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終于有一天:我可以開家書店,順便賺錢!

你有過開書店的夢想嗎?
相信很多愛書人,都曾在內心中萌生過這樣的小想法:“未來,我想開一家屬于自己書店?!?/p>
但是真正實現這個夢想的人少之又少,而阻擋你夢想的,是否是“開書店不賺錢”的現實?
記得大學剛畢業(yè)時,工作很難找,有一天我媽對我說:“如果你實在找不到工作的話要不給你開家店吧,你先想好你要做什么?!蔽耶敃r不假思索地就說:“我想開家書店?!蔽覌屄犃酥?,說了句:“那你還是找工作去吧?!碑敃r的我,一千只烏鴉在頭頂劃過的既視感。
可能在大家的印象中,賣書就是一個不賺錢的生意,和開咖啡館是一個感覺,每天人來人往不少,但就是想要盈利真的很難。
為什么就沒有人認為開書店是一件既能滿足情懷又能賺錢的事情呢?
幻想著某一天,我們可以:“開家書店,順便賺錢”,這樣的生活想想就很美好。
如此美好的生活暢想,真的能實現嗎?如何才能實現?
無利潤模式與利潤復歸:賣書無利潤之后,書店如何賺錢?
我家附近有一家星巴克咖啡,作為一個沒有固定辦公室的自由職業(yè)者,我把大部分工作約會都定在那里。而且如果想找一個舒服、偏僻一點的位置,還得早點去,因為要不了多久,好位置就會被抱著電腦工作的人、相約談事的人、小聚閑聊的人給占滿。
如果你辦公室附近有別的咖啡館,估計你看到的情況和我一樣。你可能會說了,這不奇怪啊,現在咖啡館多火呀!但是你知道嗎,在星巴克紅遍全球之前,咖啡零售業(yè)一直是典型的不賺錢的行業(yè),它的利潤模式,甚至直接被叫作無利潤模式。
無利潤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實體書店為何進入了無利潤模式?

有兩種情況會造成一個行業(yè)中的企業(yè)比較普遍地進入無利潤模式。
一種是行業(yè)內相同生意模式的企業(yè)過多,競爭激烈。
大家都做同樣的生意,誰都沒有新辦法,價格戰(zhàn)就成了殺手锏,你降價,我也降價,你降得多,我比你降得更多,降到最后,利潤都沒了,誰都賺不到錢。
另一種情況,是支持利潤的條件消失。
比如成本上升。大家都希望成本不斷下降,但實際情況是,成本大幅度下降的情況很少出現,倒是成本大規(guī)模上升經常出現。對于圖書零售業(yè),房租、人力,都是大塊成本,而糟糕的是,它們都在上漲??Х葮I(yè)之所以在星巴克出現之前,都是不賺錢的行業(yè),也是因為一杯價格不高的咖啡,背不動沉重的房租、人力、水電成本。
再比如行業(yè)中出現大規(guī)模的創(chuàng)新者,它們用全新的生意方式,搶走了傳統(tǒng)企業(yè)的生意。圖書零售業(yè)的創(chuàng)新者就是幾大網店。它們提供低價格和便利配送,如果不出門就能買到便宜東西,誰還會風吹日曬地出門去買貴東西?
還有就是客戶的變化。企業(yè)希望客戶是理智的好客戶:你看,我是個好企業(yè),我給你提供好的商品和好的服務,你好意思不讓我賺到錢嗎?事實上,客戶當然好意思,他要滿足的是他的需求,而不是你的需求,誰在滿足他的需求上做得更好,他就去誰那兒。所以,實體書店的顧客,都跑去網上買書了。
利潤復歸模式
難道企業(yè)就只能被動地待在無利潤模式中嗎?有沒有什么辦法讓利潤回來?辦法當然有。不過處在無利潤模式中的企業(yè),如果還用老辦法做生意,失去的利潤,肯定是回不來的。要想讓利潤回來,要么放棄已經不賺錢的生意,要么發(fā)明一種做生意的新辦法。前一種選擇太消極,咱們來討論后一種。
在星巴克之前,咖啡零售業(yè)最普遍的利潤模式就是無利潤模式。那么星巴克是如何讓咖啡零售變得賺錢,并且在 20 年里飛速成長,成為全球巨型連鎖咖啡集團的呢?
