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北京記憶丨王府井大街之今昔

PS:本文是朱啟鈐先生生前對改建東安市場的設想。
北京東城區(qū)商業(yè)之繁榮,市場之集中,在解放十年內,比之前清及鼎革以后,進化之情形,不啻千百倍了。而東安市場,凡中西游客觀察所及,無不以此為抽象之社會考驗;而我市民之生活物質之需要,亦無不視此為一日不可缺少的集合地也。似此,要談市政建設今昔比較觀,應該先提出一些歷史變遷之紀述。
所謂王府井因何而得名,這是一個要翻開歷史從明代說起的問題。明朝建都,在嘉靖以來,規(guī)模始具,傳統(tǒng)建置,除王宮以外,推及宗親、功臣外第,如唐朝在長安有五王府(《見宅京記》),宋朝在東京有十王府(李明仲《營造法式》中有建造王府外第列街)。
清代一因明制,東西兩城都有王府賜第,占地頗廣。而東城在長安街北方,最大王府,莫如豫王多鐸府,規(guī)模至大。豫王府舊址后來為協(xié)和醫(yī)院所改建,為市人所矚目,崇樓碧瓦,周闔若干平方公尺,建筑家能測量言之。
但豫王府之外圍,如帥府園、金魚胡同、雙旗桿、冰渣胡同、煤渣胡同,則帥府園之箭廠,為王府之衛(wèi)隊操場也,在清季為神機營。金魚胡同南面是東安市場現址,北面為那桐所占有。
煤渣、冰渣胡同為貴胄學堂及賢良寺所占用。據傳說,都是豫王府內隙地分劃之范圍也。
王府井大街南端起于東長安街,正對臺基廠,值使館沖途。其街之西頭為法商亨達利洋行,蓋有西式洋樓;街之東頭為教民建一所洋樓,為長安飯店,是游客買醉宣淫之所。
循此以北,則皆為號稱洋商估客,比屋設肆,皆就王府群房開辟門窗以居,或更于墻邊擺棚攤,蓋三間廊房,遂成為買賣古董及交易洋貨之不規(guī)則店鋪;逐漸北趨,蔓延到丁字街、燈市口一帶,綿連不斷,遂成鬧市矣。
惟正街西面為大甜水井倫貝子府范圍,鄰街為倫府馬廄,有二三平屋可供居民賃借者。如英國《泰晤士報》記者莫利孫,在庚子以前即卜居此處。其宅中有莫利孫文庫,收集中外文物,最為著名。
又其右鄰為曾敬貽(廣銓)宅。曾與莫利孫為同好,結鄰而居,皆是租借倫貝子府之隙地建為民居者。曾為李文忠(鴻章)幕僚,庚子議和之英文譯員,曾任京師大學譯學館監(jiān)督,旋充朝鮮公使出京,其舊居遂讓余居住。
余時任京師巡警廳廳丞,住宅前有守護警兵一隊,露立無息,乃改柵欄門三間,為接待賓客及警兵住宿之所。其門為照西式券門,突出圍墻以外,不免改觀,遂與莫利孫文庫成為一例洋式門面了。
余在王府井寄居不過二年。我離職出京以后,不知何人投資將此屋改建為一五一公司,專銷福建食品,為市人所樂趨之所(即今王府井國營百貨大樓之基地也)。
自1950年以來,王府井街東西兩面皆建有大廈、店鋪,國貨名產目迷五色,無所不有。凡來游觀光之旅客,散步之居民,游屐聯翩,肩摩轂擊。市政府方擬擴展行道,改良市容,幾經計劃,尚不知如何布置,且不必說。
而鄙人最痛心之一問題,是曾提議重建東安市場。不嫌越俎,再進一說,提醒群眾。何以?鄙人之愛護都市建設,認為東安市場發(fā)展之情況,于今設施之艱難,故必先說出在從前創(chuàng)建時期草率,厥后經營之失當,畸形發(fā)展,積重難返。
