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沒有圍墻的公園|重塑共生關系
從何時起,擁有一整塊綠地成為了一種奢侈。
向公眾開放的園子里,有兒童、有老人,唯獨少了忙碌的中年人。
他們消失了嗎?他們會在何時,以怎樣特殊的方式進入這些城市的公共空間呢?
這組照片記錄的是我今年夏日的一次夜游經歷。途中新奇的遭遇,讓我重新認識了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的生活方式、多元的社會角色……

電筒的光束照到了一棵根莖細密的“牙簽樹”。本文圖片均為 619 攝

一朵用花瓣包住種子的花在夜間開放。

一棵樹在甲殼動物式地野蠻生長。

一只被紅色網兜偶遇的綠殼小昆蟲。

遠處的寺廟,天上的飛機和尋找夏日昆蟲的我們。

植物也可以像太陽一樣綻放光輝。

昆蟲植物館和被尋找的昆蟲。

青蛙王子你好哇。

逆生長植物的高光時刻。

光影中前行的小探險者。

萬眾矚目的“草地明星”。

瞧!那是什么?!

住著毛毛蟲的毛毛蟲植物園。

蜘蛛網隱秘在草叢中。

今晚的天空被誰的好奇心點亮。
重塑家庭內的共生關系
機緣巧合,我在2020年8月誤打誤撞地加入了一次由某平臺組織的植物園親子活動。雖然忙碌的家長們在白天扮演的角色各不相同,但在植物園,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爸爸”和“媽媽”。在新奇的植物和小動物面前,每個人都是一樣的。瘦瘦小小的“藍帽子”小朋友也可以勇敢地和青蛙做朋友,西裝革履、戴金色眼鏡的嚴肅爸爸也會對叫不出名字的植物說“wow”。
這種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親密關系,大同地把不同地人聚集到一起,大同地讓原本因忙碌生活而遠離自然的中年人重新flow(流動)進公園。我認為這是一種對共生關系的重塑,是一種Re·Public(Re有重新、回歸之義,Public有公共、公眾之義)。
我所理解的“沒有圍墻”的含義
“沒有圍墻”是指“沒有模式化生活”的墻。如果沒有親子活動這樣的特殊契機,忙于工作的爸爸媽媽(忙碌的中年人)可能不會特意抽出時間去植物園休閑(即植物園是有閑的人才會去的地方:在這個層面,它是有“圍墻”的);但參與親子活動給了爸爸媽媽(忙碌的中年人)提供了按下生活暫停鍵的機會(打破原有忙碌生活的桎梏,即“推翻圍墻”),去親近自然或take a breath(深呼吸,喘口氣)。所以我認為在這個方面,植物園之夜是沒有圍墻的。
“沒有圍墻”也是指“沒有階層壁壘的墻”。如果不是因為參與親子活動,這些在不同環(huán)境之中參與不同工作的爸爸媽媽們,也許一輩子都不會有交集(階級壁壘);但在親子活動里,無論他們白天在哪里從事怎樣的工作,到了這里他們都只有一個共同的身份,爸爸或媽媽,大家都是平等的。
訪談
澎湃新聞:為何選家庭親子關系來作為探討的對象呢?
619:因為覺得公園是一個大家都可以進入的公共空間,而親子關系又是一種很多人都會有的社會關系,兩者具有相似的普遍性。
澎湃新聞:拍攝的地點是哪里?
619:是上海辰山植物園。在看到“沒有圍墻的公園”這個選題之后,我對“圍墻”的意指更感興趣。比起物理上的墻體,我覺得“心墻”更容易讓人與人產生距離,形成隔閡。我注意到,一些城市里的小朋友因為爸爸媽媽工作比較忙碌,無法實時照料,會通過小米機器人遠程溝通。機器人一方面的確解決了時空差的問題,但單向監(jiān)視的互動總讓人覺得少了些人情味。今年夏天,我有幸參加了一次辰山植物園的親子活動。在植物園的自然空間里,大家無需任何電子設備的輔助,可以直接面對面地交流,流露最真實的“驚奇”“害怕”與“喜悅”。我覺得在這樣的互動環(huán)境里,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可以無隔閡地感受,是沒有“心墻”的,所以記錄了一些我覺得鮮活的瞬間。這是我創(chuàng)作的初衷。
澎湃新聞:盡管在文字說明中,你的這組圖像主要探討的是自然觀察活動對親子關系和不同階層的人之間關系的重塑,但鏡頭主要對準的不是這段關系里的人,而是植物和昆蟲,你是怎樣考量和取舍的呢?
619:我覺得人像攝影在鏡頭語言上確實會讓話題更聚焦,但由于本次攝影方式大多是抓拍,出于肖像權的考慮,我刪去了其中很多的人像照片,改用文字描述來輔助圖像表達。
于我而言,展覽很多時候就更像一面鏡子。人們看展覽,未必是為了某件展品而去,而是期待在觀展的過程中反觀自己的生活,尋求一些答案,或者找到自己。我覺得,即使沒有人像,圖片和文字也可以達到啟發(fā)觀者的效果,所以想給觀眾多一些留白。
澎湃新聞:平時你會逛公園嗎?最常去的公園(或開放綠地)是哪里?
619:會去公園吸收天地精華之靈氣,哈哈。好久沒有在一個地方長期停留了,所以離我的居住地最近的公園就是我常去的公園。我本科就讀的學校就是一個“大公園”,樹超多,氧離子濃度超高,早上還能看到丁達爾效應。我覺得自然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真的很大,在那里待了四年,我改變了很多。對我來說學校這個“大公園”是自然氧吧,也是心靈氧吧。
相關展覽

《公·園》
學術主持:顧錚
策展人:施瀚濤
參展藝術家:btr、蔡東東、弗搭界小組、甘瑩瑩、顧錚、郭盈光、陸元敏、鳥頭小組、徐杰、許海峰、薛寶其、嚴懌波、殷漪、朱浩
特別合作:澎湃新聞·城市漫步
“沒有圍墻的公園”項目合作者:619、Enlin、陳鑫培、浮力大、見聞、李蔓、皮二、王越洲
特別鳴謝:中華藝術宮
技術支持:英國PermaJet藝術紙
主 辦:上海多倫現(xiàn)代美術館
展覽時間:2020年9月26日—12月13日
展覽地點:上海多倫現(xiàn)代美術館(虹口區(qū)多倫路27號)
(作者619系上海外灘美術館實習生,“沒有圍墻的公園”項目合作者。)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