秘訣就是,星巴克重新定義了咖啡,把它從飲料,變成了體驗,然后圍繞這個概念樹立品牌、進行傳播、規(guī)劃開店策略、拓展分銷渠道。這些新的做生意方法,完全顛覆了老的咖啡業(yè)的核心,于是星巴克成功了。
現在去星巴克,你只是為了喝一杯咖啡嗎?能買到一杯咖啡的地方不少,為什么一定要去星巴克?因為它是全球品牌,因為它的店面有設計感而且讓人覺得很舒服,因為它還代表著某種時尚。這些,都不是咖啡,而是體驗。

像星巴克這樣重新設計生意、實現大規(guī)模革新,然后讓利潤回來,在利潤模式的歸類中,被稱為“利潤復歸模式”。利潤復歸模式出現的頻率,比無利潤模式低得多,但是像星巴克這樣的實例,也并不少見。比如,當年計算機行業(yè)的戴爾最初通過實體零售渠道銷售電腦,處境艱難,處在無利潤模式中,之后它痛下決心,放棄渠道,改為網上直銷,成功實現了利潤復歸。
在圖書零售行業(yè),面對網上書店的競爭,全球圖書零售巨頭巴諾比較早地增加了咖啡和網上書店業(yè)務,成功保住了自己的市場和利潤。而當年在巴諾之后,位居第二的鮑德斯,沒有及時以革新應對無利潤模式,最終只能黯然倒閉。
當然,接著我們又看到,創(chuàng)立于日本的蔦屋書店,以更新銳的生意設計,贏得顧客的歡迎,成為書店業(yè)學習的榜樣。
在我們國家,雖然實體書店處于無利潤模式下的態(tài)勢還沒有整體性的改變,但我們也看到,有不少書店通過增加咖啡、增加文創(chuàng)產品、組織各種收費學習活動等方式,探索到了新的生意方法,開啟了自己的利潤復歸模式。
書店哲學的更新與迭代
從新華書店數十年的發(fā)展、20 世紀 90 年代民營書店開店熱潮,再到近年開始的新一輪書店熱,我們能看到書店哲學的鮮明迭代。
新中國的第一代書店哲學是“使命”
這一代書店哲學,主要由新華書店詮釋。新華書店從誕生開始,作為國家官方的書店,也是官方出版物宣傳與發(fā)售處之一,承擔著天然的文化建設和社會效益使命。
這種基于使命的書店哲學,將社會效益置于優(yōu)先于經濟效益的地位,而且在非國有書店興起之前,獨特的、壟斷性的地位,非市場化的環(huán)境,也讓基于使命的書店哲學從未遭遇市場的挑戰(zhàn),至今這仍然是新華書店商業(yè)邏輯的基礎。
第二代書店哲學是“情懷”
這一代書店哲學,主要由 20 世紀 90 年代興起的民營書店詮釋。民營書店的開創(chuàng)者,大多出于一種文化情懷進入書店業(yè),以為讀者帶來一家有精神、有靈魂的書店為目標,在解決基本生存問題的前提下,贏利被視為居于文化和思想傳播之后的次要目標,對最能代表書店情懷的“選品”的重視,遠遠高于對書店商業(yè)化運營的重視。這樣的書店也由此成為當地的“文化地標書店”。
當然,基于情懷的書店哲學,得到了讀者的熱情回應。在圖書電子商務興起之前,書店是讀者購書的唯一選擇,而有情懷的書店,又是其中的重要選擇。
這樣,即便這種書店哲學中,商業(yè)化的因素仍然相當匱乏,但網絡書店興盛之前,基于情懷的書店哲學,都未曾遭遇市場的嚴重挑戰(zhàn)。
在這一階段,新華書店的使命哲學和民營書店的情懷哲學并行于實體書店行業(yè),而且大家都無生存之虞,因此也沒有意識到,這兩代書店哲學,都有需要迭代更新之處。
第三代書店哲學是“美感”
網絡書店對實體書店的沖擊,讓前兩代書店哲學遭遇嚴峻的市場挑戰(zhàn)。面對明顯的價格差異,肯放棄網絡書店的低價優(yōu)勢而為情懷買單的讀者越來越少。同時,新華書店也開始面臨市場壓力。實體書店的經營者們不得不努力探尋吸引消費者重回書店的途徑。
這個變動過程又恰逢社會整體富裕程度提升,消費者開始追求消費升級。于是,新一代基于美感的書店哲學應運而生。
隨著實踐規(guī)模的擴大,基于美感的書店哲學,在實體書店行業(yè)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將注重使命的新華書店、注重情懷的民營書店都卷入其中,并最終超越使命哲學、情懷哲學,成為當今具有壟斷地位的書店哲學。
但是,變美之后怎么辦?