如割癰疽,必待名醫(yī)國術施一次大手術不可。而我初任巡警,繼督市政,盲目設措,因循貽誤,有不能辭其咎,故敢以痛心為言也。
緣光緒廿八年,在肅王領導內城工巡局時,改良交通,修東安門至王府井一帶馬路,首先鏟平御道,安插沿街魚攤菜市。此等攤販自明代向提督衙門租得方丈數尺地畝,搭棚營業(yè),父子相傳,師徒相繼,每月對于地面,向官廳繳納租費。
遇有皇上“出蹕”時,傳統(tǒng)辦法,一律停市,撤出棚障,挪移魚桶,暫避一時,“大差”一過,仍然蜂擁復來,即小有損失,亦所自愿。忽聞新政,御道需鏟平,另行擴寬,棚攤全行解散。
那時不僅攤販反抗,而兩街飯館及一應貴戚官庖亦以鮮魚蔬菜朝夕供應不便,群起恐慌,哄動言官、內監(jiān),浸潤上聞。遂有中旨:妥議安排,無任小民失業(yè)。
肅邸施政嚴厲,已行動工,不能中止。而步軍統(tǒng)領那桐家住金魚胡同,于地理民情較為明白,因建議以帥府園神機營操場劃出若干畝,收容此項拆除攤販,依次安排。
于是輿論翕然,修馬路工程亦如期進展。而那時操場劃地,只靠東墻一面安插棚攤,而外都是露天支棚,并無房屋可蔽風雨。其以西空地尤廣,遂有拳擊、藝人及耍狗熊、弄猢猻、唱大鼓、變戲法、看相、算命種種東西。
廟會非三五期不能演出者,都在此場租地為長川游藝所在,士女雜沓,咸認為本市娛樂不可缺少之東安市場了。到了內城巡警廳接管以后,在該場立有專員管理,歲收租費,進益日增,漸有建平房,搭雨板,比屋而居,儼然成為鋪底永業(yè)之勢。
租地蓋屋之爭點,亦漸成為警廳建設之不當者。遂有招商投資,仿照巴黎市鋼架天棚,以防火政者之議。余時有督辦市政之責,只在東單牌樓建一菜市,將鮮魚、肉腥等等移走一部分。
而東安市場永久規(guī)劃竟未能進一步改良者。在民國五年,余遂解職而去。迨至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余重游北京,創(chuàng)立中國營造學社,集合了建筑學家及專業(yè)匠師從事調查研究工作;又曾奉國民黨政府聘,任文物整理委員會專員。
我建議建京師都市工程,有改建東安市場提案,但積重難返,未獲實施。此時東安市場內外已蓋了許多樓房,最大者,東安劇場、會賢球房。飲食店,如東來順、五芳齋、稻香春最為著名。
至于東北墻外,則三層四層高的洋樓,環(huán)集如堵。市場門戶,則由此等鋪戶廊檐下穿過,而始得出入。其繁榮發(fā)展情況,有不勝惶懼,一遇火災,真有不堪設想者。
我之建議,擬請政府籌款,先將南面空場(即帥府園,為操場南面)酌劃若干畝,仿照巴黎新巴市建筑鋼架天棚,下面立柱,空間分呈若干鋪戶,以容攤販;其穿行道路也在天棚之下,以便游人行走;各鋪自具陳貨玻窗,以便顧客采購。
此為甲種安插式。再有食物攤、文化攤及不須分間者,另以類聚,立木架玻柜陳設。此乙種安插式也。至于西餐館、羊肉館、影劇場、球場,則另擇通道,適宜重建,務須避免游人出入困難,不要與安置攤販之天棚別為一區(qū)。
雖與游人聚集相通,以遇有災變不致阻塞為原則。在改建之初,先蓋鋼架天棚,移出攤戶,騰出舊址。開辟四達人行道路,既可通往劇場,也可直出大街,免受擁塞困難。此項建議,本具有草圖,于今竟已遺失,且于現場情已不需要了。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