由君士坦丁大帝下令修建于330年,用來紀念拜占庭改名新羅馬,作為羅馬帝國的新首都,也是君士坦丁大帝幾乎唯一的遺留。

今天的紀念柱早已不是最初的樣子。我們只能在記載中得知,這座柱子原本頂部是君士坦丁本人的雕像,采用羅馬神祗阿波羅的形象,他手里拿著一個球,據(jù)說含有真十字架碎片,君士坦丁紀念柱的底部是一個神龕,里面保存了一些圣物。
1106年的大風吹倒了雕像,皇帝曼努埃爾一世在頂部安放了十字架取代雕像。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同樣搶劫了這座柱子,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以后,土耳其人取下了十字架。石柱上的環(huán)形金屬箍是16世紀加上的,為了防御地震倒塌,然而1779年的地震和大火摧毀了君士坦丁紀念柱周圍的街區(qū),這根柱子被燒成了黑色。之后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一世進行了修復,增加了現(xiàn)在的磚石基礎,也就是現(xiàn)在的樣子了。
在頂端的石柱上可以看到希臘文銘文:曼努埃爾——虔誠的統(tǒng)治者,恢復了被時間摧毀的上帝的作品。(Manuel, the pious ruler, restored this God’s work destroyed by time)
當然,這根柱子上方的雕像是否真是阿波羅的樣子,目前在歷史學界還有爭議。因為這是個極具象征意義的事。君士坦丁大帝選擇了基督教,是否意味著他放棄了羅馬帝國原本的多神教信仰?而他把自己的紀念雕像設計成阿波羅的樣子,是否又在基督徒和原有的羅馬民眾之間取得平衡或妥協(xié)?
在伊斯坦布爾還有其他羅馬皇帝樹立的紀念柱,阿卡狄烏斯石柱今天只剩下基座部分,在大巴扎婦女市場附近,被包裹在建筑之間。馬爾西安石柱基本完好地保存著,上方皇帝馬爾西安的雕像已經(jīng)不在了,但老鷹樣式的柱頭還在,下方還能看清楚一部分天使形象和桂冠的浮雕。馬爾西安是狄奧多西王朝最后一位君主,在他統(tǒng)治時期東羅馬相對和平,而西羅馬則是持續(xù)戰(zhàn)亂。
從君士坦丁大帝搬來競技場的三頭蛇祭壇開始,到帝國鼎盛象征的狄奧多西方尖碑和圣索菲亞大教堂,到被第四次十字軍洗劫的墻柱,到奧斯曼帝國的擴張拐點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再到帝國最后掙扎時期的威廉二世噴泉,最后又回到君士坦丁大帝樹立的紀念柱。這片面積不大的街區(qū)濃縮了從君士坦丁大帝定新都到奧斯曼帝國黃昏這一千六百多年歷史。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