視覺之美,確實已經成為一家書店的必要條件,但在消費選擇如此多樣的今天,美感并非是讓人樂于不斷在這里花錢的充分條件。
而且我們看到,在基于美感的書店哲學中,如何吸引讀者持續(xù)消費、如何贏利等基本的商業(yè)邏輯,仍然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和探討,甚至可以說,書店變美引起的顧客暫時回流在相當程度上蒙蔽了實體書店的雙眼,讓人們有意無意地回避了仍未解決的問題:我們憑什么讓顧客不但喜歡來逛,還喜歡不斷在這里花錢?如何像一個真正的商業(yè)企業(yè)一樣,憑借純粹商業(yè)化的運營獲得市場的認同、獲得足夠的盈利、獲得持久的發(fā)展?
所以,第三代書店哲學雖然順應市場環(huán)境變化,較第一代使命哲學、第二代情懷哲學有所升級和創(chuàng)新,但仍然無法成為書店融入大商業(yè)之后理想的生存和發(fā)展邏輯,甚至如果止步于此,實體書店行業(yè)很可能在狂飆突進式的大發(fā)展之后,面臨新的生存危機。

全新的第四代書店哲學是品牌
基于以上分析,我們認為書店哲學的迭代更新迫在眉睫,這個哲學,需要融合注重社會文化效益的使命哲學、注重與讀者精神共鳴的情懷哲學、注重空間體驗的美感哲學,但同時又能提供足夠強大的商業(yè)邏輯,支撐實體書店在融入大商業(yè)后獲得真正的、持久的生命力, 進而獲得商業(yè)上的成功。
這個哲學是什么?
我們認為,是品牌。原因主要歸結為以下六點:
第一,品牌是消費者進行消費選擇時最重要的影響因素。
第二,品牌為企業(yè)帶來持久的競爭優(yōu)勢。
第三,品牌為企業(yè)建立差異化的市場區(qū)隔。
第四,品牌是企業(yè)和消費者的聯結點,是讓消費者愛上一家企業(yè)的真正力量。
第五,進入大商業(yè),實體書店需要和真正的品牌同場競技。
第六,品牌哲學可以通過學習習得。
作為底層商業(yè)邏輯,品牌哲學在商業(yè)領域不但已經有無數成功的實踐可以借鑒,而且有完備的方法論支撐,實體書店完全可以通過學習和實踐,探索出屬于自己的、獨特的品牌之路——這條道路,比跟風“變美”,比“大家都加咖啡我也得有咖啡”更安全、更扎實,效果更可預期。
學習場:書店的價值重塑
回望2019年,實體書店行業(yè)呈現兩個基本態(tài)勢,一是連鎖書店規(guī)模繼續(xù)擴張,二是不同規(guī)模書店普遍在業(yè)務上進行多元嘗試。大家都期待用理想的營收回報之前的努力,支持企業(yè)未來的發(fā)展,但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也擺在全行業(yè)和每一書店個體面前:規(guī)模增量到底在哪里?
