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香港九如堂50年的古陶瓷收藏:《藏美》填補私藏古陶瓷空白
已故香港知名收藏家、敏求精舍會員李大鳴編著的《藏美:九如堂古陶瓷收藏50年》近日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該書系李大鳴先生辭世前帶病編寫,收錄了其近50余年收藏的古陶瓷精品,呈現(xiàn)了高古陶瓷的歷史價值、審美價值以及學術價值。澎湃新聞獲悉,1997-2002年九如堂展品200余件曾在美國西雅圖藝術博物館連續(xù)展出5年,對傳播中華文化起了重要作用。展覽期間,比爾·蓋茨攜其全家多次觀展。
在昨天的新書出版座談會上,知名文物學者耿寶昌認為,這填補了私家古陶瓷收藏的空白,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及來自江浙滬地區(qū)的文博界、收藏界人士50余人參會并發(fā)言。

香港藏家逝世前帶病編撰古陶瓷收藏著作

《藏美:九如堂古陶瓷收藏50年》一書最近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上下兩冊共收入古陶瓷500余件,由九如堂眾多收藏中精選而成。整個結構按一座博物館的參觀線路排列。計有九個部分,也相當于九個展廳的布局,分別為:1.新石器時代陶器;2.夏商周陶器;3.秦漢六朝陶器;4.唐宋遼元陶器;5.原始瓷器;6.東漢瓷器;7.六朝瓷器;8.隋唐五代瓷器;9.宋遼金元瓷器。顯示了收藏的厚重份量和學術高度。除圖片外,共有九篇重要的學術文章,每一件器物都有極為詳盡的考證和圖注。圖片、文章、考證,都顯示了主人的專業(yè)水準和敬業(yè)態(tài)度。

李大鳴是全球華人知名收藏家,是香港敏求精舍會員以及兩屆主席。早在1966年,李大鳴先生便購入第一件藏品,至今五十余年的收藏積累在此次新書中呈現(xiàn)。
他認為陶瓷器物是技術與藝術的結合體,應既有實用價值又有欣賞價值。秉持著對美的追求與執(zhí)著,為自己收藏設定了五條標準:一、線條柔和、柔美;二、釉質釉色格外優(yōu)質;三、各個時代較稀有器物;四、具有紀年,較高的科學研究價值;或對解決陶瓷史、科學技術史上有關問題有參考價值之作;五、表現(xiàn)民族文化與特征的器物。

1997-2002年九如堂展品200余件曾在美國西雅圖藝術博物館連續(xù)展出5年,對傳播中華文化起了重要作用。展覽期間,比爾蓋茨以及全家多次觀展,與李先生親切交流,留下難忘回憶。
李大鳴先生今年一月病故,此前他帶病工作,在先前確定了樣稿。本書的出版了卻了他生前遺愿,也為后人所留下的寶貴歷史遺產。
收藏高古瓷半個世紀,初心未改
據(jù)李大鳴的女兒李嘉平介紹,她的父親從來沒有從回報或者籌資的角度來收藏,他對于藏品的選擇是純粹從美學歷史的角度出發(fā)的。
父親的收藏始于1960年,他發(fā)現(xiàn)自己最喜歡的是古陶瓷,特別是新石器時期的古陶瓷,造型與線條簡單優(yōu)美,有少許粗獷,很有震撼感。

“我和姐姐是在父親收藏的各種各樣的古陶瓷中長大的。“在我們童年照片里背景中總是有中國古陶瓷,還記得有一天從學校回到西雅圖家的時候,在我們房間里的美式床突然不見了,被一張很大的紅木古床替代了。也記得有一次回到家里發(fā)現(xiàn)我們的客房給改造成放陶瓷的地方,就算我們的西式沙發(fā)也是有中國花紋的圖案?!崩罴纹秸f。

在下午的座談會上,上海市政協(xié)文史委主任馬建勛、會務組織者、上海文史資料研究會常務副會長祝君波、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故宮博物院研究員耿寶昌、文物出版社代表及江浙滬三地的博物館專家分別發(fā)言。
在知名陶瓷專家耿寶昌先生的視頻講話中,他認為此書填補了私家古陶瓷收藏的空白,具有歷史性、藝術性。認為該這書在全球的發(fā)行,會對陶瓷研究、文明傳播和文化交流起到積極作用。耿先生與李大鳴先生交往甚密,他認為在人們都關注明清官窯的時候,李大鳴先生在五十多年前就關注更有歷史價值、審美價值和學術價值的高古陶瓷,是一件很有眼光的事。

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表示,李大鳴先生還有香港的敏求精舍和上海博物館之間淵源深厚。上海博物館的地下二層有一個圖書館,就是以“敏求精舍”名字冠名的。當初在人民廣場興建館舍的時候,是得到世界各地的各路朋友的慷慨支持,上博的展廳包括圖書館都有很多是以對上海博物館事業(yè)作出貢獻的先生的名字命名的。“敏求精舍”在上海博物館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名字,提到“敏求”就肅然起敬,記著這背后有那么多人在一起支撐上海博物館的這項事業(yè)的發(fā)展。

與會專家認為,香港作為祖國大陸與海外的一個連接點,確實有豐富的私家收藏,李大鳴的收藏促使我們要加強與香港收藏界的學術文化交流。在境內,高古陶瓷的收藏還沒有形成系統(tǒng),九如堂的收藏全面系統(tǒng),又有審美眼光,對國內私家收藏很有借鑒意義。大家都指出,收藏的眼光不能只跟著拍賣行的指揮棒走,不能只收市場追捧的、可以賺錢的文物。收藏還是要把人文價值、人文責任擔當起來,應該向李大鳴先生學習,把保護文物、傳承文化放在首位。會上也有專家指出,內地應該引進九如堂這類展覽,讓大家從這些經典案例中得到借鑒。

祝君波認為,九如堂以古陶瓷為對象,以“美”為線索,持之以恒五十年不動搖的收藏精神,是華人收藏家的成功案例,應該傳播發(fā)揚。他認為李先生雖然離開我們,但在書中留下的500件文物以及研究成果,是寶貴的歷史遺產。他期待有一天紙上的博物館能成為實體的博物館,有一個空間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會上李大鳴的女兒李嘉平、夫人許秀鑾先后發(fā)言,回憶了李先生畢生收藏的艱難歷程和感人細節(jié),表示要傳承文化,使之為社會服務。
本次活動由上海市文史資料研究會以及上海嘉誠收藏藝術研究中心聯(lián)合主辦。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