在此,我們將引入“重做”概念,大膽提出一個未來書店核心價值的構想——消費者的“學習場”。
書店重做后的新價值可能是什么?我們的探索結果是成為消費者的“學習場”——通過各種書與非書的內容,閱讀與非閱讀的形式,服務于讀者的終身學習。

一個新的思考路徑
實體書店失去對消費者明確的獨有價值,正是從“賣書服務讀者學習”的傳統(tǒng)價值被網上書店迅猛瓜分開始的,而且現在全行業(yè)普遍采取的“書店 +”思路,事實證明也未能有效拉動消費者在書店消費的快速增長,那么我們有沒有可能換一個思路,通過新的場景、新的途徑,為消費者繼續(xù)提供學習的價值,從而完成新的市場條件下書店價值的重做?
當然,市場在變化,消費者的生活方式也在變化,原路找回“賣書服務讀者學習”的價值既不可能,對消費者和實體書店也均無意義,敏感地捕捉到消費者真實的新需求,然后滿足這些需求,才能創(chuàng)造出新的市場,所以才需要重做,而且我們認為,重做這個價值的條件正在日漸成熟。
學習成為全社會公認的價值和新的生活方式
近年來,競爭的加劇、消費升級、終身學習和終身成長理念的傳播、人們閑暇時間的增加,共同促成了學習人群、學習內容、學習方式的變化。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fā)展,人類的很多工作將由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替代,終身學習成為所有人的必需。
更多的消費者成為學習人群,卷入的人口規(guī)模遠超傳統(tǒng)的讀者, 很多人并沒有閱讀習慣,但會通過閱讀之外的途徑進行學習;人們學習的內容也更加廣泛,既涵蓋傳統(tǒng)的學習內容,也囊括新知識、新技能、新興趣,有人會專門學習跑步,有人專門學習紅酒,有人學家居收納,有人學怎么養(yǎng)貓……幾乎所有我們能想到和不能想到的內容,都有人在教、有人在學;學習方式也從以前的買書來讀,變成買書、買課、請私教、組成“學習共同體”(學習社區(qū))等各種各樣的方式并舉,形式前所未有地豐富??梢哉f,學習已經成為全社會公認的價值和新的生活方式。而這群熱愛學習的人,與實體書店吸引到的新讀者——喜歡逛書店卻并不愛買書的人,有極高的重合度。
終身學習市場正在快速增長
學習人群、學習內容、學習方式的變化,是近年消費者生活方式的重大變化,它意味著有巨大的學習需求需要滿足,更重要的是,人們愿意為有價值的內容買單,這意味著巨大的潛在市場,我們可以稱它為終身學習市場。
這個市場不同于體系完整但變化相對緩慢的學校教育,也不同于教育培訓機構占據的兒童和成人教育培訓市場,不服務于提升學習成績、應對考試等功利性目標,而與自我、個性、生活方式、成長關系密切,覆蓋無比豐富的內容和多樣化的人群,有巨大的想象空間。
這個市場到底有多大,我們尚難以預估,但其中的明星——知識付費行業(yè)的發(fā)展,可以為我們提供重要的參照。業(yè)界以 2016 年為“知識付費元年”,有研究報告顯示,2019 年知識付費產業(yè)規(guī)模已經達到近 200 億元,用戶規(guī)模也呈高速增長態(tài)勢,2018 年知識付費用戶規(guī)模達 2.92 億人,2019 年達到 3.87 億人。
知識付費線下版本尚待發(fā)展
知識付費雖然已經在迅猛發(fā)展,但只開拓了終身學習市場的線上部分,形象地說,一個和線上知識付費相對應的線下版本尚待發(fā)展。
一是一些需要親身體驗、操作的學習根本就無法在線上進行,比如成人的紅酒品飲、兒童的科學實驗;二是能夠線上學習的內容,在線下學習時能夠即時進行現場的反饋和互動,學習體驗也會大大好于線上;三是線下學習更有氛圍,一些普通學習者更喜歡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學習,這也是很多人熱衷參加各種線下活動,而線上購買的課程卻常常買過就忘的重要原因;四是學習需求經常和社交需求相伴,而網上學習社群并不能完全滿足這個需求,網絡越是發(fā)達,人們“見到人”“與人交流”的需求越是旺盛。
而且,線下終身學習能夠覆蓋的內容、人群、場景,遠比線上知識付費更廣泛。比如,隔壁大媽腌蘿卜干腌得特別好,有熱愛 DIY(自己動手做)的主婦特別喜歡學習這些老手藝,把她們撮合起來完成一次學習,會是一件特別有趣的事,這樣的事只有在線下才能進行。
書店最適合提供這個價值
目前,線下的終身學習由各種各樣的機構零散提供,尚未有一個類似“知識付費”的行業(yè),在線下向消費者提供同樣的價值,我們認為,這個價值天然該歸書店。
一是書店與學習有天然、傳統(tǒng)的關聯;二是書店上連作者,下接讀者,既能獲取充足的內容資源,又覆蓋廣泛的學習人群;三是書店其實已經為終身學習在書店落地準備好了空間。
前兩點無須贅言,我們來討論空間。成為復合文化空間已經是實體書店的共識,人們在這個空間里能做什么,消費者在這個空間中消費什么,我們如何通過這個空間贏利,是實體書店必須面對和回答的問題。但有人在其中做相關的活動,這個空間才有意義;只有貨品, 沒有人的活動,這個空間就仍然只是“賣場”。而我們認為“學習場” 是最適合裝入復合文化空間的內容。
全行業(yè)已經在普遍進行具有學習場性質的嘗試
“學習場”的概念可能相對陌生,但實際上,書店持續(xù)組織各種活動已經是在為消費者提供學習產品,具有學習場性質。尤其值得關注的是,不少書店除了組織以吸引讀者來店為目標的免費活動,還開始組織不同主題的收費活動。
無論活動免費還是收費,都會起到兩個重要作用。一是培養(yǎng)自身的活動運營能力,包括主題策劃、活動推廣、現場組織。二是測試消費者對書店收費活動的需求。事實證明,書店運營活動,不但并無能力上的障礙,而且相當擅長;消費者也并不會因為活動收費就不再報名參與。
所以可以說,全行業(yè)近年來對做活動的關注,已經為書店重做成為學習場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我們希望“學習場”的構想,能夠為全行業(yè)的探索帶來新的啟發(fā)。我們也相信,如果“用一張電影票錢到書店聽一場講座”能夠成為消費者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如果人們來書店聽講座的頻率和看電影的頻率一樣高,實體書店行業(yè)一定能像電影院線一樣紅火起來。
要實現這場重做,實體書店可能需要大量深度的學習,或許未來,我們將從被動應對市場環(huán)境、消費者生活方式變化的行業(yè),變成引領市場變化、為消費者提供全新的生活方式提案的行業(yè)。

最后,我想說,如果你擁有像電影《書店》中女主弗洛倫斯這種,愛書人一般珍貴的夢想和勇氣,那么你一定試著讀讀下面這本新書。
希望未來的某一天,你可以驕傲地說:終于,我實現了這個夢想。
本文整理自《開家書店,順便賺錢》,徐智明著,中信出版集團出版,版權歸作者及本書所有,轉載請務必注明作者及作品出處。圖片節(jié)選自《書店》電影片段。
推薦閱讀

《開家書店,順便賺錢》 徐智明著
你是否有過開書店的夢想?
阻擋你夢想的,是否是“不賺錢”的現實?
改變大部分“書店不掙錢”的現狀,我們需要重塑書店的經營邏輯與商業(yè)價值。
書店,作為城市文明與精神文明的載體,在互聯網的沖擊下,面臨著“虧本”“活不下去”的窘境。但即便如此,仍然有佼佼者在不斷地增長。
未來,書店的生存機會在哪里?作為書店管理者,如何才能經營好一家書店,實現品牌與贏利雙豐收?對此,作者以經營的基本要略為基石,深入剖析經營書店必備的書店品牌、戰(zhàn)略、顧客關系管理、服務、社會化媒體傳播、經營哲學等管理內容,以對實體店的管理者進行一場管理與銷售的思維更新。
程三國、樊登、孫陶然、周航、林少跨界聯袂推薦,重塑書店的經營哲學與商業(yè)價值。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